首页 理论教育 特点与发展

特点与发展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网络广播的兴起、特点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广播业的发展与转型。BBC已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珠江电台等也先后推出了网上广播。传统广播发展历史较长,节目制作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

第二节 网络广播的兴起、特点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广播业的发展与转型。从活字印刷到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开创了由文字到声音的变迁;从无线电技术到网络技术的运用,更是改变了传播业的格局和方式。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给媒介技术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挑战,旧的媒介技术在新技术面前变革图存,新的技术又为传媒业带来全新的媒体形式和新的传播方式。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广播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夹攻下,一方面要保留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另一方面又在与新媒体积极联姻,努力开创广播事业的新局面。

一、网络化广播的兴起和现状

广播的产生和发展与电子传输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密切相关。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匹兹堡建立KDKA电台,成为美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办理了执照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开端。1995年4月,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Progressive Networks)在其网页上放置了一个Real Audio System的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Audio on Demand)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网络广播的诞生。《世界广播电视参考》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 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就已编入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 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1)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如英国的BBC、美国的VOA、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H都将注意力放到了网络空间。BBC已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WEB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

广播利用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不但克服了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扩大传播的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创出广播的新天地。

目前的网络广播存在两种类型,一个是广播网络化,一个是网络化广播,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广播应该是指网络化广播,但是作为传统广播向网络广播转型的过渡模式,广播网络化这一现象不可忽视。

1.广播网络化现状

广播网络化是将传统的广播节目制作后放到网络上供听众选择,是一种传统广播的补充和附属物。1997年3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晓时间》节目把“瀛海威时空”接进直播室,开辟了“东广信息网”专栏,成为我国广播与网络结合的第一档广播节目,开创了我国广播网络化之先河。1998年2月28日,北京经济电台《动心9时》开始网上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珠江电台等也先后推出了网上广播。截止到2002年9月底,我国大陆已有24个省区的130余家广播媒体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一些广播媒体已经在因特网上有了一席之地。(2)这些广播网络化的节目制作并没有跳出传统模式,也没有形成新的广播传播理念,但是它们积极地与网络媒体联姻,开创了广播媒体的新时代。

2.网络化广播的特点

美国报界巨头《华盛顿邮报》网站采用的实时广播“直播在线”(Live Online),提供各种网上直播讨论节目,由重要新闻人物、娱乐明星、定期邀请的嘉宾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与许多网上的“聊天(室)”不同,它提供的是“理智的、有主持的讨论。”这可以看作网络化广播的雏形。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的前提下,网络广播的播出不仅受制于传统广播的“直播”形式,网络广播的第一受众应该是“网众”,不仅要从网众的需求出发,还应考虑网众的接受习惯。“对于任何性质的新闻媒介,受众的接触与选择,都是其一切功能目标实现的首要前提。无论从哪方面说,受众对于媒介的成败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要占有市场,要赢得受众,这是媒介的必然选择,而占有市场、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栏目的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3)在网络的空间里,网众的数量是海量的,其广泛度甚至无法统计,网络广播要在市场上站住脚,在节目设置上就必须将网众的定位摆在首位。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最大的不同:

(1)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组合

传统广播依托于广播的声音采集和制作节目,而网络广播则是依托于多媒体。所谓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多媒体是可延伸扩展、可供选择的讯息。它们囊括了“互动的”、“数字的”和“宽带的”等所有东西,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广播受众已经不只在享受一种结合了影像、声音和数据的“声光餐宴”,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一个媒体功能转换到另一个媒体功能,从文字和图片——报纸或杂志,到声音——广播,再到图像——电视,从单纯接收到参与。

(2)从受众到传者受者的合一

网络广播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资源广泛以及对于可利用资源的有效整合。传统广播发展历史较长,节目制作容易形成固定的模式。而网络广播则要跳出这种模式,比方说介绍音乐节目,不能仅仅是找资料配合音乐播出就行,而应该在音乐的选题上下功夫,并且利用网络广播互动性的优势,积极及时地接受网众的反馈信息。另外,还可以尝试向多人同时播出广播剧,网络歌手比拼的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受众。受众通过点击由这些元素和素材组成的环状网上的任一节点,通过一定的编排软件自动开始播放节目(哪怕一个节点也是一个节目,当然也可任意扩大——决定权还是受众自己)。由于数字化信息排列的无序性,网上广播节目具有无限次的复制与组合功能,从而彻底消除广播媒体在时间上的强制性,使受众真正实现非线性收听。不妨“把它看成智慧分布上的一场变迁,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把部分智慧从传播者那端,转移到接受者那端”。“‘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在不久的将来,广播业者将会在传输信息的刹那间,才决定把比特通过何种媒介来传输”。“传输信息的传播业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受端出现。”(4)对于网络电台来说就是如此。伴随着网络广播的出现,广播的平民化特点从原来的“伴随性”转换到主持人的替代性上,在网络上,不管你普通话是否标准,也无论你声音是否动听,都可以成为网络广播电台主持人,这样,一群类似于电台DJ身份的人冒了出来,他们的称呼NetJockey被简化为NJ,网络电台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给了许多非专业的播音爱好者展示自我的机会。LAUNCH电台上的NJ博尔斯·蓬特在自己广播日志上写道:“我们NJ一代不用像老DJ那样守着一摞老唱片,在节目中制造无聊的笑话,因为我们手上的歌曲都是数字化的,随时可以播放,我们的信息是互动的,没必要插科打诨地说废话来拖延节目时间……”(5)。受众与主持人的角色浑为一体,消泯了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定位。

二、个人电台——播客的兴起

“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是Po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最初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ing则是录制的自助广播或网络广播,用户可将此类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或其他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播客一词成为2005年度最热门词汇。

1.播客的产生

加拿大魁北克的中学生萨斯·伯顿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网络电台始作俑者,他在1995年依靠流媒体软件Realplay所特有的rm压缩格式,开办了第一家私人网络电台。此后网络电台在全球如同泄洪般汹涌。每个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开办自己的私人网络电台,那些平时就喜欢没事给传统广播打热线电话诉说的人们,终于找到了自己充满倾诉欲的场所。在1998年,博客还没有发明以前,网络电台更普遍被归类为流媒体娱乐,直到2002年博客在全球流行,人们才恍然大悟,网络电台不就是声音版本的博客吗。甚至有人直接将这些私人网络电台发烧友规划为火腿2.0。(6)

播客起源于美国,根据Google搜索的结果,2004年9月有关播客的搜索结果还不到20个,10月初该搜索结果迅速变为5 950个,10月底已暴升至85 700个,到现在,美国已有84万人使用播客。(7)

国内播客网站从2005年初悄然兴起,现在还没有关于国内播客数量的权威统计数据,播客网目前的发展也不成熟。但是人们把自己制作音频或者视频,上传到网上个人博客中、或者是专门建立一个网页,供人自由在线选择收听或者下载,这种行为和制作出来的节目成品称为podcasting,制作节目的人称之为podcaster。国内有关播客服务的网站,比如播客天下、土豆网、菠萝网等,2005年后开始受到网友们的热捧。湖南新办的商业电台“金鹰之声”,就有一档专门针对播客的节目,通过主持人在网络上的搜索选择性地播放非专业出生的“草根”制作的广播节目,受到关注,反响热烈。尼葛洛庞帝曾说过:“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8)

2.播客的特点

(1)网络化生存

播客依赖网络生存,任何podcaster想建立自己的podcasting发布地都要在网络上找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自己搭建,也可以由其他人搭建。现在中国的播客网站分为两类:一类以“反波”网站(http:// www.antiwave.net)为代表,属于个人搭建平台的播客网站,由独立的podcasters平客和飞猪制作,2005年5月1日开播,现在被认为是目前国内最好、最专业、影响最大的一个播客网站,开播仅四个月时间,点击率就有30万。其制作小组只有两个人组成反波team,一个叫平客,负责栏目规划及音频制作,有17年电台生涯经历,有自己的个人blog:“声色犬马”;另一个叫飞猪,是平客的重要搭档,负责播音及其他工作,有个人blog:“在屋顶唱着你的歌”。目前反波分出了五个栏目:幽默、传媒、读书、清谈、音乐。页面没有广告,到2005年12月17日止,共69次播音/1848条评论。在页面的说明中,版权一项写明非商业,禁止派生。这类个人搭建平台的播客网站在国内非常少,因为这类个人播客网站一方面需要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和资金作支撑,另外一方面对节目制作的要求非常高,更新要求快捷、质量要求优良,才能打出一定的知名度。

(2)网络化共享

另一类播客网是由网络公司或者其他单位以提供综合平台的方式出现,例如土豆网(http://www.toodou.com),2005年4月开始公测,属于个人影像音频的共享和发布网站,其目的是播客们能够非常容易地发布他们制作或者收集的个人音频和影像作品,提供100M的空间,播客上传文件,其他人只需点击下载,其他复杂的后台问题全由土豆网来做。土豆网的目标,“是把中国人同他们的嗜好和他们潜在的合作者连接起来。我们将拥有一个巨大的内容数据库,而且我们将会与内容提供者分享收益。我们建立了一个免费参与的平台,人们就会进来。当各种工具变得越来越便宜时,有创造力的人群自然会增长。”(9)

目前国内的“播客”站点主要有4家,分别为播客天下、土豆播客、中国播客网及博客中国—动听播客。目前,这些网站为用户免费提供30M至100M的使用空间,有些已经为用户提供后台录音、内置RSS阅读器,可以下载、订阅喜欢的“播客”到电脑端,同时与MP3用户紧密结合起来。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网站自己不提供内容,只搭建平台,podcaster录制节目和上传下载,因此网站的节目制作质量良莠不齐,节目制作的随意性很大。网站内部分出许多栏目,podcaster根据自己节目的内容归类其中,管理员每天会审阅他们推荐到主页的节目,然后列出最精彩的排行榜。

三、网络广播的发展趋势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出现以后,广播也顺应潮流推出网络化广播,当网络广播的概念还没有清晰地被人们接受的时候,“播客”又作为新概念产生了。“反波”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好的播客网,不久前曾获“德国之声”2005国际博客大赛最佳播客网站金奖。其实,“反波”这个名字恰好体现了播客的内涵——按照“反波”制作者平客与飞猪的说法,“反波”即是反传统电台。

1.播客的普及

平客曾经是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他的声线和录制设备成为了“反波”的品质保障。平客以专业电台腔调讽刺传统电台某些不足的做法赢得了无数网民的欢心。而自称为“80后”的飞猪则凭借带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话,意外地得到了众人喜爱。“反波”上最著名的两个段子——《反波开播文艺晚会》和《厕所》,前者将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套路涮了个遍,后者则移花接木般地讽刺了移动运营商的“霸王条款”。

土豆网号称是国内最早的播客网,2006年,“先后两轮获得寰慧投资、集富基金及IDG共计910万美元风险投资。”(10)如今菠萝网、派派播客网、波普播客、播客中国先后问世……据几家网站的综合统计,中国目前播客人数已达20多万。随着播客的逐渐升温,传统电台也不甘袖手旁观。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波歌播客秀》和北京文艺台的《播客风暴》目前正形成PK之势,一边是“个人广播”披挂上阵,一边是传统广播积极突围。现在“播客会拯救广播!”,“播客会毁灭广播!”两种极端的观点针锋相对,不管争论如何,播客的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2.传统广播和网络广播共存

很多传统广播纷纷做起了播客,开设Podcast专用广播电台,力图跟上时代潮流,从而推动了播客的发展。每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从来都不会瞬间消灭旧的媒介形态,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播客具有巨大的文化包容性,通过网络可以跨地域传播,形成一个多文化并存的庞大系统。2005年5月16日,拥有183家电台的Infinity Broadcasting(无限广播公司)推出全球首家播客电台。Infinity将San Francisco的一家中波电台转变为由听众提交内容的播客频率。新频率命名为“Kyou Radio”,邀请听众以DIY方式通过网站(Kyouradio.com)上载播客节目。(11)已有不少广播公司进行了尝试,像BBC电台、CBC电台、波士顿公共电台等都相继开通了“播客”频道,他们通过传统电台播报“播客”上传的内容,并把自己的节目也制成声音文件放在网上供人们下载。广播形态的顺势变迁一是传统广播走出困境,二是新旧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