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危机传播中的非理性诉求

网络危机传播中的非理性诉求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大宪关注危机传播中网络流言的种种危害及其控制的复杂性,并力图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控制合力的网络流言控制的优化模式。钱珺提出在危机传播领域,手机、网络、博客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正渐进改变着第一媒介时代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呈现出的“议题设置”与舆论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使得“把关人”缺失,信息的真实性遭质疑,最终造成舆论引导效应的弱化。

1.6 网络危机传播中的非理性诉求

“随着网络、手机短信、博客等互动媒介形式的出现,‘传者中心’的思维定势被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受者’——例如,边缘弱势群体、非政府组织、民间压力群体——凭借新媒体获得了话语权,形成了多极化的传播格局,‘组织’由原来处于支配地位的‘单极’演变为‘多极’当中的‘一极’”,“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就成为一个多音齐鸣、众声喧哗的‘话语场’”(19),新媒体环境形成对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新的重大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也由此而迅速展开。

我们已经建立了包括应急机制、舆论调控、网络管理在内的危机传播体系,但是对于网络流言的识别与引导以及技术壁垒下的网络控制难题尚缺乏系统安排。田大宪关注危机传播中网络流言的种种危害及其控制的复杂性,并力图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控制合力的网络流言控制的优化模式。(20)李斌针对网络舆论背景下传统行政危机,根据价值—组织—制度的分析框架,提出政府作为危机治理主体要敢于和善于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构建和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共治的治理范式。(21)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遭遇了不少障碍。钱珺提出在危机传播领域,手机、网络、博客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正渐进改变着第一媒介时代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新媒体呈现出的“议题设置”与舆论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使得“把关人”缺失,信息的真实性遭质疑,最终造成舆论引导效应的弱化。(22)网络公众“议程设置”既发挥了网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民主化,形成了相当广阔的舆论空间,但是由于传者和受者身份界限模糊,致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这就造成议题的失真以及大众传媒舆论导向功能的减弱。(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