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共生的危机与诉求

语言共生的危机与诉求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注口头语言、方言的生存状态。这90万个村庄的方言的生命力及其命运可想而知。翻译的功能是传递语言、文化信息,换句话说,是促进语言文化共生。[3]转引自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5页;原句出于罗素:《人类的知识》,张今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8页。[7]转引自李宁、吕洁:《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民族翻译》2009年第3期。
语言共生的危机与诉求_共生翻译学建构

关注口头语言、方言的生存状态。翻译共生很大程度上讲的是语言共生,而口头语言是扩充书面语言的一个活的源泉,因为口头语言源于小群体的劳动生活、源于民间创造,经过长期积累与打磨,形成从小群体口口相传(方言方音),再到区域性口传流通,最后融入书面语中。民俗学家冯骥才最近通过网络叹惜:仅近10年里,中国消失的自然村庄就达90万个,这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这90万个村庄的方言的生命力及其命运可想而知。作为文化的前沿形态和“声”态,口头言语的多样化不断枯竭,人类经过世世代代创造、累积、打磨、提炼才形成的小规模区域性方言如此急速地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在文化意义上的死亡

翻译的功能是传递语言、文化信息,换句话说,是促进语言文化共生。试想,一个民族若不与外界交往,定是一个没有活力与生命力的民族;一种民族的语言不与外界接触,定是一种毫无生机与希望的语言,就像死水一潭,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枯竭消亡;但如果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种群已经终断自身的语言所属特征——方言或方音,那她已经名存实亡。

综合以上视点的剖析,共生翻译学针对翻译研究、翻译行为及翻译伦理提出了以下32个字的基本遵循:译应循本、译分文类、译有所为、译人有品、译即求真、译即向善、译即尚美、译即共生。

【注释】

[1]特里·伊格尔顿:《文化之战》,见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页。

[2]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李流等译,中华书局,1955年,第41页。

[3]转引自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5页;原句出于罗素:《人类的知识》,张今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8页。

[4]L.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trans.G.Ansombe,Oxford,Blackwell,1953;W.P.Alston,“Philosophy of language”,Prentice Hall,1964,p.33.

[5]转引自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102—103页;David E.Cooper,“Philosophy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Longman,1973,p.101.

[6]转引自徐纪亮编:《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原句出自塞尔编:《语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年。

[7]转引自李宁、吕洁:《民俗事象翻译的文化改写与顺应》,《民族翻译》2009年第3期。

[8]Venuti.L.“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pp.15-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