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摄影媒介消费

摄影媒介消费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摄影媒介消费长期以来,人类对怎样逼真地再现与传播视觉形象、长久地保存与便捷地复制视觉形象有着强烈的愿望。1839年,经法国化学家达盖尔发展形成了达盖尔摄影法,使摄影成为一门媒介和艺术,人们看到了人和事物的瞬间成象,以及在技术魔力下的种种变形,一个现代影像世界由此诞生。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将摄影术带入中国,在广州、港澳等地拍下了36张银版照片。

第一节 摄影媒介消费

长期以来,人类对怎样逼真地再现与传播视觉形象、长久地保存与便捷地复制视觉形象有着强烈的愿望。最早出现的静态绘画形式,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保存人与自然的形象。

19世纪以来,光、电、声、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感光胶片、光学镜头、摄影机的发明,让工业革命的辉光照耀了人类的视界,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觉天地。

1823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浦斯运用银版照相术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餐桌》,从此人们可以运用机械手段复制影像,直观人类与大自然的活动,震撼性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1839年,经法国化学家达盖尔发展形成了达盖尔摄影法,使摄影成为一门媒介和艺术,人们看到了人和事物的瞬间成象,以及在技术魔力下的种种变形,一个现代影像世界由此诞生。

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将摄影术带入中国,在广州、港澳等地拍下了36张银版照片。国内第一个消费者是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随后有慈禧太后。摄影不再被人们认作“收魂摄魄之妖术”,开始在国内传播。

1855年,波瓦特万和艾伯特发明了珂罗版平版印刷法,使照片印刷到纸张上成为现实。1880年,《纽约每日写真画报》上刊出了世界报史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棚户区风光》,报纸对新闻图片的应用使摄影走向了大众,不再是个人欣赏的小玩意。

1884年,柯达公司发明了胶卷,使摄影更加优质、方便。这种复制作用是强有力的。用本雅明的话来说,是把艺术品带给了人民,艺术品经多次复制而消散于社会空间中,出现在劳动阶级的居住区。

1909年,国内在上海的精武会成立了第一个民间摄影团体——摄学部,推广摄影技术。

1925年,德国人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相机问世,以其更加便利、轻巧的款式,成为新闻摄影者的常规武器。

1907年,出现了无线电波传送照片的光电传真系统。

1990年,柯达推出全球第一款数码照相机(DC)。与模拟传统相机不同,它不需要底片,利用内部电荷耦合原件将感测到的光影转换成电荷信号,并处理为数字化影像信号,储存在内建记忆体上或输出到电脑上。它既有影像资料库的功能,也可以进行影像加工,并有即时影像显示。

数码照相机一开始只是在商业摄影中使用。1994年,美联社记者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新闻图片;1995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率先实现摄影采编数码化;1996年,新华社记者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采用数码照片并传输国内。

显然,数码照片的诞生,绝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而是一种新的媒介消费品的出现。从生产者来说,数码照相机的影像采集、制作和运用,比传统摄影机更加快速、灵活和方便。“摄像机”式的连拍,确保了图片的质量和成功率。立拍立现的功能,使图片传输可以与拍摄同步,并节省了后期制作时间和冲印成本。从消费者来说,数码照片的即时呈现、储存和传输、制作(放大或增减)都是一种新的消费形式。

进入21世纪后,数码照相机的低价销售,使其进入了普通消费者手上。2001年国内数码照相机的销售为18.5万台,2002年增长到57万台。数码照相机的平民化过程,使消费者既成了生产者,又同时是消费者、传播者。人们借助于数字传播,使众多的数码照片在网络上大面积的传播。

2006年,国内市场上出现第一款拥有水印验证技术的数码相机。从存储到洗印,在每一个环节中原始水印信息都不会丢失,即使打印成纸质照片也依然能辨别出是否有被篡改的痕迹。将肉眼看不见的原始水印信息嵌入数码照片,即可实现保真防伪的目的,这项新技术被形象地称为“中国水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