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告媒介消费分类

广告媒介消费分类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广告媒介消费分类广告媒介消费按消费对象分,有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广播广告、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等。一旦拥有51%家庭的发行量,就会拥有该地区70%的广告。美国公众意见研究公司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认为期刊是提供最有帮助、迷惑性最小的产品信息的媒介。1922年美国纽约WEAF电台播出了第一条广播广告,价格50美元。

第三节 广告媒介消费分类

广告媒介消费按消费对象分,有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广播广告、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等。

1997年美国媒介广告的份额中,电视网占20.8%,有线电视占1.2%,报纸占26.7%,杂志占5.1%,广播占6.5%,直邮占17.3%,其他占22.4%。[10]

2001年国内广告收入712亿元,媒介广告份额中,电视收入占92.7%,660亿元;报纸占33.7%,240亿元;杂志占2.25%,16亿元;网络只占0.59%,4.2亿元。

一、电视广告消费

电视广告以其视听皆宜、声色兼备、覆盖广泛、表现力强、重复度高而占据广告头把交椅。2005年中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电视观众达10亿人以上。

其夸张性强、信息短促而发布时间长、价格昂贵,妨碍了它对消费者的渗透。

1950年美国电视广告为1.71亿美元,1960年为16.27亿美元,1970年为35.96亿美元,1980年为113.66亿美元[11],1998年电视网广告收入139.3亿美元;2002年499.16亿美元。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条商品广告——1.5分钟的参桂补酒广告。同年,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始播广告。

1991年,电视广告首次跃居四大广告传媒榜首(即电视、报纸、广告公司和广播),收入10.05亿元。1994年,电视广告收入135.64亿人民币,占全国媒介广告份额的25.2%,其中中央电视台42亿元。[12]2004年中国电视广告经营额达到291.54亿元,占全国广告经营总额的23%。2005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收入52. 48亿元。

另一形式是楼宇视频广告的兴起。它主要设在写字楼、商厦、高级餐饮娱乐场所、健身会所、机场、车站、医院等地方。2004年国内已经有20亿元的市场规模。并以每年50%-70%的速度增长。

二、报纸广告消费

报纸广告以权威性、准确性、广泛性、渗透性著称。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广告部提出了投放报纸广告的8条理由,其中有:读报是全球性的日常习惯,因而报纸广告每天都能够被买报的大部分人所接触;报纸广告是地方商业活动的血液,因为它触及每个社区的消费源;报纸广告减低了广告客户的销售成本,制造商可用它来覆盖有利可图的市场;报纸广告确保快速、全面和经济地发布;报纸广告可让制造商能够说出何处可买到他们的产品等。这些理由至今还没有失效。

广告商研究发现,一份报纸如果能够进入一个地区50%的家庭,报纸则对广告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旦拥有51%家庭的发行量,就会拥有该地区70%的广告。[13]

报纸也存在注目率低、缺乏动感、没有声音、时效性弱等缺陷。

1935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为7.61亿美元,1940年为8.15亿美元,1950年为20.7亿美元,1960年为36.81亿美元,1970年为57.04亿美元,1980年为147.94亿美元,[14]2002年为221.46亿美元。

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文化大革命后大陆的第一幅报纸广告。到1983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7300万元,1990年6.77亿元,2005年为451.36亿元,其中在华东、华北、华南三个区域集中了全国报纸广告77.52%的广告投放量,列前3位的报纸广告投放城市有,北京为46.11亿元、上海39.66亿元,广州35.56亿元。[15]

报纸广告也向多方面开拓。从条块广告、专版推介、软文广告、插页广告、夹报投递广告到售楼行动、房展车展、文体表演赛事等联动型商务活动。2000年至2005年,中国报纸广告的大客户主要仍为房地产、医疗保健、汽车、通讯、药品等行业广告。

二、期刊广告消费

期刊广告以权威性、针对性、稳定性和持久影响力见长。研究者认为,期刊广告适合于那些名牌产品、市场上头角乍露或风头正健的产品刊发广告。美国公众意见研究公司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认为期刊是提供最有帮助、迷惑性最小的产品信息的媒介。例如,51%的调查对象认为在选择健康和营养食品时,期刊是最有帮助的,只有22%的人选择了电视。[16]

缺点是周期较长,时效性弱。

对期刊广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特别在大专文化以上的知识阶层。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表明,美国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家庭收入超过6万美元的成年人中,月平均期刊阅读量为每人13.9期;18岁或18岁以上成年人中的87%(1.66亿人),每月平均阅读量为12.3期。[17]

由期刊的广告量,可以看出期刊广告的消费量。美国期刊广告1935年为1.3亿美元,1940年为1.86亿美元,1950年为4.78亿美元,1960年为9.09亿美元, 1970年为12.92亿美元,1980年为31.49亿美元。[18]

中国期刊广告,1983年为1081.1万元,1985年为2809.3万元,1990年为8683.7万元;1995年为3.95亿元;2001年为11.86亿元;2005年为58.96亿元[19]

近年来兴起的DM杂志,即直邮广告,是杂志广告的新形式。其特点是对目标人群的直接投递,发行目标明确,内容实用,免费赠阅,得到消费者的欢迎。缺点是可读性差,权威性低。

直邮在欧美的广告额已跃升到总量的20%。1935年美国直邮广告收入为2.82亿美元,1940年为3.34亿美元,1980年为75.96亿美元,1982年为103.19亿美元,占全美广告总额的15%。[20]国内DM广告媒介正在起步,目前正常出刊的DM有1000多家,广告份额占全国广告市场总量的1%。与国外相比,其成长空间十分巨大。[21]

四、广播广告消费

广播广告的及时性、移动性、针对性强,覆盖空间大,高度灵活,接收自由,而且有声情并茂、对答互动等特点。

广播广告有形象限于听觉、诉求力差、不易集中注意力、时效短促、记忆不牢的弱点。

1922年美国纽约WEAF电台播出了第一条广播广告,价格50美元。到1935 年,美国广播广告收入为1.13亿美元,1940年为2.15亿美元,1980年为37.02亿美元。[22]1990年美国广播广告收入为87.26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6.78%;1995年为115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7.1%;1996年为121.05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6.99%。[23]

1999年中国广播广告收入为8641.6万元,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3.6%;2005年为49.68亿元。

五、影视广告消费

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影视早已成了广告的工具之一。影视广告以非常隐蔽或半隐蔽的形式为商家做宣传。

“电影来临之后,美国生活的整个格局作为一则连续不断的广告被搬上了银屏。任何一位男女演员的吃穿用的任何东西实际上都成了广告,人们未曾梦想到的广告。美国的卫生间、厨房和汽车,如同其他的东西一样,被当成《天方夜谭》来处理。”[24]“凭借各种手段,好莱坞已经通过画面的魔力融入广告之中。结果,好莱坞和广告不可分割,两者构成了一个世界”。[25]

影视广告往往以影视片中置放名牌产品的方法进行。电影《古墓丽影》中的开头就是UPS特快专递;《非洲皇后》中赫本将戈登牌的杜松子酒倒入河中;《金盟友》里有美洲豹牌汽车的特写;等等。

目前,这方面广告消费的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我们无从得知其中的量究竟有多大。一个事实是,企业对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巨额赞助,实际上就是广告费用,往往经片头、片尾和剧中以隐含或公开的宣传出现。这一数目如果统计起来,在国内是非常可观的。

六、网络广告消费

网络广告具有24小时全球时空、实时快捷、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统一、双向互动、感官性强、直接销售、节约成本等特点。

在谈到网络媒介广告的消费方式时,传播学者菲德勒说道:“它们的作用也许更像购物中心的店面橱窗。读者与观众简直可以在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广告前“一走而过”,正像人们从商业区的商店前走过一样。但是,当一扇“窗户”里的广告吸引住了一位潜在的顾客,他或她只要触摸一下或选择那则广告,就可以走进商家的‘商店’”。[26]

作为新兴广告形式,目前它存在实际效果难以测量,购买力不大等问题。

最早的网络广告出现于1994年,当年全球网络广告达到了1200万美元;2000 年88亿美元。近年来,欧洲网络广告平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其中瑞典达55%,法国41%,荷兰34%。

中国网络广告也在不断上扬。1998年3000万元,占广告总额的0.1%;2000 年3.5亿元;2005年31.3亿元,占全国广告总额的2.5%。

目前网络广告有网幅广告(旗帜广告)、插播式广告、扩张式广告、链接式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网上分类广告、网页广告、网站栏目广告、在线互动游戏广告等类型。可以说,广告已在网络中无时无处不在。同时是跨国界的、无地域性的。

值得提出的是,网络广告的发布主体已经不同于传统媒介。可以说,任何拥有网络使用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广告。也就是说,传统的广告主、广告商、广告发布者的角色在这里已经合混合起来。IPS集广告经营者与发布者于一身;企业网站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与发布者集于一体。

六、手机广告消费

手机广告正在兴起,具有实时、互动、便捷等特点。目前广告的功能和形式正在开发,其表现还不太明显。以短信、彩信、彩铃、声讯为形式的手机广告发布,涉及到消费者的信息空间利益、个人隐私问题,必须首先得到手机消费者的同意。否则会成为侵权型的垃圾广告。

手机广告,可能以上网手机增殖服务形式发布最为可行。这种无线广告的效果,也可以在网上得到量化的跟踪与评估。手机移动上网在全球已经风行。2003 年,日本手机消费者7390万人,其中79%为2.5G手机上网用户。2002年手机广告收入为70亿日元。

七、其他广告媒介消费

广告媒介在科技的力量推动下,其延展力和覆盖面在不断扩展,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正在兴起。公交巴士电视广告、城市轨道电视广告、铁路电视广告、楼宇电梯液晶电视广告等等已经在“跑马圈地。”

1995年在上海成立总部的香港MPI(媒介伯乐)公司,已拥有覆盖全国53个城市的户外媒介网络,可在公交、铁路、单立柱、候车亭、广告看板、霓虹灯等50多种媒介发布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