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媒介消费特征

手机媒介消费特征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手机媒介消费特征移动性消费可以随身携带,在移动的任何环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分众性消费手机消费从一开始就是分众化的消费,是一对一的定向性消费。[7]视频手机已经使这一特征更加地突出。滞留性消费手机消费中,对文本信息的消费,可以体现为及时交流,对短信及时回复;也可以体现为滞时交流,对短信滞后回复。技术性消费手机消费既可以说是无技术消费,也可以说是技术消费。

第三节 手机媒介消费特征

移动性消费

可以随身携带,在移动的任何环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这是革命性的变化。

互动性消费

麦克卢汉认为,电话是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媒介,由于给人的耳朵提供的信息有限,而需要人们很高的参与。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手机使人们之间实现了双向交流,而且交流更直接、亲切,有千里咫尺的感觉。它是一对一的,是互动的。“它要求一个伙伴,它具有电能正负两极的一切强度”。如果只有问、没有答,意味着电话的终止。

分众性消费

手机消费从一开始就是分众化的消费,是一对一的定向性消费。这是区别于其他媒介消费的重要特征。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无线移动网上交流,以“点对众”的方式出现,但仍然是一种分众化的消费。

多媒体消费

在固定电话对话中没有形象的缺陷,在手机中得以弥补,而且其功能有了更广泛的延伸。今天的手机已经可听、可视、可计算、可查询、可上网,拥有了多媒体的功能。

在场性消费

手机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们如同身临其境的当时、在场感觉。这也就是叙事学里讲的,具有口头叙事的特征,有面对面的在场性。它的讲述是“口头的,直接的和即时的,这意味着它既是‘立即’、‘同时’发生的,也是‘无中介’的”。[7]视频手机已经使这一特征更加地突出。目前大多数声频手机只是一种拟在场性。

滞留性消费

手机消费中,对文本信息的消费,可以体现为及时交流,对短信及时回复;也可以体现为滞时交流,对短信滞后回复。既可以立即观看,也可以移步观看。

文本性消费

手机的短信是文本的复兴,是书信的复活,是电报的重生。这种文字写成的短信,是人们另一种心态的反映,完全不同于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的感觉,它的传情达意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也给受信者留存下思想的凭证。它的瞬时传递,是无声的,也是第三者不知晓的。

最近推出的彩信,则是古老图画与影像的复活,人们不仅仅传递文字,还可以传递图像。

时尚性消费

手机是人们的贴身媒介,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外形上从笨重型走向轻便型、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化,进入了时尚行列。今天的手机消费,从款式、界面到接听的彩铃声,都在体现着时代的流行与时尚。在青年人中,对手机设备更换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到了一两年一换的地步。

技术性消费

手机消费既可以说是无技术消费,也可以说是技术消费。如果只用于语音通话交流,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可以消费,这是它最大众的一面。

在目前的趋势下,手机特别是3G手机走向了技术化,越来越要求“拇指技术”的跟进。生产信息如写短信,你要懂电脑打字技术;传播信息如发彩信,你需要有收发知识;消费信息如上网、游戏,你需要了解手机屏幕界面等多方面的知识,等等。可以说,你必须将自己融合成为一个“手机人”,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持有手机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