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在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从网络、手机媒介的实践来看,所谓大众媒介的定义只能这样表述:凡有广泛消费者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介。也就是说,大众媒介的主要特征是拥有广泛的消费者,而不是庞大的生产者、传播者。手机媒介消费正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 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在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手机媒介消费的性质。

一、走路与说话的融合

边走路边说话、在移动中交流的需要,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莱文森认为,这一需要使人有别于其他的动物。人这个有机体要用声带和舌头发出有符号意义的声音,他要用后肢直立行走,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4]可是很长时期以来,人们只能在几米远的距离内、彼此结伴同行,才可以边走边说。后来固定电话的出现,使人们有了远距离说话的机会,但却无法在走路中说话。

手机再现了人们古老的交流方式,实现了人们走路中说话的愿望。

二、荒原与家园的融合

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有时是贫乏的、困苦的、无助的,一如在生活的荒原中一样孤立、隔膜。是手机的消费复活了人们家园的感觉。“手机使互联网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媒介移动起来了,包括打电话的功能也可以随之而动起来,于是,凡是用手机的人都随身携带着一个流动的家园。一个有着心灵感应和瞬间交流、无处不能交流的社会随之应运而生。”即使“世界上贫穷的国家,都可以成为手机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磨平现代的数字鸿沟。互联网使地球村成为一个互动频繁的社会;手机使地球村的村民离开固定的座位,站起来周游世界了”。[5]

同时手机的使用,是家庭纽带的延伸,提供了一部分家庭功能。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和紧密。它可以充当父母对子女的“监护人”和通讯员,可以是夫妻间的“连心线”。

三、小众与大众的融合

电话作为媒介,其特性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上世纪60年代,米歇尔·麦克卢汉指出,正如其他电力媒介一样,电话的性质本身是压缩和综合过去的割裂和专门化的东西。电话创造了一个全局的、无所不包的关系场。电灯如同电视、收音机、电报、电话一样,通过排除人际联系中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参与深层次的创造。[6]亿万人每天手中使用的电话,为什么不被人们视为大众媒介?也许是因为不适合理论家们制造的“大众媒介”概念,电话如果要适合概念,只有削足适履,只有砍下它飞翔的翅膀。

在我看来,影响电话不被认为是“大众媒介”的传统因素有三个。一是从生产上,是个人的生产,不是组织性制作;二是从传播上,是一对一的个人的窄播,而不是对大众的广播;三是从消费上,是个人的消费,不是大众的消费。

这一问题,已由手机媒介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从生产上,既有个人生产如音频发送,又有组织生产,如手机讯息、彩铃服务等;从传播上,既有一对一的窄播,又有一对多的泛播,如手机上网;从消费上,既有个人的消费,又有大众的消费。作为超文本、超媒介的手机,对大众媒介固有理论是有部分顺从的,但更多的是形成了挑战。它的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大众媒介,是它无法解答的。

一个事实是,手机持有者可以接听到任何陌生人的电话,只要是与己有关的公事、私事,你都会很自然地去回答,而很少拒绝。这说明,手机是一个全开放性的、面对地球村每一个大众的交流媒介。这种状况,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的。你不可能与主动迎面而来的陌生人谈任何事情,因为这会干扰你的时间,侵犯你的私人空间,也可能危及你的个人隐私与安全。在其他媒介消费中,也没有闯入你生活的自动打开的影视和报纸。在网络中有陌生电子邮件、QQ网友的进入,但人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唯有手机不同,陌生者只要掌握了受话者的号码,就可以主动通话,受话者也很少有拒绝的理由。因为拒绝会很可能失去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或者友情。这就是手机“无须接触”而可以“广泛接触”的大众化特性。

从网络、手机媒介的实践来看,所谓大众媒介的定义只能这样表述:凡有广泛消费者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介。一方面,这一“大众”,不一定在社会中占有大多数的比例,只要是社会中的一群人即可;另一方面,组织性的媒介生产、广泛的传播渠道只能是大众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大众媒介的主要特征是拥有广泛的消费者,而不是庞大的生产者、传播者。在未来时代,科技的惊人发展,生产者将越来越少,生产组织将分散化、扁平化,很可能是几个人或一个人;传播者人数更少,可能会是自动性传播。

通过手机在网络上的中转,人们可以同时与许多人在一起交流。到2005年4 月,全球有3G手机用户达1.78亿户。2005年国内可上网的2.5代手机用户达7101万户,占国内手机总用户的18.07%。

四、口语与视觉的融合

口语既是人们最原始、也是最民间最生活化的语言,可以表征、代表人们任何想要表现的东西,也是人们最方便表达,最直接表达的语言。它不同于书面语言、图表语言、影像语言一样经过第二次的制作和编码。手机正是口语的传达品,你可以用任何民族语言、方言去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手机是听觉媒介的新发展。人们在专注于视觉媒介的同时,一直在寻求听觉媒介的新出路。除了听觉媒介的消费是对人们感官的开拓这一原由之外,听觉媒介对消费者来说是成本最少的。因为一般来说,读书看报的行为最起码要有几年的教育学习成本。而手机的使用,即使是不识字的乡村老太婆都可以运用自如。

可以说,手机的使用,是人类口语与听觉的复活与胜利。大量的活生生的口语进入人们的交流世界,听觉也不再是视觉的附庸,而是独立的媒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

当然,手机功能的不断开发,也实现了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融合。

五、生活、工作与娱乐的融合

今天,手机可以说占据了我们行动的所有空间,“24小时开机”方式成为许多人的生存方式。

手机媒介集合了纸质、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介的所有优点,已经从单一媒介走向了多媒介融合,通话、发信、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等等,都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于是成为将大众生活、工作、娱乐集于一身的平民化工具。

手机媒介消费正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生活方式的改变。手机可以贴身甚至成为人们身体的一个“器官”,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或伴侣。“24小时开机”,是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它是集手表、闹钟、电话、电视、网络、游戏机等混合性于一体的掌中之宝。

工作方式的变化。手机可以作为人们无时无处的工作作坊或者工作指挥所,可以遥控你的电脑、你的网络、你的听众、观众或者部下。

娱乐方式的变化。手机可以制造无处不在的自娱自乐。手机的休闲娱乐功能,正在被人们不断发掘出来。那些在车站、码头上一再焦急等待的人,是一些手中不停地把玩手机的人,人们面带笑容,一定是在做手机游戏或者手机上网或者发一些可乐的信息。

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融合

手机是第一个赋予消费者生产能力的媒介,它使每一个人成为了天然的媒介生产者,把消费者和生产者、接收者和发送者、接受者和创造者融合在一起。

在手机消费中,没有一个权力的话语中心,手机消费者在自己生产话语并与接收者互动,共同制造生产信息。而且还是一个远程的移动的媒介消费者与生产者。

这一特征不仅仅在会话中,在短信中,在上网漫游中,在其他手机消费中,生产性更加地明显。

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手机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抹去了上下班的区别以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别。网络问世以后,家庭和办公室的界限被抹去了。手机的出现,更使人们的时空化为一体,公务和娱乐结为连续体,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为连续体,这个世界上专门办公专门娱乐或专门的个人场所和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