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

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在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记者形成最大阻力的,恐怕算是采访对象的拒绝,包括拒绝见面、拒绝进入、拒绝回答、拒绝要求等,这就使记者采访受挫。在被拒绝之后要想方设法接近对方,以获得对方的好感,迅速拉近双方距离,开始进入采访,这算是一个正常程序。

二、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

在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记者形成最大阻力的,恐怕算是采访对象的拒绝,包括拒绝见面、拒绝进入、拒绝回答、拒绝要求等,这就使记者采访受挫。而记者又必须完成任务,时间又很紧迫,怎么办?电话请示部门主任或领导,出于同情和理解,领导可以同意记者放弃。一次可以这样,那么凡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真的总是这样被人家拒绝完成不了任务,恐怕记者自己也无颜面再当记者了。在被拒绝之后要想方设法接近对方,以获得对方的好感,迅速拉近双方距离,开始进入采访,这算是一个正常程序。下面分别讨论几种被拒绝情况下的应对之策。

1.拒绝见面

记者要采访对方,而对方不愿露面,有几种情况需要分析:第一,是不是确实没时间?如果对方说了这样的话,自己也要问个清楚,或者让对方推荐别人接受采访。第二,是不是对方自己有问题,对记者批评揭短很反感?这种情况要记者向对方申明,不会使采访对其不利,现在弄清真相也是给其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如果放弃那就很遗憾了。对于记者来说,对方不愿见面同样可以写进报道里面,反映其不配合的事实。第三,是不是有顾虑,害怕记者断章取义歪曲意思?对于这一点,记者可以向对方保证为其保密,刊播之前给其审阅。当然,对方拒绝见面还有其他情况,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

2.拒绝进入

这种情况比较麻烦,例如记者去一家工厂采访超标排污情况,要找厂长核实。在大门口就被保安拦住了,进不了门。记者这时亮明身份反而麻烦,也许厂长已经下令:来访记者一律不得入内。这时记者有几个办法应对:第一,拨通厂长电话,说明情况,让厂长觉得身正不怕影子歪,心里无鬼,就不怕别人说,看了又何妨?采访也是对工厂的宣传。第二,第一个办法不灵,软的不行来硬的:告诫厂长如果不让进去,记者照样能够报道曝光,不过到时候后悔也迟了。第三,若第二招还不管用,记者可在门口观察一番,与门卫交谈一番,申明不进去,只聊几句就走,此时也不妨联络一下感情,如可行则乘机问一下情况,如不行,则赶快离开。在不甘心的情况下,可以找到当地的检查部门,工商、税务、环保、机关等单位,乘坐对方车辆进入。第四,若第三招又不通,记者又进不去,可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找到厂子里的人,采访了解情况,不直接询问间接打听某某人某某事;或者联络好厂内的人代为拍摄记录,然后交给记者。第五,接近工厂附近的受害者,调查了解情况,等等。总之,软硬兼施,穷尽各种招数,也要争取得到一些有用情况。最坏的情况是,门也不让进,电话也不接,人也见不到。此时记者只有通过间接采访来达到目标了,可以找到别人了解情况,也可以现场目测,也可以上网查询,引用别人的资料,总之,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3.拒绝回答

记者在采访中也会遇到傲慢自大、三缄其口的难对付角色。如果是新闻发言人或具体负责的官员,他们多会说无可奉告,这种滑头作风让记者很头疼,又很难做到当场训斥发怒;如果是一些厂长经理、明星,又会目空一切,不理不睬,令记者气愤无奈。怎么让他们开口呢?拒绝回答者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和理由,不管怎样,都不约而同地防范和轻视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妨用一些方法激对方开口。第一种方法是错问。对于公检法部门,可以问“听说这个案子判错了,是这样吗”?“有没有抓错人”?对于明星,则可以问“听说你又有一部新片要拍摄,是吗?粉丝等着你说几句话呢”等诸如此类闭合式问题。如果对方还是轻蔑不语,那么记者可以接着说“不说话就是默认了”,或者“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之类的话语,并且当场做下记录。当然这些问话也可能激怒对方,使其对记者做出粗暴举动。记者应当对症下药,使其配合采访。还有一种情况他就是拒绝回答,那么记者应当软中带硬地敲打对方:“这件事社会议论纷纷,你这时候不说话对你是不利的,现在媒体给你一个说话的机会,希望你好好把握。”如果对方仍不理睬,记者受到冷落,也要告诫:“今天你的态度也是一种表态,我可都要如实报道的。”不管对方怎样拒绝开口,记者都有素材可以传播,因此,记者最主要的目的,是怎样让对方开口。除此之外,记者也应该借鉴法官、纪委等专职审讯者的办法,在掌握其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核实式的发问,使对方知道记者并非不了解他的情况,不了解单位的问题,这样迫于压力,他就会开口。只要一开口,下面就好办了。司法审讯中也怕人不开口,“死猪不怕开水烫”,他一言不发你奈他何!所以记者千方百计引得对方开口,下边问题都可以一个接一个地问了。这里面有很多的提问技巧,既要迫使他往下说,又不把人逼到绝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情景需自己掌握,没有一个固定的提问模式可以套用。

有时候记者也会面临自己没有把握好而很尴尬的局面:易中天近日做客北京卫视科教频道的《非常网络》,在面对主持人所谓的“愚蠢”提问时,易中天不再配合,甚至拒绝回答问题,现场气氛僵到极点。“砸场”事件的导火索是主持人问易中天有没有想到《品三国》图书火爆等话题,易中天以“不要以为什么事儿都是策划的,媒体很弱智,总喜欢问动机”作答;此外,在被问到“与余秋雨的网络战是不是为了保持名人热度”等问题时,易中天干脆说,“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易中天还多次以讥讽的口吻问主持人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嘲讽应该开个主持人培训班,质问主持人怎么就是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等。主持人林白和姜华几度被噎到无语,特写镜头中甚至能看到他们面露难色、眼泛泪光。[7]

4.拒绝要求

记者采访需要现场观察,取得第一手材料,甚至需要拍摄一些实物作为事实材料。但这些要求往往会被拒绝。比如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处于关押状态的嫌疑人是不自由的,见到他(她)须经主管部门批准,但是没有特殊情况,基于司法部门严格的制度,一般这种要求得不到允许,甚至律师都不行。如200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记者出身的公益律师周泽要去太原会见被关押的记者当事人得不到批准,合法的律师权益也受到侵害。

不仅见人要求容易被拒绝,不少要拍摄的要求也被剥夺。如记者采访被推搡、被打,就是因为拍摄要求被拒绝,而记者又不听招呼去拍摄了,甚至在没有得到明确禁止的指令前记者拍录了也被呵斥和遭受人身侵犯。在事故现场,保安、警察会对那些拍录的记者动粗,抢夺拍摄器材,毁掉胶卷录像带,推搡殴打记者。今天这种暴力阻挠记者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记者要到这类充满不测的凶险之地采访,在面临强硬拒绝的情况下,就要等待时机,采取迂回战术,这就需要耐心、毅力、机智。有时候记者要求遭拒,可以寻找熟人或可利用的关系,自己不拍让他们去拍,间接达到目的。

有时候记者查阅事实材料的记录、档案等实物遭拒,这时记者也要想出变通的点子,要么质问对方:不给看是想掩盖什么问题吗?要么来个缓兵之计,同意不再看了;要么就和对方私下接触,打通关节,以此达到目的。中国是个讲关系重人情的国家,利用人际关系满足要求、达到目的,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做法。当年一代名记者邵飘萍采访段祺瑞,就冒充段的老友而得以进入,成功得到了关于中国参加“一战”的独家新闻;范长江采访西北根据地的工农红军,一路多次换装,不断变换身份,才达到蒙蔽盘查者的目的;还有,不少记者也通常在自己采访的口子里的要害部门、机关安插耳目,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向自己通风报信,所以记者是消息灵通的人,是千里眼、顺风耳,是包打听。这些都反映了记者在社会交际中,利用人情关系达到及时掌握信息、快速采访报道的职业特点。如果记者采访不走关系,只是过于实在,恐怕很多时候难以达到采访目的。所以在别人拒绝进入的时候就想办法变通,弄到采访资料,但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法规,不能为了某个目的而违法。下面是《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河南平舆杀人案时混入现场采用的方式:

开到近村处,走不了了,全是烂得陷车轮的小道,只有步行。一行人,连同司机,开始靠近那个叫玉皇庙乡大黄庄的村子。昆仑的母亲下了车就紧紧挽着我的手:“一下有人问你别说话,我就说你是我大儿子,来看弟弟的。”我点点头,她又说:“真的,刚刚吃饭的时候我就想说,你的眼睛和鼻子长得跟我家昆仑一模一样。”我一愣,眼见她又拿出个塑料袋,把我那显眼的黑色皮包装好,让另外一人拎着,外面看还以为是一袋杂物。

果然,还没进村口就有10多个人挡住了去路。别人都是当地人,我的样子自然格格不入。昆仑妈对挡我的人说,这是我的大儿子……话还没说完就成了哭腔,泪水也滚了下来。别的母亲也哭了,哀求说,就让我们喊喊魂吧,孩子死得这么惨,不喊回去我们当妈的怎么安心。拦路的人一下犹豫了,放过了其他人,唯独拦着我。这时我耳边全是昆仑妈那一声声哭诉——昆仑啊,妈来看你了——要是这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母亲怎么熬得过去?这么一想,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这下没人再拦着我了,我搀着昆仑妈进了村子。母亲们仍在哭泣着喊自己孩子:红雷,抓住妈的衣服吧……政威,你爸老了好多啊……这一路,走得人真是哀伤。

守在第二道关口的人,也怀疑我是记者,但是见到我脸上的眼泪,都没再上来拦——在他们眼里,记者大概只会愤慨,是不会流泪的。

终于到了凶手的小院前,母亲们再也抑制不住扑在门上号啕大哭。守在这里的是几个干部,只让昆仑妈过去,问我是不是记者。这时我的眼泪已经被冬天的风冻没了,只有不说话,很镇静地看着他。6位母亲拍着小院的门,周围的村民越来越多,几位妇女已经在偷偷擦泪。村干部的脸上,再次显出了那种犹豫,然后跟我说,十分钟,就让你看十分钟。

就在这十分钟里,我围着凶手小院走了一圈,仔细看清楚了里面的具体位置,看见了院子里那三堆浮土,看见一把带着黑红痕迹的铁锹和散落在屋子里的孩子衣服。[8]

以上分析了几种拒绝方式以及应对方法。这些对策不一定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作为采访中的参照。每个富有采访经验的记者都有一套独特的心理体会,都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以使其少走弯路,尽快实现从浅薄到成熟的过程。那么,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具体环境各有不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记者遇到拒绝是正常的,有时也要检讨自己有无不妥之处,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