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时代的电视

数字时代的电视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字时代的电视全新的收视方式——似无还有20世纪90年代后期,家庭电视收视个人化继续发展,再加上遥控器的普遍使用,人们看电视时逐渐显露出“断片式”的收视形态。“1-seg”“1-seg”是地面数字电视向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提供的服务。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网络是仅次于电视,使用率位居第二的媒体。

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字时代的电视

(1)全新的收视方式——似无还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家庭电视收视个人化继续发展,再加上遥控器的普遍使用,人们看电视时逐渐显露出“断片式”的收视形态。尤其在年轻人中,“即使没有想看的节目也习惯性打开电视”、“无意识地一直按遥控器切换频道”等等这样的行为司空见惯。于是在了解了目前社会主流的电视收视方式之后,也为了让中途打开电视开始收看节目的观众能够轻松跟上节目的节奏,日本的各大电视台有意识地对节目进行了一些改造,例如将节目分成若干个短篇分开播出,或者为了让画面更加简单易懂,在屏幕上添加大量的动画、漫画文字等。但是事与愿违,电视台的这些功夫却在实质上更加促进了观众们如上所述的“无意识”收视。

另一方面,从出生就拥有电视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并且熟悉了电视节目制作常用技巧的人也逐渐增多,因此很多人在享受电视娱乐的同时已经能够认识到电视节目不过是一种“表演”。在这个时期,电视台又推出了一批构想比较复杂的新节目,节目制作人事先设定部分任务和情节,观众可以和节目参演者一起期待在节目实际录制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环节,比如《去学校吧!》[9]和《恋爱·地球·旅行》[10]是其中比较有人气的节目。年轻人在收看这类节目的时候会边看边评论,即使是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也能和节目的参演者像朋友聊天一样参与到节目当中去。这样与其说是在收看节目,更像是在和电视进行交流。

图2.5.1是日本NHK于2002年“电视50周年调查”结果中有关年轻人收看电视的几大特点,例如喜欢一直开着电视、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节目会投入感情认真收看、和电视对话并且积极地预测情节的发展、一旦失去兴趣便立刻使用遥控器换频道,等等。全家人一起聚集在电视机前,从节目开始到最后目不转睛地收看电视的情景,在今天已经是无法想象的过去时了。

img5

图2.5.1 日本年轻人收看电视的特点(参考NHK“电视50周年调查”,2002年10月)

(2)迈向多频道数字化时代

随着卫星电视、城市有线电视、CS数字电视的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真正迎来了多频道的时代。尽管从收视时间来看,相对于新兴的卫星电视,目前(译者注:2008年)接收地面信号的电视播放形式的所占份额仍然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即使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群的需要,也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从长远来讲、对多种频道建设的投入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表2.5.1 多频道化、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img6

①英文名称: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②译者注:1952年12月由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缩写为NTSC)制定的电视广播传送和接受协议。

数字电视实现了高画质和可与CD相媲美的高音质,并且可以数据传导提供双向信息服务。与通信行业常见的“一对一”模式不同,电视媒体是从“一对多”的单向播放模式发展起来的,但是从现在开始电视也迈入了能够提供双向互动服务的时代,观众可以通过按动遥控器的按钮回答节目中提出的问题。2006年4月,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强强联手推出了“1-seg”服务,“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够收看电视,从此电视不再是家庭的专属品,而是上升到了可以随身携带的阶段。

“1-seg”

“1-seg”是地面数字电视向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提供的服务。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将每一个频道分为13个波段(segment),将其中的一个波段分配给移动设备,因此称为“1-seg”。该服务可以提供清晰的画质,即使在移动中图像和声音也能保持稳定。除了可以收看电视节目以外,通过数据传送还可以接收新闻报道、气象信息、教育信息和电视节目预告,等等。

(3)电视与网络的多重连动

晚于电视问世的众多新媒体当中,当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飞速普及的因特网(参照图2.1.1)和电视的关系最为密切。各大电视台也纷纷通过网络提供新闻,开设节目主页发布有关节目的最新信息。

2007年,英国BBC将一档刚刚开播7天的电视节目利用名为iPlayer的网络服务向观众免费提供节目内容,只要在英国境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下载,这一举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此外,在美国成立的视频分享网站You Tube也是一例。可见,这个时期的欧美等国家正在兴起一股电视媒体与视频网站积极联手的业界新潮流。

表2.5.2 日本人的媒体人均使用率与使用时间(星期日)

img7

[数据来源于日本NHK“IT时代的生活时间调查”(2006年10月,调查对象为日本全国10~69岁的国民)]

注①:※1“网页浏览”“电子邮件”:不区分电脑和手机的使用。

2“因特网(Internet)”:“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总和,不区分电脑和手机,不区分工作和个人娱乐的使用。

3“电脑”“手机”:分别使用电脑、手机进行“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其他使用”的总和。

注②:与2001年相比数字有所增加的项目标记为黑体字。

注③: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上限为69岁,因此调查结果与前文中图2.1.2显示的结果不同,电视的平均收视时间出现了负增长

表2.5.2从使用量的角度对照比较了日本国民使用电脑、手机上网以及电视等其他媒体的实际状况(这里介绍的是个人自由支配时间最长的星期日的调查结果)。从这张数据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使用人数(使用率)还是使用时间,电视都远远超出其他媒体,大有一枝独秀的风头,并且这个特点不受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在各个年龄层的人群中都体现得非常清晰。这次调查中,有关因特网的使用状况设置了“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这两个项目,结果显示在2001年到2006年的这5年期间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大幅度增长,到2006年有接近一半的日本国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网络是仅次于电视,使用率位居第二的媒体。尤其是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网络使用率(男性66%,女性76%)已经足够威胁到电视的王者宝座(男性78%,女性76%)。

从使用时间来看,10~30岁的人群无论男女使用网络的时间都达到40分钟以上,并且同时使用书刊报纸、CD/MD/磁带、录像带等多种媒体。相比之下,50岁以上人群的网络使用时间相对较少,维持在10分钟左右,但是收看电视4~5小时、阅读书刊报纸30分钟以上、收听广播20分钟以上,可见三大传统媒体的使用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将40岁作为分界线做一个划分,概括为40岁以下人群积极尝试使用新媒体,并且能够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多种媒体,而40岁以上人群仍然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传统媒体上。

那么,网络的使用是不是会减少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呢?截止到2006年并没有确凿的科学数据来证实这一观点。根据NHK“IT时代的生活时间调查·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工作日还是星期日的晚上8:00—10:00期间,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到50%的人同时也在收看电视。关于电视和网络同时使用这一点,也有其他的调查曾经关注过,并且在结果中指出,很多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意思的信息,会立即在网络上搜索,另外由各大电视台开设的、用于补充介绍节目信息的各档节目的主页也为数不少。看电视时配合使用其他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道新风景。

此外,在20~30岁的人群当中,一边看电视一边用手机的现象也很普遍。在看电视的时候同时收发手机讯息,用邮件告诉朋友“我现在看的节目很有意思呢”,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一系列对话。现在只要是对应“1-seg”播放模式的手机,都可以实现“手机收视上网一体化”,即一部手机可以同时看电视、检索信息和收发邮件。虽然这样的媒体使用形式尚未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很多在今天我们还无法想象的情景,随着媒体功能的进化,或许在将来某一天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4)电视的功过与将来

人们对电视的肯定,不仅表现在使用人数和收视时间上,对于其作为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人们也同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2005年由NHK实施的“日本人与电视”调查中,询问了日本国民关于电视、报纸、因特网以及和家人交谈等11种媒体以及交流手段的功能。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出的“报道”(报道世间时事动态)、“娱乐”(带来欢乐和感动)、“教育/教养”(增长知识)、“信息”(提供有关生活和爱好的相关信息)、“评论解说”(深层探讨政治社会问题)、“放松休闲”(缓解疲劳、放松身心)、“交流”(促进深化人与人的交流)这7个选项中,电视在“报道”(66%)、“娱乐”(57%)、“评论解说”(51%)等5个项目获得了最多的支持,其余两个项目电视也高居第二。甚至“每天都使用因特网”的这一部分人群的回答里电视也占据了3个项目的第一,可见电视在日本社会获得了广泛的肯定。至于对因特网的评价,虽然在“信息”、“报道”、“评论解说”和“交流”几个项目中的排位也相对靠前,但是排在电视前面的只有“信息”这一个项目。可以看出即使是因特网的拥护者们,也不是全般依赖网络,而是根据不同需要来选择使用对象。电视在努力地向更多的人灌输信息,而与此不同的是,因特网需要用户自己有目的性地操作才能让其发挥价值,因此可以说网络其实是属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体。

即使是在现在这个多种媒体竞相登场的时代,虽然人们收看电视的方式也从家人聚集演变成个人行为,但是对于人们,起码对于日本人来说,电视还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娱乐节目,电视里时刻上演着“现在时”。并且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可以了解社会、与他人分享感动,否则将会产生一种被社会淘汰的感觉而陷入恐慌。

电视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安营扎寨,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看电视时可以很放松,不需要刻意集中注意力。虽然从悲观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接收方式,但是在现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电视的这种特点却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几乎完全依靠电视来获取信息的人们来说电视可以提供生活里必需的基础社会信息,而对于可以熟练运用多种新媒体且习惯主动搜集信息的人来说,通过电视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社会,不至于被封闭在自我的狭小世界里。所以估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电视的这个特点仍将继续受到追捧。

在本章里我们也关注了人们收看电视方式的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实一个人是可以接受多种收视方式的。有时拿着遥控器不停切换频道,有时却会从头至尾认真看完一个节目。外出时使用手机看电视的人,回到家后通过大屏幕享受家庭影院的气氛,这绝不是天方夜谭里才会出现的景象。

(5)未来的电视与人类

今后的电视必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那么人类和电视该如何共存共处呢?在本章的最后,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整理几个要点。自从电视问世以来,人们习惯了生活在一个由电视创造的世界里,但是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而是将在电视看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不能区分“电视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适用于包括电视在内等全部媒体的“媒体素养”论一直在提醒人们不要仅仅根据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来判断是非[11],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点的重要性。

其次,电视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可以看见的事物本身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所谓“眼见为实”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但是在多媒体、多频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日本在1997年正式导入个人收视率调查后,各大电视台甚至各档节目之间的收视率竞争愈演愈烈,报道方针/原则、人权/隐私保护、青少年保护等有关电视存在方式的诸多问题也随之相继浮出水面。为了避免过于重视收视率,在电视发展5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收视质[12]”的概念重新温故

提到电视节目质量的负责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节目的制作、播出方。但是通过本章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如今已经是电视节目的观众也能够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去的时代,与此同时,电视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加广泛地散播到社会间的各个角落。因此,整个社会都有责任重新认识电视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切实思考有关电视节目质量的问题。

img8

图2.5.2 电视媒体环境与日本国民收视行为的50年变迁历程

Extension Study    “收视率”与“收视质”

收视率(audience rating)诞生于电视发展初期,作用是用数据来反映电视节目的收看家庭数或者人数,可以分为家庭收视率和个人收视率。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曾经出现过“收视率三冠王”的说法,是指能够在黄金时段(golden time,19:00—22:00)、高峰时段(prime time,19:00—23:00)和全天(6:00—24:00)的年度收视率排行里均占据第一位的电视节目。

与此同时,有人提出,除收视率以外,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价也很重要,呼吁关注节目的质量,甚至有批评指责因为过于重视收视率而导致了电视节目质量下降,因此有关该如何测定节目质量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日本民营电视台联盟研究所(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mercial Broadcasters in Japan,简称N AB)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发了一套调查系统,主要是根据节目内容和观众调查的结果来评定该节目的“充实种类”与“充实度”。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进行收视率调查的同时,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测定“好评率”,用于调查观众收看节目后的感想。随后各大电视台也都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但是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调查成本过高、调查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困扰。日本朝日电视台从1997年开始与大学的研究室开展共同研究,开发出一套名为“Research Q”的调查系统,这套系统能够通过因特网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进行调查,观众可以根据5分制评分标准从“期待度”、“满意度”、“集中度”和“推荐度”这四个方面给节目打分做出评价。

此外,随着具备大容量录像功能的录像设备的普及,以及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电视收视等等这些数字时代里出现的电视收视方式的变化,要想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收视率调查也面临着全新的课题。

【注释】

[1]参照本书第3章。

[2]译者注:根据1950年设立的《日本放送法》成立的特殊法人,承担日本的公共放送事业,下属于日本总务省。所谓“公共放送机关”,区别于国家直接运营的国营媒体,也不同于依靠广告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的民营电视台,目前NHK主要依靠向签约用户收取收视费维持财政运营。英文全称“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NHK”取自“日本放送协会”的日语发音“Nippon Hoso Kyokai”的首字母。可参考主页http://www.nhk.or.jp/。

[3]除因特网相关数据以外,其他数据均出自“消费动向调查”(截止至2001年,调查由日本经济企划厅实施,之后转交日本内阁府);该调查经历了一系列名称变动,1977年之前名为“消费与储蓄的动向”,1978年更名为“家计消费的动向:消费动向调查”,1988年再次更名为“消费动向调查年报”;从1978年起、该调查的实施时间从每年2月调整至每年3月;1963年以前的调查不包括农业人口的相关数据;因特网相关数据来自日本因特网协会监督发行的《因特网白皮书》,显示的是在家里使用因特网的家庭比率。

[4]参考日本NHK“国民生活时间调查”,该调查以日本全国10岁以上国民为调查对象,每年10月实施。曲线图中出现断层的地方是由于前后调查方法的差异造成的。

[5]从1962年开始变为每天早晨8:15—8:30,播放15分钟,这种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6]译者注:1970年3月31日,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赤军派”9人策划胁持了从东京羽田机场起飞至板付机场(现福冈机场)搭乘122名乘客的日本航空351号,事件以劫犯成功流亡朝鲜画上句号。这是日本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劫机事件,为此日本于同年6月颁布了《劫机防止法》。

[7]译者注:1972年2月19日至28日,日本“联合赤军”的5名成员(坂口弘、坂东国男、吉野雅邦、加藤伦教、加藤元久)在长野县北佐久郡轻井泽町的河合乐器保养所“浅间山庄”胁持了山庄管理人的妻子(当时31岁),与警察进行了长达219小时的对抗,最终人质安全救出,劫犯全部被捕。

[8]藤竹晓,《电视媒体的社会力——解读名为电视的魔法盒》,有斐阁,1985。

[9]译者注:英文名GROOVY AFTER SCHOOL,1997年10月16日至2005年3月15日每周二晚8点日本TBS电视台播出的学校教育综艺节目,2005年4月19日起更名为《去学校吧!MAX》。在节目中日本著名歌唱组合V6的成员到日本各大中学与当地的学生们进行互动,内容涉及广泛。

[10]译者注:又名《恋爱巴士》,1999年10月11日至2009年3月23日每周一晚11:00—11:30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的恋爱综艺节目(共441期)。每期节目中有4名男性和3名女性共计7名年轻人参加,他们乘坐一辆面包车环游世界,共计经过92个国家和地区(曾于1999年11月途经中国)。摄像机沿途记录他们的言行遭遇和世界各地的风情。每期节目结束时,节目参加者可以拿着回日本的机票向自己的意中人表白,如果对方接受则可以两人一起回国,如果对方拒绝只能自己一人回国。该节目的参与者中共诞生44对情侣。

[11]参照本书第12章。

[12]译者注:评价电视节目质量、观众收视质量的标准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