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程曼丽在确定这个题目之前,笔者曾尝试用“冲击与影响”,或“分解”、“消解”等词取“解构”而代之。可以说,解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的目标,就是打破现实社会的结构与秩序,追求多元化与差异。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体来说,新媒体给我国社会带来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

■程曼丽

在确定这个题目之前,笔者曾尝试用“冲击与影响”,或“分解”、“消解”等词取“解构”而代之。但是这些词语的内涵无论如何达不到笔者意欲涉及的层面:“冲击与影响”是就新事物对传统结构产生作用的一般状态而言;“分解”是指将整体化减为基本要素的过程;“消解”则是指系统性结构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些状态或过程与笔者藉以展开论述的基本点不甚符合。所以,尽管“解构”一词因滥用而引发无数争议,鉴于它与本研究的诉求点最为接近,笔者仍然决定使用该词,并将它作为核心概念。

“解构”一词与哲学建立关系,始于雅克·德里达——20世纪下半期法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解构主义哲学的代理人。在《播撒》(Dissemination)、《哲学的边缘》(Marginsof Philosophy)等书中,他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提出质疑,试图挑战传统的理性哲学,颠覆以逻辑为中心的话语。而在文学、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德里达以及其他的解构主义者们同样主张反权威,反传统,反对理性崇拜。可以说,解构主义或解构主义者的目标,就是打破现实社会的结构与秩序,追求多元化与差异。因为具有上述特性,在极富变化的当代社会中,“解构”一词颇受青睐,被广泛应用到哲学、文学、艺术、建筑、工业设计之外的其他领域,“解构”的范围越来越大,“解构”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中,“解构”是一种主动施予的过程,而“解构”一词之于本文,则是一种被动施予的状态,或曰“被解构”。“解构”是相对于“结构”而言的,如果说,“结构”意味着均衡、稳定、持久,那么,“解构”就意味着这一切的被颠覆,其结果是不均衡、不稳定、无中心、差异性、变动不居等等。“解构”不是量的渐变过程,而是质的飞跃。目前,我国社会就正在经历这样的“飞跃”,而这一切与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以网状发散结构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流动的线性结构,实现了信息传播形态的革命。新媒体的代表首推互联网和手机,区别于之前的三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它们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模糊了传播参与者的身份;降低了信息传播准入的门槛,使普罗大众(即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以个体身份参与信息传播成为可能。网民既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超连接方式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发表言论。而手机(3G手机)所具有的便携及无线互联的特点,更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传递和接收信息。

网民的大量出现,使传统意义上个体的交流方式及其思维、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结果是多媒体认知方式的形成,现实与虚拟空间转换的普遍存在,互动性对话的须臾不可缺少,对信息取舍主动权的习以为常……这些变化不是表层的,而是触及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层变化。

具体来说,新媒体给我国社会带来的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