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义的动态构建

意义的动态构建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义的动态构建是当今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但是具体而言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在概念和形式关系的看法上。但不是所有的认知语言学家都赞同词汇和概念对等的观点。Kecskes提出的意义动态模型对于上面的争议做了很好的回答。核心意义是从词汇遭遇可能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基本概念信息,而CSPS和WSP则是随机性的。

意义的动态构建是当今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但是具体而言仍然存在争议,尤其是在概念和形式关系的看法上。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的概念能力是存活在语言能力之中的,两者是不能分离的(C.F. Ross1992)。由于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是通过语言和概念的互动来关联的,因此很多争议的核心是概念和语言是怎样彼此联系的。自然语言拥有很多语词形式,这些语词形式被映射到概念网络上(Cruse1992)。问题是这种映射是怎样产生的? 但不是所有的认知语言学家都赞同词汇和概念对等的观点。在SCA看来,概念是由词汇体现的观点是对的,但是这种体现形式是有争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在概念和词汇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概念往往超出词汇所标注的层面。

(2)词汇的语义包括一些具体特征,且不包含在概念层面里面,有时不同词汇引发共同概念。

Kecskes(2008)提出的意义动态模型(DMM)对于上面的争议做了很好的回答。DMM解释了词汇中的共同核心(commoncore properties/CCP),即核心概念(designated concept)、词汇具体语义特征(word-specific semantic properties/WSP)和文化具体概念特征(culture-specific conceptual properties/CSCP)是怎样在具体语境下的语句中整合的。

传统词类划分存在两种方法: 一种是“经典方法”,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不变理论”(theory of invariant); 第二种是“类典型方法”(prototype approach),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和罗斯,其主要观点是“类型的边缘并不必须是确定的,自然语言概念本质上是模糊的”。Wierzbicka(1966)认为: “关键问题是应该怎样整合这两种方法。”她在《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Theory》(自然语义元语言模型)一书中对两种方式的融合提出了一些见解。同样,词类划分也是DMM的研究对象,并试图整合“定义观”和“类典型观”。Kecskes(2003)认为,虽然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在概念-词语这个共栖系统中搞清楚什么是概念和词语的核心的、共同的部分,哪些是语言层面的,哪些是概念层面,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定义。Kecskes赞同Rosch(1997)等提出的词汇核心意义观点,认为词汇意义的阶级式系统主要由三个层面组成的: 首先是基本层面,之上是上级层面,之下是附属层面,如下例。

例(1) 上级层面: Building

基本层面: House

附属层面: Townhouse

在SCA看来,概念往往超过词汇所标注的部分是因为概念内容包括了百科全书式的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这种语言母语使用者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概念也有了文化概念特征(culture-specificconcepturalproperties/CSCP)。百科知识通常是通过具体文化概念特征来表现的,如:

例(2) Father: —Listen,Pumpkin,how about going for ice-cream?

Margie: —Cool,let'sgo.

(Kecskes2003)

“Pumpkin”(南瓜派)在美国文化中具有正面的文化概念特征,即“pumpkin”是人人喜爱的东西,因此对话中父亲用该词汇称呼小孩是一种亲昵的表现。然而该词在匈牙利文化中表达的却是负面的文化特征,意思为“笨蛋”。词语的具体语义特征(WSP)是Kecskes提出的另外一个关键概念,WSP能够使得人们对于同一个概念选择不同词汇来表达。从本质上说,WSP是语词单位和语境互动的结果,也是词汇分类稳定性和变化性的一个证明。WSP是隐喻义和修辞义经过规约化后形成的,因此在起初阶段有些意义似乎被语境“制约”(charged),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使用的经常性和规约性,这些意义就形成了该词汇的一个永久性特征。从使用角度来说,一般具有WSP的词汇更能创造一种感情丰富的、色彩斑斓的效果。如下例:

例(3) Our dean died yesterday. <---> Our deanpassed awayyesterday.

John repaired the car. <---> John fixed the car.

既然词汇概念系统包括CCP、CSCP和WSP,那么对于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词汇选择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必须考虑这几种意义因素: 一般来说核心概念意义总是强制性出现的,具体文化概念特征对位于概念语义现象,词汇具体语义特征则是词汇本身的特色。如下例:

例(4) 核心意义(没有WSP或者CSCP)

Canyoupassmethesaltplease?

例(5) 核心意义+CSCP

Father: Listen pumpkin,let's go and buy some present for your mother's birthday.

Bestsy: OK,let'sgo.

例(6) 核心意义+ WSP

Bill: Do you know why Bob chickened out of the race?

例(7) 核心意义+WSP+CSCP

Excuse me for my butting in. I need to ask you aquestion.

在DMM(如图2 -1) 中还有两个重要概念,核心意义(coresense)和现时意义(consense)。他们是意义层面的两个延伸,是语词和语境经过共时(synchronic)和历时(diachronic)两个层面互动而产生的结果。核心意义是从词汇遭遇可能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基本概念信息,而CSPS和WSP则是随机性的。现时意义并非纯概念的或者纯词汇的,而是两者的结合,即意义的两个层面的整合,其中WSP将核心意义与词汇层面联系起来, CSPS将核心意义和概念层面结合起来,是核心意义的语境化和情景化的表现。核心意义是恒定的,现时意义则代表着可能的变意义在特定语境下的体现。如图2-1,WSP与词汇层面相联系, CSCP则与概念层面联系,现时意义是核心意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变体,各种现时意义一起形成了用来表达的话语(utterance)、词语和语境的互动从而创造出意义。如:

图2-1 Thedynamicmodelofmeaning[1]

例(8) The coffee spilled,get a mop.

例(9) The coffee spilled,get a broom.

在例(8)中,词汇“mop”起到语内语境的作用,使“coffee”的意义辖定为“一种黑色的液体”,而在例(9)中,由于“broom”的关系,“coffee”的意义则是“一种黑色的干的豆子”。对于类似现象,Gee(1999)认为,这是因为词具有一种“情境意义”(situated meaning),这种意义是没有概念在后面作为支撑的,因为情境意义是会话双方在特殊的语境下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当前语境的诠释而临时建构的。对于Gee提出的“临时建构性”,Kecskes表示认同,但对于“没有概念支持”的观点表示质疑,因为核心意义是词汇历时变化特征的体现,是外延性的、相对稳定的和客观的特征,反映的是特定社会如语言社团的变化,而现时意义则是共时的、现实的、主观的、内涵式的和依靠语境变化的。

总之,在SCA看来,现时意义是概念机制与特定语境互动的结果,是一个词汇可能的现时意义中最为典型的、凸显的、规律的反映,是词汇具体经验和具体遭遇的结果; 核心意义并不一定是特定词汇所有的主要特征的集合,而是该词汇(一般来说)在特定语言中和该语言的特定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最为熟悉的、常规的、典型的和使用最为频繁的特征的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