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在汉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地位

汉字在汉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地位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述,我们并不否认汉字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不否认汉字在汉民族形成以来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中继续起过巨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汉字文化虽由汉民族创造,但又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它可以用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趋同,也在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但对汉民族内部和多民族国家层面政治上的统一以及抵御外来侵略,却是无能为力的。

如上所述,我们并不否认汉字在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不否认汉字在汉民族形成以来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中继续起过巨大的作用。这种长期的融合确实促进了汉民族本身的进一步强盛,也彰显了汉字文化的伟大。

然而,我们若是仔细观察一下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却可以发现单凭汉字文化的弘扬并不足以使其他民族融入汉民族。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与通婚,才是发生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强制推行的汉化改革运动,包括在鲜卑贵族中禁北语、禁胡服、改姓氏、改籍贯、鼓励与汉人通婚等若干措施。鲜卑人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就已经在“五胡乱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的代国(338—376)就是由鲜卑拓跋部所建立。后来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386—557),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一方面统一“五胡”,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南下,夺取了南朝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北魏建国伊始,道武帝就采取了加速汉化的一些政策。到孝文帝开展汉化改革运动时,为了进一步取得实效,特意采取了一项配套措施,即迁都洛阳,使贵族阶层真正“浸泡”在汉文化氛围中。直到北朝结束(581),这个过程长达243年。结果是鲜卑族在整体上不复存在,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长期的杂居和通婚,那么更常见的现象是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字文化却仍然能够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例如辽朝(916—1125)的契丹贵族吸收汉字文化的程度也很高,一般都是汉语和契丹语的双语者,汉字和契丹文字都是官方文字。辽朝自开国伊始就采取“尊孔”政策,汉文化修养最好的辽道宗甚至自称为“诸夏”。但是在契丹人南下过程中,由于遭到五代以及北宋等中原汉族王朝的有效抵抗,它所占据的中原之地仅限于东北角的燕云十六州,因而没有发生类似鲜卑人的那种大规模融合。随着女真人在它背后兴起,契丹人在南北夹击之下被整体打散,之后又遭遇更为强大的蒙古人,最后分别融入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女真、高丽、蒙古以及中亚地区诸民族等,却少见融入汉族的。

当然,契丹人的四处流散对于汉字文化在更大地域上的扩散倒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有: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父子征服天下,被誉为向蒙古贵族传播汉字文化的第一人;西辽时期的耶律大石将汉字文化带到中亚地区,堪称汉唐以来汉字文化向该地区传播的又一次高潮。不过,这些传播汉字文化的有功之人,自己却并没有融入汉民族。

女真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辽朝与北宋对峙期间,女真人在它的背后兴起,建立金朝(1115—1234),并联合北宋把它推翻。不久之后又进一步南下,推翻北宋,开始入主中原,并与南宋对峙。当蒙古人在金朝背后兴起之后,金朝又遭遇与辽朝同样的命运,在南北夹击之下被消灭。由于金朝拥有中原的核心地区,并以大兴(今属北京)为“中都”,开封为“南京”,因此女真人在汉化方面比契丹人走得更远。女真贵族不仅主动接受汉文化,而且以汉化为荣。金朝中期以后,女真人改汉姓、穿汉服、不懂女真语、不会女真文字的趋势愈演愈烈。虽然金世宗积极倡导贵族学习女真语言文字,但已经难以挽回这一趋势。等到金朝覆灭,中原地区的女真人与当地的汉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同属于元朝民族等级制度中的“三等公民”——“汉人”,因而彻底融入了汉民族。另一方面,留居东北的未经汉化的女真人则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征,后来发展为满洲人。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虽由汉民族创造,但又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这使得其他民族在仰慕它、接受它的同时,也能够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而免予被彻底同化。换言之,汉字文化不能与汉民族划等号,更不能与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划等号。它可以用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趋同,也在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但对汉民族内部和多民族国家层面政治上的统一以及抵御外来侵略,却是无能为力的。它对汉民族内部的统一都不起作用,遑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评价汉字功劳时需要看清楚的。

参考文献

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鲁迅.门外文谈[A].且介亭杂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桑良至.中国古代的信息崇拜——惜字林、拾字僧与敦煌石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孙荣耒.敬惜字纸的习俗及其文化意义[J].民俗研究,2006,(2).

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万晴川.“敬惜字纸”的民俗信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J].汉字文化,2005,(1).

尉万传,周健.论汉字文化崇拜[J].社会科学,2004,(2).

杨梅.敬惜字纸信仰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杨宗红,蒲日材.敬惜字纸信仰的嬗变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1958-01-10.

[1] 唐德刚.胡适杂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3.

[2] 房乐宪.欧盟成立20年,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月刊),2013-11-13:B-01.

[3] 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J].汉字文化,2005,(1).

[5]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8 0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