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策略能力是译者的专业技能

策略能力是译者的专业技能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PACTE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策略能力是最重要的单项能力,它负责解决问题并保证翻译过程富有效率;计划翻译项目的过程;评价翻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激活其他翻译单项能力以弥补不足;发现翻译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PACTE认为翻译的策略能力是一种综合其他单项能力的综合能力。

在PACTE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策略能力是最重要的单项能力,它负责解决问题并保证翻译过程富有效率;计划翻译项目的过程;评价翻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激活其他翻译单项能力以弥补不足;发现翻译问题并予以解决(PACTE2003;2005;2009;2011等)。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PACTE认为翻译的策略能力是一种综合其他单项能力的综合能力。我们认同PACTE的这一说法,在译者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的条件下,策略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是译者在完成翻译任务时充分调动其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主题与文化交际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ICT)以及术语能力等,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其外在的表现即为具体的翻译策略。在本节中,首先探讨国内外有关翻译策略研究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医翻译的策略能力构成。

5.7.1 翻译策略概述

方梦之(2013a:1)认为翻译理论一般分为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宏观理论研究翻译的本质问题,微观理论研究翻译实践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中观理论是衔接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桥梁。其中翻译策略就属于翻译的中观理论,它是宏观理论在中观策略上的过渡,同时又在微观技巧操作层面发挥作用。那究竟什么是翻译策略呢?它与翻译方法或者技巧有什么关系呢?在翻译过程中,主要的翻译策略有哪些呢?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考察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策略的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马会娟(2013:112)认为有关翻译策略的界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从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了(如假设翻译策略应该包含哪些步骤,解决哪些问题);它更关注译者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下有意识地解决翻译问题时所采取的步骤。Kings(1986:18)把翻译策略定义为“在具体的翻译任务下,为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译者所具备的潜在的有意识的计划”。Lörscher(1991:76)认为翻译策略是“译者把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时,解决所遇到问题时的一种有意识的过程”。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中意识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有意识的行为或者过程就是指翻译中的策略能力,为此马会娟(2013:112)将汉英翻译的策略能力定义为“译者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转换时遇到问题并寻找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翻译策略与传统翻译教学中所提到的翻译方法或者翻译技巧是不是同一样的概念呢?方梦之(2013b)通过考察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论述,倾向于认为不需要对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做出刻意的区分。但我们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正如方梦之(2013a)的分类一样,翻译方法或者翻译技巧应该属于翻译研究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有关翻译具体实践的,是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属于翻译的技术操作层面,且有些技巧、方法比较机械化,束缚了学习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马会娟,2013:112)。而在本研究所说的翻译策略则是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和过程,每种策略可以包含多种方法和技巧,翻译策略属于翻译的意识能力层面。具体如表5.7所示。

表5.7 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分类表

张美芳(2004)用翻译策略的二分法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为此,我们也将用翻译策略的二分法对有代表性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总结。

在翻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翻译倾向,即以源语为导向(source-oriented approach)和以目标语为导向(target-orientedapproach)的翻译策略,从最初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到后来Nida(1964)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House(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Gutt(2000)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Newmark(1981/1988)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Venuti(1995)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以及Wakabayashi(1998/2007)提出的“原型翻译法”(prototypical forms of translation)和“边缘翻译法”(peripheral/marginal forms of translation),其实翻译策略都可以归为以源语为导向与以目标语为导向两大翻译策略的范畴里,如表5.8所示。

表5.8 翻译策略二分法总结

(续表)

以上有关翻译策略的二分法在翻译实践中并不是对立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以源语为中心和以目标语为中心的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缺点,其具体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翻译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力求达到在准确传达原文语言、文化内涵的同时,取得最大的交流效果。正如张培基等学者在论述直译与意译时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张培基等, 1980:14-15)

5.7.2 中医翻译策略能力分析

对于中医翻译所使用的策略也都可以归为如上所述的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范畴中去,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一样,根据其翻译的目的、读者对象以及翻译的内容来说,其翻译策略要么是以源语为导向,要么是以目标语为导向。如李照国在1991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中医翻译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医翻译的三原则:“中医翻译首先应该是科技翻译”“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尊重国情、保持特色”。后来他在其专著《中医翻译导论》和《中医英语翻译技巧》中,将第一条原则重新概括为“薄文重医、依实出华”和“薄文重医、得‘意’忘‘形’”,在2004年他又以牛喘月的化名在《中西医结合学报》上发表文章,对他原来提出的三原则逐条进行反思,以期找到更为切实的翻译原则与策略。

李照国所说的原则与我们所讨论的翻译策略其实是一致的,是有关翻译过程的意识能力,是翻译方法的理论概括,可以具体指导翻译实践。既然翻译策略是译者的一种意识能力,那么这种意识能力究竟包含哪些方面?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

如上文所述,PACTE认为翻译的策略能力是一种综合其他单项能力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调动其各方面的能力,找到翻译的适当策略和方法。薄振杰、李和庆(2011:60)将翻译策略能力分解成五个构成要素:原语语段主题及作者意图确定能力、原语语段主题及语境关联性认知框架建构能力、原语词句潜在语义明示能力、目标语语段选词择义能力、目标语语段衔接连贯能力,其中,原语语段主题及语境关联性认知框架建构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借鉴薄振杰、李和庆(2011)有关翻译策略能力的构成要素,结合中医翻译的特点,我们也构建一个中医翻译策略能力的构成要素框架,即中医翻译策略能力由源语理解能力(策略),认知框架构建能力,目标语表达能力(策略)三大要素组成,如图5.15所示。

图5.15 翻译策略能力构成

源语理解能力(策略)是指译者利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医古文知识和中医学专业知识对原文解读的能力与策略。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来说,在理解原文上,可能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医古文和中医专业知识的掌握。目前,从事中医药翻译的人才大多数都具有中医药背景,他们要么是英语专业学历背景,后来学习了中医知识,如中医院校的一些英语教师;要么是中医专业学历背景,英语基础较好,如中医药外向型专业毕业的人才,他们对于中医文献的理解一般问题都不大。而对于母语为外语的译者来说,其中便有许多中医源语理解上的问题。

认知框架构建能力是翻译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它以译者对源语的理解为前提,为目标语的表达提供基础,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桥梁。认知框架的建构是一个关联性的过程,可以看做译者对理解原文、表达译文与认知语境相联系的过程。

首先,译者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通过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理解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寻找最佳关联。要准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需要译者根据原文所提供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文化背景、专业知识以及百科信息等明示,结合译者本身的素养,做出推理,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这时,译者是原文信息的接受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后,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考虑译文读者的教育程度、审美能力与接受度等,动态地顺应译文读者。译者会有意识地根据原文的最佳关联,根据译者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阅读反应、文化差异和译文的交际效果,从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译者目的、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度以及原文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在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言选择,确保译文在译入语环境的可接受性,适合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所以译者的认知框架构建处于翻译过程的核心,为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目标语表达能力(策略)是指译者根据原文的明示推理,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需求和期待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音译、直译、意译、解释、替换等,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作者想传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目标语表达能力(策略)是翻译活动的关键,是前面原文理解和认知框架构建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