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及其素质要求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及其素质要求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偏离“外语”这一核心,也就是说,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外语为主专业,跨学科为辅专业,不能颠倒二者的顺序。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事实上,我国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当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早在198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就成立了旅游系。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开端。国内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在20世纪末掀起了高潮。如1997年,杜瑞清教授在其论文《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中,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做出了如下诠释:“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2]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针对21世纪的时代特征,对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如下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顺利地运用英语在外贸、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专门针对复合型英语人才而提出的。笔者认为,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重点突出强调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即跨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有些专家认为应当概括为“外语+专业”。杜瑞清(1997)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出发,将其培养模式划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外国语+以该国语言写成的本民族文学;外国语+以该语言民族文化;外国语+另一门外国语;外国语+其他专业,主要是非语言文学和文化专业,包括旅游、商贸、金融、法律等。”[3] 我们不妨将其概括为:外语+X。[4]至于X是什么,就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由学生自主选择。例如:以理工类院校为例,X可以是理工类的跨学科专业;以文学和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学校,可以发挥院校优势,将X设定为与此类跨学科专业有关的专业。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偏离“外语”这一核心,也就是说,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是外语为主专业,跨学科为辅专业,不能颠倒二者的顺序。戴炜栋(1999)指出:“‘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全称定义中‘外语’应为核心,不能废弃、削弱。外语院校得以立足、发展的生命线是外语专业能力的不可取代性,否则确实将有生存危机。” [5]

通过分析上述定义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首先,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是以外语为主专业,必须精通外语及其文化;其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外语+X”,X是跨学科专业,不能取代外语的地位,而只能是辅助专业,但必须重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并不局限于英语人才,而是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外语人才。如: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专业人才;另外,复合型外语人才强调的是“一专多才”,不能拘泥于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然而,复合型外语人才必须是以外语为主,跨学科专业为辅,但两者必须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最后,复合型外语人才未来的职业是丰富多彩的,如:教学、翻译、管理、旅游、军事、科技、金融、外贸,等等。这是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出的,也是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未来职业规划蓝图。总之,复合型外语人才既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合上,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上。

尽管国内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的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但还是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大对其研究的力度,改革以往不合理的做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应用型外语人才。为此,我们要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进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