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考验中,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就。复合型外语人才突出强调的是“复合”这一特征。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标、内容、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一个误区。此外,她们认为,外语复合型人才还可以使复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突破语种局限,积极拓展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考验中,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改革。尽管上文中我们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可依然有许多问题存在。不改革就会落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笔者根据以上经验总结,将改革的主要方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概念的提升和复合专业领域的拓展

“以学科知识交叉和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相继问世,并且发展势头强劲,如文理交叉和医学与工学之间的交叉等。同样,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其分支学科之间均表现出比较显著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并形成一些分支学科。”[16]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复合型外语人才突出强调的是“复合”这一特征。随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提高,“复合”这一概念也得以提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对“复合”这一概念有了更加全面和全新的认识,从而使得“复合”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复合”这一概念不是单一的两门学科的相加,或者相并列,而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合作与交流,是外语专业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一次大规模、持久的革新。改革的核心是围绕外语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这一主要问题展开的。同时,还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何解决外语人才过剩这一问题,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问题。“复合”这一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完善。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并非是由外语这门学科自身产生的,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频繁,才催生了外语与其他专业相复合的趋势和要求。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培养的目标、内容、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多数外语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培养方案等各方面均没有良好的准备,很多专业分流方案大多是仓促上马,培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究其原因,大多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是由两类教师共同负责的,英语专业教师负责语言技能培养,非英语专业教师负责相关专业知识(商务、国贸等)的理论教学,前者只能顾及语言,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后者只能顾及理论知识,而自身语言技能又力不从心。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始终处于‘两张皮’的境地。”[17]以上研究告诫我们,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时,应当避免外语和复合专业之间相分离的问题,必须真正使二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陈阳认为:“宽口径的专业设置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要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拓宽专业口径,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调整或改造,使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覆盖面越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范围就越宽。”[18]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大与强势专业相复合的力度,提升外语专业的强势跨专业内涵,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宽广的、有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高亚玲、韩芳、刘娟音(2008)将外语与其他专业的复合模式概括为:“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倾向、外语+专业知识等”,其中,将专业、专业倾向和专业知识采取不同的比例与外语复合。如,外语+专业相复合,外语和专业的时间可控制在5∶5;外语+专业倾向时间比例为7∶3。此外,她们认为,外语复合型人才还可以使复语人才。这是根据大、中、小语种来说的,将英语视为大语种,与其他中、小语种相复合,培养复语式外语人才。以上研究为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扩大复合的专业领域,探索出更加宽广的道路,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生存之道:

首先,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英语专业,还包括法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其主专业包括英语和小语种。在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势头是很强劲的,而且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其他语种却发展的相对迟缓。在这些小语种中,俄语、日语是历史比较长的,其他语种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慢。小语种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国际化环境来说,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单单满足于英语专业,因为我国与多国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不仅仅是英语国家。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要突破语种局限,积极拓展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德语+经济学”本硕连读专业,就是将德语与经济学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复合专业领域中的辅助专业可以包括各类专业,不仅可以包括文史类专业,还可以包括理工类专业。各类院校可以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创设有特色的复合专业。此外,复合专业领域的拓展还应当切合时代的特点,解决人才培养的危机。如:在高级技工稀缺的时代,可以将外语与高级技工相关专业相复合,培养出更多适合国内和国际发展的人才,向国外输出我国的先进技术,同时为国内引进技术和人才。笔者认为,复合专业领域的拓展,能够拓宽外语的应用领域,使外语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应用方向,从而使外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一批新增专业逐渐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些新型专业与外语专业相结合,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复合专业领域的拓展,呈现出外语与文理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特点。复合专业领域的拓展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超前的改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和挫折。只有做到高屋建瓴,不断拓宽专业适应性,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才能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个知识大开发的时代,也是机遇和竞争并存的时代。新领域、新行业的出现,催生了一大批新岗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只有乘风破浪、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如何应对新学科、新领域的诞生,将其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外语的作用,发展新行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拓宽外语与其他专业,尤其是新型专业之间的复合道路,才能培养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否则,外语专业将会在新时代中受到冲击。

外语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合,是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复合,是真正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地复合。拓宽复合的路径,建立以各方面素质提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提高、素质的优化。继承以往的经验,锐意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我们相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能够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一枝独秀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外语和复合专业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位和清晰把握。只有结合二者的发展优势,准确定位,确立以外语为核心,以复合专业为基石,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模式和特色,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从而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人才素质,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提高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应当得到提升,才能成为真正符合时代特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素质,包括外语能力、复合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应当得到全面的提高。另外,复合型外语人才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无论是科技类学科,还是文史类学科,归根结底都蕴含着文化元素。近些年来,中央领导人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使者,是承载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亚洲梦’再到‘亚太梦’,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概念与内涵正不断传播出去,推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正在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讲述。”[19]总之,文化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三)与新兴产业相结合

新兴产业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是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新兴产业相结合,才能称得上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如同外语人才培养走过的这几十年的路程那样,从最初的纯语言技能的培养,发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历史进步的足迹。新兴产业将会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为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宽道路,这对于发展新的专业方向十分有利;新兴产业能够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动力;新兴产业是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与新兴产业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章对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从概念的提出、专业方向的界定、培养目标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制订等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探讨。这是人才培养的宝贵的经验。此外,本章还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议。经验固然重要,可是固步自封是十分可怕的。只有不断改革、不断进步,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1]汪家树:《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8页。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其实践》,《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第33页。

[3]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其实践》,《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第33页。

[4]国内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外语+专业”。本书作者借鉴杜瑞清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其实践》一文中的说法,即“外语+X”。但本书中的引用部分采用原作者的定义。

[5]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外语界》,1999年第4期,第2页。

[6]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外语教学》,1997年第2期,第33页。

[7]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8]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专业定位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90页。

[9]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专业定位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90页。

[10]周洵瑛、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外语界》,2010年第4期,第36页。

[11]周震:《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专业定位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91页。

[12]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外语界》,2001年第1期,第10-12页。

[13]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外语界》,2012年第1期,第10页。

[14]曹若男:《主辅修制培养模式凝练复合型外语人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增刊,第275页。

[15]魏峰:《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疯狂英语》,2009年第5期,第48页。

[16]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第10页。

[17]张尚莲、陈淑英:《高校外语学科定位中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7期,第143-144页。

[18]陈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6页。

[19]柴逸扉、潘旭涛:《聚焦深化改革:读懂大时代里的中国文化》,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