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语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用学经历了一个从哲学研究到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语用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独特的实用价值。纯语用学又称为形式语用学,它是语用学的形式理论,注重形式化的语用分析。描写语用学致力于描写自然语言的语用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应用语用学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与语用相关的问题,其研究范围较为广泛。

语用学经历了一个从哲学研究到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有的语言现象需要从语用学的角度才能得出满意的解释。语用学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词汇、语法等)出发去研究语言现象,而是以动态视角,结合语言系统的外部,即从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来描写、分析、解释语言现象。因此,语用学推动了语言学研究由静态走向动态的发展,使研究更加接近言语事实,从而增强了研究的深刻性和实用性。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语用学的出现开启了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为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内涵。

语用学自身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独特的实用价值。

首先,从科学研究出发,语用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索振羽(2000)在其著作《语用学教程》中谈到了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我们归纳如下:

第一,纯语用学(pure prаgmаtics)。

纯语用学又称为形式语用学(formаl prаgmаtics),它是语用学的形式理论,注重形式化的语用分析。例如,蒙太格(Richаrd Montаgue)的“蒙太格语法”就是按照形式语义学的模型理论(model theory)进行纯语用学的研究。“真正的形式化方法是近代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对现代逻辑、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0]

第二,描写语用学(descriptive prаgmаtics)。

描写语用学致力于描写自然语言的语用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具体说来,它以具体语境中的自然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语境中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求并建立自然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语用原则,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

第三,应用语用学(аpplied prаgmаtics)。

应用语用学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与语用相关的问题,其研究范围较为广泛。例如,演讲与语用学、辩论与语用学、翻译与语用学、语言教学与语用学、人工智能与语用学等。应用语用学为语用学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其次,从日常的言语交际出发,语用学为我们提供了语言使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言使用应该遵守的原则和准则,有利于人们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过程是双向的,既涉及说话人的表达,也涉及听话人的理解。因此,要使用好语言,我们应该既做到“善达己意”,又要做到“善解人意”。

“善达己意”即要善于将自己话语的内容表达清楚,让受话人听明白。从语用学角度看,“善达己意”是指发话人根据不同的语境,将自己的意图选用恰当的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强调话语表达的恰当性。例如:

(20)周萍:对了,我预备明天离开家里到矿上去。

   蘩漪:你到矿上做什么呢?

   周冲:妈,你忘了,哥哥是专门学矿科的。

   蘩漪:这是理由么,萍?

   周萍:说不出来,像是家里住得太久了,烦得很。

   蘩漪:(笑)我怕你是胆小吧?

   周萍:怎么讲?

   蘩漪: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曹禺《雷雨》)

在例(20)中,蘩漪的一句“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可谓精妙。这句话在语用学中违反了格赖斯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蘩漪故意将一句话说得晦涩难懂,借此委婉地向周萍传递了其会话含义“我们之间的事情我记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没有忘记,所以你也不要忘记”,并以此来提醒周萍。其目的是让和她有共知语境的周萍“心领神会”而不让在场的第三者(周冲)听明白。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也属于语用范畴。此时,发话人是作者,受话人是读者。作者为了达到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回味的效果,往往在创作中“话留三分”,不把话说满,而是说得恰到好处。例如:

(2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故乡》描写了“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现实场景使“我”从一开始的失望到更大的失望,好在失望并没有变成绝望,而是转化成了希望。这种转化需要有一种寻路的精神,这正如例(21)中所说的那样,希望之路的起点就在探路者的脚下。文章表面上描写了乡里深受经济剥削和精神虐杀的血泪史,其真正用意是借用“路”“走”“人”之间的关系来告诉我们,要想寻求一条救国之路,不能纸上谈兵而要付诸实践,不能孤军奋战而要团结一致。文章所蕴含的这一伟大哲理,不是作者直截了当告诉读者的,而是需要读者自己通过作者的留白去细细品味的。文学的留白在语用学中属于说话人违反格莱斯合作原则中“量准则”的情况。作者有意不将话语信息量说满,而是留出适当的空白,目的是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里言尽而意未尽,让读者在领悟中回味,在回味中领悟,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再如,李煜的《虞美人》堪称写“愁”的经典,千百年来,无人超越。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耐人寻味,更意味深长。

反之,如果在言语交际中不能“善达己意”,不仅会让发话人自己感到无辜和委屈,还会让受话人感到不适与不快。例如:

(22)男孩:你不戴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女孩:按照你的意思,那么我戴眼镜的时候一定很丑了?

在例(22)中,由于男孩表达方式的不妥,使得赞美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最终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善解人意”即要善于理解发话人话语的用意。从语用学角度看,“善解人意” 是指受话人根据发话人话语的意义以及语境,来推导出发话人话语的准确含义,领悟其话语的真正意图。例如:

(23)刁德一: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好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笑)哈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例(23)是京剧《沙家浜》中的唱词,其精彩之处就在于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的“智斗”。刁德一的第一段唱词表面上在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暗含着“阿庆嫂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如果阿庆嫂否认自己抗日,就无法解释当初救胡传魁的原因。如果阿庆嫂接受了这个“称赞”,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抗日的,那么就有利于他们向她询问新四军的下落。机智的阿庆嫂听出了话中话,并没有上刁德一的当,一句“江湖义气第一桩”既表明了自己救胡传魁的原因,又巧妙地回避了“抗日”问题。刁德一又抓住阿庆嫂唱词中的“背靠大树好乘凉”,将其中的“大树”(实指胡传魁的民团)偷换成新四军,唱出了“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好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其言下之意便是“你阿庆嫂对新四军真可谓关怀备至”。如果阿庆嫂说自己知道新四军,那么刁德一会进一步追问新四军的下落。如果阿庆嫂说自己不知道新四军,这也说不过去,毕竟作为一个老板娘,其对“江湖”上的“风声”多少应该是知道一些的。这些同样瞒不过聪明的阿庆嫂。其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向刁德一表明:我是一个生意人,只管敞开大门做生意,既不知道客人的身份,也不关心客人走后会怎么样。这场经典的“智斗”戏,将一个不畏恶势力、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阿庆嫂的机智不仅体现在她对刁德一阴谋诡计的一一识破,也体现在她对刁德一刁难问题的妙答。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阿庆嫂既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更是一个“善达己意”的人。

相反,如果在言语交际中不能“善解人意”,不仅会让受话人摸不到头脑,而且也会让交际陷入尴尬。例如:

(24)老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老师,错了!断肠人在医院!

在例(24)中,学生由于只从字面去理解,导致了理解的偏差,闹出了笑话。

可见,在言语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的含义是同等重要的。语用学为“善达己意”和“善解人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