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石问路,巧探真情

投石问路,巧探真情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投石问路,巧探真情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方面的手段大致有:(一)漫谈的方法即在触及正题之前,先谈些与题无关的话,如形势、经济、文化、爱好、家庭等等。谈判尚未正式开始,问题已在漫谈闲聊中圆满解决,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艺术在谈判中的魅力和效果。公司代表的一番“漫谈”,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促使对方作出反应,把握他的思想动态。

二、投石问路,巧探真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谈判对方,是保证谈判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

要深入了解对方,除了仔细倾听对方发言,注意观察对方的举止、神情、仪态,以捕捉对方的思想脉络、追踪对方动机之外,通过适当的语言手段,投石问路,是探视对方想法、目的,获取必要信息的更为直接的有效方式。这方面的手段大致有:

(一)漫谈的方法

即在触及正题之前,先谈些与题无关的话,如形势、经济文化、爱好、家庭等等。既可以此了解对方的习惯、爱好、能力、水平等情况——这些情况也许在正式谈判中,会给你某种启示和帮助——又可以达到情感上的沟通,增进友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某建筑公司和一家客户订了一份合同,上面写明限于×月×日竣工,到期不竣工,赔偿损失。工程起先进行得很顺利,不料后来,因装配铜零件的厂家耽误了日期,致工程无法进行,眼看期限已近,公司领导非常着急,打了多次电话向那家工厂交涉都无结果,不得已,只得派人去当面商谈。

派去的人见了那家工厂的经理之后,首先问道:“你知道姓你的姓氏的人在本地只有你一个吗?”经理惊异地说:“什么?有这样的事?”公司代表说:“是的。这还是我今天早上到你这儿来之前,从电话簿上看出来的。”经理被好奇心所动,随手把电话簿翻开一看,果然不错。他高兴地说:“这事我倒还是第一次知道哩!我的姓氏确实很少见。我的祖先本来住在内蒙古,两百年前才搬到这儿来的。”接着公司代表又称赞工厂规模大,认为是他所见过的铸铜工厂中最大的一个。经理听了,更是引以为荣,高兴之余,请他到厂区参观,最后又邀请他同进午餐。直到这时,公司代表对他的来意仍然只字不提。餐后,经理主动开口说:“我知道你今天的来意,没想到您对我是这样的宽容和客气。现在我决定暂时把别家的订货先搁起,竭力替你们尽快赶制,一切请你放心。”

谈判尚未正式开始,问题已在漫谈闲聊中圆满解决,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艺术在谈判中的魅力和效果。公司代表的一番“漫谈”,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称赞了对方,联络了感情,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情感的基础,又毫不含糊地向对方传递了如下信息:(1)你的姓氏独特,你的言行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要特别小心;(2)你的工厂规模大,是同行中的老大,业务上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损害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不利;(3)你的工厂实力强,我们公司这点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的。公司代表的这番话可说是妙不可言:看似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实际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字字句句都含有深意;看似客客气气,称赞有加,实际上是借此陈说利害,暗施压力,真可谓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二)吊胃口的方法

可利用一些对对方具有吸引力,或对方很敏感的话题,去进行交谈,借此捉摸、判断对方的种种变化,及心理活动的蛛丝马迹。在商业谈判中,往往采取提出高价的方式,去试探对方反应和可接受程度,即是其中一种方法。如:

有一次某外商向我方购买香料油,出价四十美元一公斤。我方开口便要价四十八美元。他一听急了,连连摇手:“不,不,你怎么能指望我出四十五美元以上来买呢!”一下露了底。我方立即抓住时机,追问一句:“这么说您是愿意以四十五美元成交的?”外商只得说:“可以考虑。”结果以四十五美元成了交。比我方原定数字要高出数元。

(三)提问的方法

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颗问路的石子。切中时机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能帮助谈判人员,把握住对方的思想脉络。如:“先生,刚才我介绍了我们产品的情况,也许您有什么问题要提吧?”促使对方作出反应,把握他的思想动态。还可用设问句的形式,如:“假如我们减少订货的数量呢?”“假如我们买下你全部产品呢?”“假如我们改变合同形式呢?”这种突然发问的假设句,常使对方措手不及,无意之中流露出真情。

但不管用什么形式提问,提问必须适当,即要注意:

(1)提出什么问题。问题要得体,既有针对性,又不使对方为难。下面的提问就是欠合适的:王光英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一下飞机,一位香港女记者就问他:“你带了多少钱来?”幸亏王光英善于应对,答道:“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子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这才算打破僵局。虽然这不是谈判,但谈判中类似的不适当的提问并非少见,这种提问不只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僵局。所以对提问的内容、角度,需慎加选择。

(2)提出问题的时间。问题即使提得好,但不合时机,也同样起不到作用。如在商业谈判中,还未了解产品的性能、质量,就迫不及待地问:“你们打算以多少美元出手?”显然是不合适的,只会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3)提问的表达方式。同样的意思,问话的表达形式不同,往往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传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示遭到了断然的拒绝。另一名教士也去问这位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请求得到了允准。两位传教士提问的内容、目的,实际上是一样的,但由于提问的形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提问的具体方式不同,效果竟如此不一样,由此可见,怎样提高提问的技巧,确实是值得研究的。

通过适当的方式,了解、把握对方的情况,可以避免谈判过程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而如果缺少这种必要的了解,那就将陷于盲目性,谈判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上海某公司的洽谈员,有一次向东南亚国家推销电器设备。他不厌其烦地向客商列举了产品的九条突出的特点,条分缕析,那客商频频点头赞同。洽谈员以为介绍富有成效,就对客商说:“那么现在,你可以告诉我准备订多少货吧?”出乎洽谈员的意料,客商说:“我现在不想订货。”为什么这位洽谈员一无所获呢?原来,对方正担心这类产品在自己国内的销售情况呢,质量问题此时并非是他最感兴趣的。可这位洽谈员对此毫无所知,情况不明,碰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幽默的方法

有时,在谈判中,很需要弄清对方的真实意图,但又不便直说,这时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试探,既可不落把柄,又可避免由此而可能造成的不快。如,一次基辛格和葛罗米柯进行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时,美国代表团的复印机坏了,基辛格怀疑这是克格勃所为,但又不便直说,便风趣地问葛罗米柯:“我们把某些文件对着灯光,可否请它给我们复印几份?”葛罗米柯深知基辛格的用意,也用同样幽默的话答道:“不幸得很,照相机是沙皇安装的,它们可以拍摄人,但无法拍摄文件。”两个人的谈话,没有一个字谈到克格勃,但没有一字不是和克格勃有所联系。如果当时基辛格直接问:“这是不是克格勃捣的鬼?”结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