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趋向范畴的隐喻扩展与概念转移

趋向范畴的隐喻扩展与概念转移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趋向范畴的隐喻扩展与概念转移汉语的趋向词系统尽管数量不多,但内部较为复杂,除了作为路径指示位移方向以外,还能指示参照物的维度。趋向成分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是位移事件向非位移事件转化的主要动因。这个意义看来,我们可以将“趋向”视作为位移事件的中心。

第二节 趋向范畴的隐喻扩展与概念转移

汉语的趋向词系统尽管数量不多,但内部较为复杂,除了作为路径指示位移方向以外,还能指示参照物的维度。比如“进/出”表示参照物是三维的“体”、“上/下”是二维的“面”。而且当趋向词后带处所宾语时,它实际上还具有格标的功能。鹈殿伦次(1993)曾经把标引处所的各类趋向词,按照其语法意义与语法特征,细致划分为:

  起点:出、下1、起;

  经过点:过;

  终点:到、回、进、下2、上;

不仅如此,趋向词与前跟主动词组合而成的动趋式显现出与动结式平行的组合方式。汉语中有一部分“卫星”框架,本义表示趋向位移,引申义表示结果(穿上大衣、拉上窗帘)和时态(唱上歌、过上好日子)。宋文辉(2007:119、197)认为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方向的动趋式表达运动事件、表示结果状态的动趋式表达变化事件、表示时体意义的动趋式表达廓时事件。

汉语这一语言事实正好论证了Talmy(2000)的观点:某一语言如果可以用一体化手段来表达复杂的位移事件,一般也会以类似手段来表达其他几种事件(如状态变化事件或者“实现”)。可见,汉语里平行组合方式——动结式和动趋式并非偶然现象。

综观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各地方言),几乎所有的趋向成分都可以表示非物理空间的趋向,即我们常说的结果意义。不少趋向成分还附带表示时体意义,如“起、上、开、起来、下去、下来”等都有时体用法。部分动趋式还引申、演化出情态意义。比如“看起来他对这次旅行不是很满意”。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做过研究与论述(唐正大2005;张谊生2006;石毓智、白解红2007a,2007b)

这一现象也并非汉语所独有的语言现象。综合Bybee et al.(1994)和Heine et al.(2002)的分类和统计结果报告,许多语言表达将来时的概念,都用“来”类词(来、去、回等)。这类词发展成将来时标记后又进一步发展出表达各种认识情态的用法,具有估计、预测等主观估计功能。[5]可见,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之一。

汉语里,趋向位移的意象图式还能借助隐喻认知机制,为其他各种抽象的概念域,如时间、领属、数量、心理、状态和地位等提供一个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从而来对这些抽象概念域的事件进行描述,作为它们表达的结构模板。

三年中文学下来,他的进步很明显。 (时间域)

那幢别墅他买下来了。       (领属域)

他的饭量减下来了。        (数量域)

这件事他答应下来了,就不会改变。 (心理域)

天渐渐黑下来了。         (状态域)

周末开会的通知发下来了。     (地位域)

上述的趋向位移事件向变化事件、廓时事件的引申,实质上就是空间概念范畴向其他抽象概念范畴的隐喻扩展。这种概念范畴的转移过程中,路径的“趋向”要素始终起着主要作用。趋向成分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是位移事件向非位移事件转化的主要动因。这个意义看来,我们可以将“趋向”视作为位移事件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