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准备问题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准备问题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准备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出发前即便对目的国语言掌握得不熟练,也一定要了解其发音习惯和发音方法,应注意目的国语言与汉语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的异同。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准备问题——以德国海德堡大学交流学习为例

王宏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 从目的国语言的学习准备,教材、教具、汉语水平评价标准的准备,跨文化交流的准备及学术承继的准备四个方面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前个人、学校及相关单位所应做的准备问题,目的是让海外实习更加有的放矢,教学实施更有针对性,教学研究也更有承继性,从细节处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汉语教学;准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海外实习的时间基本只有一年。这一年时间中至少要有三个月是来适应国外生活的,而在离开前的至少两个月里又要准备离开的各种手续,心理上也要有个过渡。因此如果能在出发前利用各种条件做好海外实习的准备将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准备问题。

一、关于目的国语言的学习准备

1.掌握好汉语与目的国语言所涉及的国际音标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学生所在国语言自然是好,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海外实习派遣中会出现从未学习过目的国语言的情况,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了解目的国语言的发音方法和发音习惯,不单单是为了在目的国进一步学习该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目的国学习者的发音习惯,及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为在海外,中国教师在汉语发音和口语方面有优势,而大部分学校也愿意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比如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在基础汉语班的教师安排中,6名海外实习者(两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两名来自台湾师范大学、两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都被安排作为助教进行授课,课型基本为汉语会话、汉语听力、汉语练习辅导等,而另外两名已在海德堡大学从教近20年的资深老教师也主要负责这些工作,母语为德语的教师承担的工作是讲解语法和翻译课文。但是如果对目的国语言的发音体系丝毫都不了解,就难以在汉语教学尤其是基础汉语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出发前即便对目的国语言掌握得不熟练,也一定要了解其发音习惯和发音方法,应注意目的国语言与汉语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上的异同。

比如汉语、德语中都有元音a和i,但是两种语言中这两个字母的发音特点却不一样。汉语中a在不同的组合中发出的音是不同的:a在i前和u后读[A],在i、o、u、n、ng等前、u和i或n中间、i 和ng中间、u和ng中间读[a],在i和n中间读[ē];而德语中元音a只有两种读音[a]和[a:]。元音i在汉语中的发音有三种:在zh、ch、sh、r后发[l],在z、c、s后发[l],其他情况下发[i];而德语中元音i发出的音是[I]和[i:]。德国学生刚学习汉语时他们可以模仿教师的发音并参考本国语言的发音方式大致发出汉语中的元音a和i,并在日后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汉语中这两个元音的发音方法。但是有时候当他们的汉语水平渐渐提高时会发现自己的汉语发音总是洋腔洋调的,做不到中国人讲汉语时的字正腔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些学生忽略了两种语言中这两个元音的差异,只是按照母语的发音习惯发汉语的音。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对这两个汉德语中易产生负迁移的元音予以重视,勤加练习,学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汉语中也有德语中没有的元音,如[o]。德国学生在学习[o]时总是下意识地把它与[u]混淆,最明显的就是“我”和“五”的音总是区分不出来。如果在教德国学生学习汉语之前了解了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在授课时注意学生的发音情况,并适当找出相应的词语予以练习(如五天、我添;误导、卧倒等),提早做好预防混淆的工作。

除了元音外,汉语、德语中的辅音发音情况也有很多异同。比如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辅音b和p、d和t、g和k,但是在汉语中这六个辅音都是清辅音,各组内的区别在于送气与否。而德语中这三组辅音组内的区别在于清浊与否。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帮助学生有意识地避免母语的负迁移,有效教授这些辅音的发音方法,有的放矢。再比如,德语中的辅音没有zh([ts])、ch([ts])、sh([s])、j([tc])、q([tc])、x([c])音,学生在学习这些辅音的发音时困难非常大,有的学生甚至学习半年后还是无法清楚地发出这些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最好提前有所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并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难点,及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努力避免发生因为对这些陌生的读音畏惧、避难而无法准确掌握汉语的发音的情况。

2.掌握目的国语言常用礼貌用语

有效的沟通往往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作为海外汉语教师实习者语言上体现的尊重绝对不能忽略,即使自己的目的国语言水平极低,也要注意这一点。汉语中的礼貌用语诸如“你(您)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在其他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而有些语言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日语、韩语等,德语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例如对陌生人或长辈在称呼对方时应该用“Sie(您)”,年轻人见面时“Hallo(你好)”一声即可,但是若见到长辈最好用“Wie geht es Ihnen?(您好!直译为‘您好吗?’)”。而平常见面时即便是去超市买东西,也会因时改变打招呼的方式如“Guten Morgen(早上好)”,“Guten Tag(白天的问候,直译为‘白天好’)”,“Guten Abend(晚上好)”。分别时不但要说一句“Tschüss(再见)”,往往还加上一句祝福,如晚上分别时会再说一句“Sch9nen Abend(祝你有个美好的夜晚)”。

在与目的国人士交流时有效运用这些礼貌用语,不仅是对目的国语言的尊重,也是对其文化的尊重,对自己在那里展开学习与工作大有裨益。

二、关于教材、教具和汉语水平评价标准的准备

1.熟悉至少两种经典汉语教材

随着汉语学习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海内外出现了各种各样应不同学习者学习要求的汉语教材。这些教材大都是一线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积累的硕果,但也不乏有些出版商只顾眼前利益而急于出版的尚有瑕疵的教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海外实习前大都有过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都是自己日后研究的宝贵财富。而在海外实习出发前应该精心总结一下几种经典汉语教材的特点,这些教材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体系清晰完备,知识点安排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法解释浅显易懂详略得当,能帮助我们这些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手尽快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框架。

海外实习时我们面对的是当地的教材。以海德堡大学汉学系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汉语基础班的教材为例,该教材是由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联合主编的《精彩汉语——多媒体互动学习(试用版)》[1],是第一次试用。教师们在使用过程中觉得很多知识的安排非常适合德国学生,但教材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是编写过程的疏忽,有的是地域差别的体现,也有知识点解释不及时或出现时间安排不当的问题。后者对教学影响最大,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比如在该教材第一册第一课语法中介绍了“是”的用法,其否定式是在“是”前面加“不”;第二课介绍了“有”的用法,其否定式是在“有”前面加“没”。可是直到整本书十六篇课文结束都没有讲“不”和“没”的区别。这两个词不但在后面的课文中经常出现,学生日常使用汉语也需要经常使用,如果不讲清楚必定让学生不知所措。而“不”和“没”的区别在许多经典教材中都作为重点来讲,并有相应的专项训练。教师如果能及时将这一知识点教给学生,便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应对这样的问题自然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淀,及时调整、补充相应知识点,而如果提前梳理好几种经典教材的知识点体系更会给自己的教学很大的帮助。

2.熟悉多媒体教学的汉英操作系统

教具的准备主要就是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要熟练。多媒体教学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师范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熟练掌握。不过对于即将赴海外教学的人员来讲,仅仅熟悉国内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不够的,应该再了解一下国外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至少要掌握国内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中涉及的操作程序的英文术语。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有专门的语音教室,在这里教师操作主机,可以通过各种操作方法选择学习者讨论组、讨论组集体发言或个人发言、学生个人学习成果多媒体展示、学生语音录制及播放、发言人切换、学生电脑控制切换等,一节课完全可以通过电脑操作完成多项任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如果能在出发前熟悉多媒体教学的汉英操作系统,在使用目的国多媒体设备时会节省很多时间,也能及时提高教学效果。

3.熟悉汉语能力标准的评定

人们无论学习什么都非常关注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学习汉语的人也有这样的心理。利用所学语言与人有效沟通是一个检验标准,另外就应该由教授汉语的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并适时检验。目前国内权威性检验汉语能力的标准是HSK考试,另外国家汉办还有一个《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小册子以供参考。比如在《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中对汉语口头理解能力、汉语口头表达能力、汉语书面理解能力、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等都做了详细的等级划分和能力描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大致判断学生的等级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话题或恰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能力的测试。同时也可以参考HSK汉字大纲、词汇大纲等标准,力求给学生的汉语水平一个中肯的评价。因此海外实习者出发前至少应对这两种标准有所了解。

三、关于跨文化交流的准备

德国跨文化传播学者马勒茨克说跨文化交流是一件困难和冒险的事情。确实,每个国家甚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不了解或者不能接受都会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失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赴海外实习前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地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准备。

1.多渠道了解目的国文化

目前有关各国历史、文化的汉语书籍相当丰富,可以适当选择几本浏览,从书中了解目的国的历史文化概况。如果能找到所去目的国城市的资料那就更好了,毕竟每个国家的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文化。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对跨文化交流非常重视,每个去那里交流的志愿者赴德前都会收到他们寄来的有关海德堡大学的信息册,除了介绍海德堡大学的专著《海德堡大学》,里面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德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信息和网站信息引导我们阅览,比如君特·格拉斯的《猫与鼠》,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马丁·瓦尔泽的《惊马奔逃》这样的名著。

除了阅读书籍,还应该咨询曾经去过目的国的前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实习者都是一份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的财富。到达目的国后应该如何尊重对方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哪些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哪些与其文化有冲突需要注意等,都需要充分了解。如果所在大学或所在单位有目的国的来访者,更要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直接对话了解对方的文化。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参加出国人员培训班,在特殊培训中间接获取跨文化交流体验。

2.多角度了解本国文化

要理解和接受一种异国文化,首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然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当中,很难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因此出发前我们可以采取“站在对立面”的训练方法来审视自己的文化。比如,有的时候我们买东西会不自然地讨价还价,而卖东西的人也会热情地跟你继续这场交易,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中都可能获得一种乐趣。那么这个时候就问问自己,如果是德国人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又怎样看待这样的行为。在生活的细节处做思考更能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会在这样的思考后更了解目的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个人所亲身体验的毕竟有限。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赴海外实习时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到了海外,不需要你自己主动要求向别人讲述你所知道的中国文化,很多情况下,曾经去过中国或不曾去过中国的人,都会好奇地与你讨论或向你询问他们曾经去过或想了解的中国名胜。如果这个时候仅仅用自己所了解的书面内容回答会让交流进入尴尬的局面,而如果恰巧被提问者有这方面的经历或类似这方面的经历,那二者的共鸣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交流的乐趣会更多,也会促使提问者更愿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但是问题是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在出国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苦读中,抑或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出游尤其是远游,本国文化的直接体验非常有限。如果在出国前相关部门能积极鼓励或协助这些即将赴海外实习的学生实地参观、游览一些中国名胜,要是有机会与外国学生或外国旅游团一起游玩更好,那么他们不仅能亲身体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某种角度了解了外国人对祖国文化的体验效果和体验乐趣所在。

另外出发前也应该在思想上提醒自己做好乐观、宽容的心理准备。远离自己的文化而长久处于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会让人孤独乃至抑郁,在应对这种情况时必须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异文化的生活。而文化冲突又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宽容可以对客居文化中的各种奇特的、最初很难以理解的经验进行总结,成功完成跨文化交流。

四、关于学术承继的准备

前文曾提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海外实习的经历往往只有一年,如果每个海外实习者只靠自己的探索,想通过一年时间有所成就或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经验非常难。但是如果每年派出的海外实习者能够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课题或相似课题深入或拓展下去,那么几年时间将会有很大收获。

1.同一学校海外实习人员的学术承继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海外实习的途径主要是参加所在大学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项目或者通过国家汉办外派,根据项目协议出国实习。这样的协议一般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说这所学校或者这个单位每年都会派人去相同的地方进行汉语教学实习,只是每个人的时间有限。那么如果在出国前能够多了解要去的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有一定的研究方向,便可以先在国内搜集相关资料,到了目的国之后也会有的放矢。而在目的国研究一段时间后可以将在目的国所搜集的资料或发现的问题陆续传回国内,准备下次进行海外实习的人又可以在国内做相应准备。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非常重视汉语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日汉语教学”、“对韩汉语教学”和“对英汉语教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但是对德汉语教学这一领域却有很大缺口。从现有汉德语言研究成就看,多数集中在两国语言要素的对比(如语音对比、词汇对比、语法对比等)和语言中个别文化现象的对比(如汉德幽默对比、德汉典故的共性与差异、鼠和牛在德汉语言中的不同形象等)上,而针对德语母语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汉语教学的研究却比较少。上海外国语大学近几年来派到海德堡大学的相关人员在对德汉语教学方面作了相关研究,比如黄一苇老师的硕士论文《汉德语音对比及德国学生汉语发音偏误研究》[2],为汉语教师在教授德国学生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资料。不过该文在最后也提出文章没有重点讨论超音段音位习得中的偏误,在德国学生对汉语语音的感知方面也留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这是对德汉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也是一笔有待研究的财富。另外对德汉语教学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偏误也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继续讨论。

如果能做到有效的承继,那么受益者就不仅仅是海外实习的个人,而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汉语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或者说研究者很有可能就某一问题形成一个深入探讨的研究小组,从而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2.不同学校海外实习人员的学术承继

在海外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经常会遇到很多国内其他院校派出的海外实习人员,这些成员中有些人并非来自对外汉语专业,但同样肩负着海外汉语教学任务。如2010年10月从国内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承担汉语教学任务的四名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其中有三名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名是德语文学专业的。另外还有一名老师是在该年4月到达海德堡大学的,其专业是德语文学和哲学。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对同一问题肯定会有或多或少不同的见解,更可能发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果能将这些“不同”作为资源共享起来,时间一长,不但建立了一个知识网,也建立了一个学者网,更方便大家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无论是同一学校海外实习人员的学术承继还是不同学校之间海外实习人员的学术承继,对即将赴海外实习的人员或者在国内的研究人员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而这种“攻城略地”的渐进织网式战术对极其复杂的汉语教学攻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五、结  语

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培养者与被培养者应该积极互动起来,从细节处完善培养体系。时间有限,机会也有限,而探索领域却是无限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生赴海外实习前的准备要有针对性、前瞻性,在之后的研究中更要注意完整性,而这需要集合个人、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罗安源:《国际音标电脑教学片》,1998。

[2]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7期。

[4]仇鑫奕:《外国人汉语发音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王路江:《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第11期。

[6]赵金铭:《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2期。

[7]Rosa‐Maria Dallapiazza,Eduard von Jan,Til Sch9nherr:TANGRAM aktuell 1,Max Hueber Verlag,2004.

【注释】

[1]梅嘉乐(Barbara Mittler)、信世昌(Shih‐chang Hsin):《精彩汉语——多媒体互动学习(试用版)》,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联合发行,2010。

[2]黄一苇:《汉德语音对比及德国学生汉语发音偏误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