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写作材料的整理和阅读

应用写作材料的整理和阅读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应用写作材料的整理和阅读有了材料的积累就可以写作了吗?但它们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需要经过一番整理、加工,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寻找写作所需的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的材料。应用文选择材料主要是根据主旨需要选择那些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因为真实是应用文写作的生命,作者不能根据需要随意编造,不能移花接木和虚构、夸张,而是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第二节 应用写作材料的整理和阅读

有了材料的积累就可以写作了吗?有材料无技巧不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从写作的实践来看,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用材料;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因此,要对材料有足够的认识。

一、整理材料

整理材料是指对通过观察、访问和文献搜集得来的文字材料进行核实、分析,找出材料的寓意,形成表现主旨的中心材料。

通过搜集、阅读和记录,掌握大量的直接和间接的材料。但它们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需要经过一番整理、加工,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寻找写作所需的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的材料。否则,一堆漫无头绪的材料,如同废纸,很难派上用场。

整理材料包括三方面:对材料进行分类、对材料进行选择、找出材料的寓意。

(一)对材料进行分类

写作材料的分类是指根据写作目的需要,对收集积累的纷繁复杂材料进行梳理,形成材料档案。一般有两种:

1.观点分类法

观点分类法,也称标题分类法,即按照写作的基本思路确定若干观点或标题,再按这些大、小观点或标题对资料进行组织排列,把同一类内容的卡片放在一起,组成若干片群系列,分散的资料便实现条理化、系统化。

2.项目分类法

项目分类法即按资料内容的属性分项归类,一般可以把资料分为理论类、事实类、随想类等,每一类下还可以分若干项目,如理论类下再分为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概念、定义、定理、学术观点、权威意见等。在写作时,便可根据要求在某一类项目中提取所需材料。

资料经过上述分类整理后,根据个人不同的习惯,编成卡片式目录或书本式目录,使用材料时可按目录线索查阅。

(二)对材料进行选择

选择材料是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取舍。应用文选择材料主要是根据主旨需要选择那些真实、典型、新颖的材料。

1.真实

真实性材料是指材料内容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又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为真实是应用文写作的生命,作者不能根据需要随意编造,不能移花接木和虚构、夸张,而是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对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要进行检查、核对,如观察记录是否带有个人偏见、被访者是否如实反映情况、文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从原始材料中摘取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主要内容,对资料进行简化。这两步也称为“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典型

所谓典型是指材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材料能够集中、深刻地表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同类材料中,最具说服力。只有这些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才能以少胜多,以小显大,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3.新颖

材料的新颖是指材料具有新鲜的意义,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具体来说,就是材料是以前没有人用过的或以前虽有人用过,但现在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新的含义。这些材料能更好地论证观点,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找出材料的寓意

将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后,要进一步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在综合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自己的创见

1.抓材料的思想性

材料的范围广泛,有名人轶事、格言警句、寓言故事、社会生活概述、自然现象介绍等,要想审读清楚材料的含义,就要先审清材料的思想性。

有的材料没有关键词语来提示思想性,如一个故事、一则事例、一种现象、一段对话、一幅漫画等,那就要挖掘材料蕴含的本质意义,透过字面,把握内涵,以把握材料的思想性。

2.抓材料的隐喻意义

有些材料具有比喻和类比意义,如故事、寓言、格言和自然、社会现象介绍等。需要明确关键语句的隐喻义,或通过把握材料表现的事物本质特征来明确材料的隐喻义,这样,才不会就事论事、言不及题了。

3.抓材料的思辩性

思辩性是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分析材料寓意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发散与集中的关系;理性与文采的关系。

二、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对给定材料进行通读、审视、分析、理解、把握,以确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从而为回答问题做好准备。

“读”是基础,“写”是关键,但“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入手,进而领悟含义;“写”则着眼于实践,从观察、认识、感受入手,进而立意谋篇。

(一)阅读的方式

1.略读

略读是一种浏览式的阅读,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的阅读。采取略读,通常是为精读作准备或为节省时间提高速度。具体来说,在阅读时,先把文章粗略地浏览一下,看看文章中是否有自己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了解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以便运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而且文章又不需要深层次理解时,就可以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不要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要利用文体细节,如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

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提高略读速度。

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

2.精读

精读是反复深入、咬文嚼字、一丝不苟的阅读。要对整篇文字的细枝末节穷根究底,品其神韵,知其精义,得其要领,旨在透彻理解,抓住本质。精读的要求是:

(1)把经典论述的句子找出来;

(2)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

(3)对该书形成的背景(或理论产生的背景)应有所了解;

(4)归纳出基本观点和特征;

(5)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6)运用例子进行联想;

(7)自我思考一下假设性的问题和情况;

(8)把已经理解过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再次复述一遍。

3.速读

速读,即快速阅读,是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高效阅读方法。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或“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快速阅读是在目的性更明确、自身的注意力更集中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通过科学用眼和科学用脑,快速而又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速读的要领是: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在阅读文章时,将那些无关紧要的、早已熟知的内容,如过渡性的话语、引证的材料、指导的过程等,整行、整段地跳过去,只观注其主要论点、新鲜见解、争论焦点,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把握更多的内容。

跳读是速读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某一目的或某种特殊需要,进行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阅读,换句话说,跳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4.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又叫对比阅读,是指对两篇以上的文章用比较异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凡是两篇或两篇以上文章,供比较的地方往往很多,既有内容上的异同,也有艺术上的差异,因此有必有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分析。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比较是辨别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法”常用于评论性阅读,是培养训练鉴赏能力的重要阅读方法。

(二)阅读的能力

写作的前提是要通过阅读,积累素材,借鉴经验,从而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要想把阅读中所学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写作能力,就必须进行阅读训练,培养阅读的能力。

1.认读语言的能力

认读语言的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即对阅读材料中的单字、词语、句子的认识能力。它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基础,也是阅读最起码要求。顺利进行认读首先要有认读的广度,即感知范围的大小;其次是认读的准确度,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音形义混淆、容易错读、错写的字以及对同义、反义词的辨析上等,同时注意在认读时避免增字、减字、重字。读得准确,不仅能锻炼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等。

2.理解语言的能力

理解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衡量阅读能力最主要是看理解能力。

理解语言的能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等。整个理解过程是按照从对语言形式到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从对部分的理解到对整体的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对语言形式和部分内容的理解这样的规律来完成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从字词句入手,经过判断和推理、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材料主旨的理解。

3.评价语言的能力

评价语言的能力指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评价能力,包括对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写作风格等进行评价,就是能从评价的角度进行阅读。

4.应用语言的能力

应用语言的能力指经过阅读后,将获取的种种信息加以灵活使用,以获得一种新的知识的能力。应用语言的能力最大特征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三)阅读的技巧

阅读材料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申论考试中的第一步。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并理解大量的文字材料,以下几个步骤不可少:

1.全面阅读,了解材料大概内容

材料虽多,但每节材料的结构是有章可循的,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是指对本段内容起提纲挈领或者总结概括作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概括材料主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材料结尾,起到总括作用;起转承作用的句子,一般在段落衔接处,且有比较鲜明的标志词,比如“而且”、“然而”等。

阅读时注意对一些重点词语、句子作标记,对大段的简单事例的列举,也可作出记号,再阅读时就可略过,这样可以减少阅读的时间。

2.归纳材料主旨,理清文章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对材料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的目的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第二次阅读是根据主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较第一次阅读要仔细得多。要大体分清整篇材料的层次,将阐述相同观点的段落进行一定的归纳,从而理出文章的主旨。

3.再次阅读,确保内容准确

在前两遍阅读基础上,再次对材料进行一次阅读,主要起印证核对作用。因此,要仔细检查有无疏漏和错误,尤其要仔细推敲个别重点词语的语境和含义,以求抓住材料的核心,理解准确无误。

写作时,有时审读的是一段材料,有时是几段材料,都可按照上述方法理解每一段材料的含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领悟各段材料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再分析归纳,提出观点,发表议论。

【思考与训练】审读下面的文字,作出分析。

诗人顾城有诗云:“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

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审题提示

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发散思考

距离除了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之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地理距离给不同时代的人造成不同的障碍呢?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远近互通互变的现象呢?在多元的时代要不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会自然缩短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