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文写作主体阅读策略

应用文写作主体阅读策略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主体阅读策略当今研究应用文者往往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研究,轻视阅读的研究。应用文要写好,同样要阅读好,学会阅读,运用阅读策略,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主体阅读策略

当今研究应用文者往往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研究,轻视阅读的研究。应用文要写好,同样要阅读好,学会阅读,运用阅读策略,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所谓策略,就是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外部的活动也可以是内部的活动。阅读策略是一套帮助阅读者理解篇章的阅读方法,各种各样的阅读内容就有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本节从阅读范围策略、阅读步骤策略、阅读方法策略三个方面论述。

一、阅读范围策略

应用文写作主体阅读范围较广泛,既有为了解信息的不定向阅读,又有为自己写作服务的定向阅读,又有为自己某一具体写作而进行的选择性阅读。

1.策略之一:不定向阅读

不定向阅读也叫广泛地阅读。一个从事文字写作的人要求很严,要求综合素养要,尤其能获取更多信息,借鉴更多写作经验,就要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就是要求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无论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读物还是哲学著作,都有它的可读性,也就有它的价值。就应用文范畴,上到中央文件、领导人讲话,下到基层报表、群众讲稿等。阅读就是储备,就是益智,文字工作者写作虽与文学创作在语言运用和思维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语言敏感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有了兴趣,就会学得更多知识,知识越丰富,思维活动就能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因而对事物的判断和推理就会更正确,更富于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谓“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以便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如果只盯在一处,那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据美国对1310个科学家在五年内的发明创造统计,发现出成果的多数还是“通才”,即知识面比较广博的人。

2.策略之二:定向阅读

这里所讲定向阅读是指与自己职业有关,岗位密切的信息阅读。你是机关的文字秘书,你就要关注本机关上下文字信息,从文件、报告、请示、讲话稿、计划性与总结性材料等。“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英国学者布莱恩教授用三年时间做了一个实验。他确定了三个问题领域(宗教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在一个社区内选择了三组人,每组10人,成立了一个读书俱乐部。这些人学历在高中以上,本科学历的人多一些,包括各种职业的人,有工人,有家庭主妇,还有几位退休老人。这些人原来都没有这三个问题领域的专业背景。布莱恩教授对他们只有一个要求,保持诚信,每天到俱乐部阅读一小时,没有其他要求,不承担任何费用。

布莱恩教授收集、准备了关于这三个问题领域的书籍和报刊资料,制定阅读计划,安排阅读进程,要求每个人每天晚上到俱乐部阅读一小时,每组人专门阅读一个方面的资料,只要求专心致志阅读,不作任何指导。在一小时内,要求专心阅读,不做笔记,不讨论交流。有些重要的资料要求反复阅读。如果由于特殊情况耽误了,要抽时间补上,保证每天平均一小时的阅读。

三年后,布莱恩教授要求每人写两篇各自问题领域的文章,做一次专题演讲。这些人共写出60篇文章,在未经布莱恩教授修改的情况下,被各种报刊刊登53篇,其中有5篇被大学的学报采用,每人至少有一篇文章被刊登。布莱恩教授联系安排30人分别到一些公司、学校、社区去演讲,受到普遍欢迎。其中一些人因此改变了职业,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于此,布莱恩教授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成为某一问题领域的专家,七年之后可以成为国家级专家,十年之后可以成为世界级专家。

这个结论有点夸张,但对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还需坚持定向阅读。现实中不少单位的文字秘书,写作本部门的文稿常被人称道,就在于他能从阅读中知晓同类部门的信息和文稿状况,在定向阅读与学习中使自己成为单位权威“笔杆子”。

3.策略之三:选择阅读

这里所讲选择阅读是指针对专项写作任务而选择阅读。写作主体接受新的写作任务,即使熟悉的范畴也要养成选择阅读习惯,便于对上下情况了解透彻;遇到不太熟悉的范畴更要选择阅读,要在成稿中不犯材料问题,必须熟知相关情况。选择阅读不光是相关材料的阅读,还要选择同类文章阅读,从中借鉴写作思路与结构。

所以,选择阅读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选择”含义是素材阅读。写一篇文稿有素材才能筛选提炼成题材。有时素材选择范围广,如写一篇上级某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既要选择阅读上级活动的文件以及与本活动相关的事项,又要选择阅读本部门与本次活动相关的材料。第二层“选择”含义是选择经典同类文章阅读。同类文章可能来自上级机关,或来自同行,这类文章有完美的形式与结构,有得体的表达语言,有好的思路,你通过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步骤策略

阅读步骤直接关系到阅读效果。好的阅读步骤大致分三步:

1.策略之一:整体感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对此信息进行解码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阅读感知就是指主体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信息的过程。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感知过程中一个客观对象被当作一个整体对待。人类的感知具有整体性,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经过“思维内化”并凭借语言而外显。所以,“整体感知”的进行阅读就是在全篇整体的角度中对文章从“意”的角度作一个大概了解。

人们在视觉过程的最初阶段有自己的特征,就是先检测大范围的视觉特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罗春荣等以汉字为材料进行了科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视觉信息检测是一个从大范围的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即存在整体优先性。”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完形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命题认为,一个格式塔就是一个心理经验上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重于部分,整体有一种急来自各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独立的新质,这个新质就称为格式塔质。后来,逐渐形成了当代科学广泛运用的系统——整体法。

可见,阅读策略中首先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就是总览全文,把握全局。整体阅读需要了解的是文章大概情况: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表达的大概意思是什么,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如何,阅读后有什么感觉与感受。

2.策略之二:局部感知

文章整体感知后要局部感知,这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是遵循文章的自然结构状态。文章只了解一个大概,不切入局部解剖,很难形成深刻地映象。局部感知就是对文章的段落与层次,从结构状态中分部解读,解析上下的关联;或从段落中具有解析价值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解读出作者的心声。这是从“映象模糊”走向“清晰映象”的重要一步。

文学的感知最让阅读者灵魂震颤的是那些局部的精彩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场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气概,孔乙己穿着破长衫站着喝酒的形象,欧也妮·葛朗台对着女儿那贪婪的眼神等等,从局部就可以解读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文学每一个部分在反映主题或人物形象中都有自己的作用,或背景介绍,或场景铺垫,或事情叙述,或激烈冲突,或精彩对话,或经典点评等,只要沉浸在作品中,沉浸在与书中任务的世界里,就会感知审美价值。

应用文的局部解读相对于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由于应用文程式性较突出,全文通常就是几个相对固定的结构组成,对每一个组成部分解读就能较透彻地显现出文种的思路与内容。应用文通常有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落款五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和环节的感知,都能传递许多信息,对文稿是谁发给谁,有何事,有什么要求,读来一清二楚。尤其正文中核心内容往往是信息的集中点,明晰点,往往要细心解读。

3.策略之三:细节感知

阅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如果能关注重要的细节,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在阅读中有大的收获。

关注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关注题目,就可以很快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关注关键字句。阅读文章,对关键字句要格外留心。特别是在诗歌的阅读中,抓住关键字句,就如同抓住了要害,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关注细节。细节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可谓是经典之笔。通过细节,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及父子间隔阂的消除。把握了细节,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中心。

应用文标题在文章中十分重要,在整篇文章中就是“文眼”,从标题中可以解读出文章重要信息。现以应用文标题为例作分析:

比如,机关应用文不同文体使用标题的不同格式。机关应用文的标题,不同于文艺作品、新闻报道和一般论文,它主要不是以含蓄、生动、形象化去吸引读者,而是以鲜明、醒目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多数行政公文,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让作者在想象中自由驰骋,选择富于表现力的标题要遵循一定的格式,拟定既突出主题又简捷明了的标题,使读者从标题中一眼便可看出文件的种类、主要内容、制发单位以及文件的重要程度、使用范围和要解决的问题等。

具有相对稳定格式的文件,要求标题必须完整地体现规定内容。比如决定和一部分决议、批示、批复、法规、布告等文体,标题构成是:制发单位、主要内容、文件名称。《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这个标题,“中共中央”是制发单位,“整党”是文件的主要内容,“决定”是文件的名称。这类标题,一般是在具有比较庄严、重大或紧急内容的指示性文件中使用的。

有习惯的标题,比如计划、总结,有制发单位、年代、主要内容、文件名称构成的《××公司二00九年生产经营计划》,也有不列单位,单位作副标题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总结》。又如通知、通报等,既可有《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处理分房建房中违纪事项的四个通报》,这些标题一看便明白文件的主要信息。又如《关于在读博士生申请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联合培养选派办法》,这样标题给人感知的信息较多,申请对象为特指“在读博士生”,其他博士生不符;申请年份为“2006”,而不是其他年份;申请内容“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不含自费出国申请;培养方法为“联合培养”,而不是单方培养;申请者产生路径“选派”,一个“选”字就隐含正文里有具体要求;本文件的文种属于“办法”。在落款中会看到发文单位名称和发文日期。当然,细节感知内容多多,由于每个人对一篇文章注意点不同,选择细节就不同。

一篇美文的感知就犹如欣赏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欣赏者首先感知的是一个整体,人物的肖像以及人物身后的大致背景,你整体感知的映象就是:这是一幅多美的油画啊!若你要深入下去,就会把目光投向画的每一个部分,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给人留下许多猜想的背景,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这些局部欣赏使人对整幅画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你流连这幅画并想继续欣赏下去时,你的目光会不知不觉的投向某一细部。多少人迷恋着那神秘的微笑,把目光停留在眼睛上,有人把目光停留在那一双丰腴洁白的手上,这就是细节感知。好的文章欣赏也是如此,要经历整体——局部——细节深入下去。

三、阅读思维策略

阅读活动其实就是思维活动,通过作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和感知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过程。阅读就是获取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内容的概括,根据信息运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对信息质疑释疑等等。阅读思维策略就是遵循思维规律,遵循文章规律,通过激活大脑,积极思维将文章解读得更科学,更精彩。

1.判断信息策略

判断信息策略就是在阅读中能对文章作出判断,区分重要和非重要的信息。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一篇文章通常是汲取重要信息,这在应用文的阅读中显得十分明显。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读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思想,既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意图、目的,帮助确定重要内容,同时还需要运用文章结构知识帮助确定和组织信息。其中文章结构知识对帮助读者确定重要和非重要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要了解历史背景,要筛选出文章中主要观点。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判断信息重要不重要,与自己的阅读目的关系密切。一个准备投资办厂者,他阅读地方政府报告、地方经济年鉴、某行业经济情况分析、某行业经济预测分析报告、或国家的有关政策等,首选判断重要信息的标准就是对其是否有用。但我们更多的关注文章本身的重要信息,如胡锦涛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重要的,但讲话内容中更有重要的信息。近几年,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时,不少西方政界和媒体持“中国威胁论”,通过种种借口攻击中国。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在讲话中八次提到“和平”一词,凸显了当下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愿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对外基本姿态。“和平”这个关键词彰显了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中国对外积极倡导和谐世界的决心。

2.概括信息策略

概括信息策略是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中运用概括信息策略,有利于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知活动。因为要概括文章的信息,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和浓缩,取舍和浓缩文章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对所读文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过程,因此,它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概括信息需要读者仔细审视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作者分散的观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综合,写出文章主要内容的梗概,这是较难的认知活动。

概括信息策略有一个系统性内容:就一篇文章概括句子,概括段意,概括全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概括写作特色等;就一本书概括章节内容,概括本书举要内容,概括这本书的特色等。一篇文章需要概括的很多,但通常我们从文内找信息,从文外寻背景,从人情事理上进行思考。可以选择一些角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如分析题目,概括要点。有的文章题目就是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探究文眼,把握关键句。有些文章中的中心句、点题句、过渡句、总起句等关键词句,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就是文眼。可以摘录引用,连贯起来,依文解意,即紧紧依靠文章中的词句进行总结概括,力求具体准确。如连接段意。有的文章没有直接写明中心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分析概括。可以先概括各段大意,连贯综合,然后作者表达的立场、观点就明朗。

3.推理信息策略

许多语言学家及阅读方面的专家一致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在其本质上是推理的过程,因此许多信息都要靠读者推理而获得。所以,读者有必要运用推理能力补充文章中隐含之意形成连贯的理解再现出来。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旧的知识经验和文章提供的新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当读者建构文章意义模式时,会运用推理去补足文章省略的内容。即使阅读最简单的文章也需要进行推理。

阅读中一般要进行的推理主要有两种:一是连接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不同内容联系起来。读者阅读文章总是从一句到另一句,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句子、各个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章内容连贯的整体意象。有时候,文章内容之间、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明显而直接的,这时候读者很容易把他们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意象。但有时候,文章没有提供内容之间直接而明显的联系的信息,这时读者必须通过推理创造出一些新的信息,把文章不同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意象。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断裂现象,只能获得支离破碎的语义片断。譬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再到拿来主义,作者在文中没有提供直接而明显的联系信息,这些联系信息必须靠读者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文章的结构知识进行推理,使之得以有机联系;二是阐释推理。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明说的内容阐释清楚,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文章有的内容写得微妙而隐晦,要理解这些含蓄的语言,需要进行阐释推理。

为了能准确推理,还需要做相关的思考:一是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文章都是在不同背景下写出来的,同样写一个人的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文革”中,还是改革开放期间,联系背景推理相关问题就能理解并将文意连贯起来;二是学会设问。文章中常有让人发问的语言、语段和语境,在文中进行假设推理,可以猜想多种可能,从中比较选出自己能自圆其说的一种;三是在文体中诗歌常用跳脱语言,人们之所以能解读,就是常用已有的经验去推理。多读诗歌以训练推理阅读能力是一个好的路径。

4.批判质疑信息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信息策略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

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诠释中阅读者思维中逆向思维有没有被激活,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内容不是顺从理解,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时因为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自己旧的认知图式,就必然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

据了解,医疗事故曾夺去许多生命,也毁灭了许多幸福家庭。但是,很多患者家属在打官司后才发现,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死者的家属,只有精神抚慰金,没有死亡赔偿金。许多专家在阅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后就批判质疑,建议修改。也有不少专家把脉,矛盾核心指向《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即使没有《物权法》,对该《条例》看不“顺眼”的专家学者可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孙洁是2004年“修宪”投票的总监票人,而后她就开始为废止《条例》而高呼,理由是“现行的拆迁法规与新修宪法精神相去甚远”。广州市律师协会房地产委员会主任许奋飞直指“条例完全以城市改造为目的,民生利益靠边而站,不符合宪法原则”。该条例最受诟病的是第十六条“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一份《违宪审查建议书》这样批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实际上就是颁发拆迁许可证的部门,在颁发许可证时,对拆迁单位的补偿方式已予以确认,居然还让其成为纠纷的裁决者,公正从何谈起?“第十六条”的罪状还没有数完:如果被拆迁人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该条款又说“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一位长期关注拆迁纠纷的律师说,“有比这个更荒唐的吗?胜诉了又怎么样,房子已被拆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