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修辞例话

古代汉语修辞例话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古代汉语修辞例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修辞的优良传统。应当说古代汉语修辞与现代汉语修辞基本手法是相同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互文、回文、节缩等古代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现在已基本不用,有的古汉语修辞格与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名称一样;有的部分内容也相同。古汉语中对喻和博喻较多,现代汉语中则用得比较少。

第十一章 古代汉语修辞例话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修辞的优良传统。非常讲究“修辞立其诚”,主张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善于修辞。早期的修辞基本原则,理论时常散见于古籍中,尤其是文艺评论的名篇、专著之中,可以说正是由于古人十分重视修辞,刻意钻研训诂,斟酌韵律,相形之下,对语法的探讨竟常给遮盖住了。但是,浩瀚灿烂的古代文学作品及其表现手法却留给我们深不见底的珍贵宝藏,正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虽然出版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但它早已非常科学、系统地将修辞归纳为基础的两个类别: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这种分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代人常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修辞学发凡》中被归入积极修辞。所谓积极修辞,是刻意使用特殊的方法或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以生动地表现出个人巧妙文思为其目的。依据其组织结构,间或依据其作用效果,将书上分讲的辞格分为四个大类。甲类材料上的辞格有比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为意境上的辞格,包括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转类、回文。丁类为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于是表意方法的调配,优美形式的安排,就成为积极修辞的手段。专业学术论文,史实记载,法规条文,教科书,一般都是采用消极修辞;而抒情的书信,动人的演说,及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较喜欢采用积极修辞。在古典诗词中,积极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有极悠久的历史,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另外还有一些古代汉语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如示现、飞白、镶嵌、用典、列锦、呼告等。

如果我们从古代诗、词、曲、杂剧等的表现方式入手,就会发现古代汉语的修辞言论可谓洋洋大观,不同作家、文体的修辞例证可谓不胜枚举,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例句: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

加点的字为“死”的委婉说法,即此句运用了婉曲辞格。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不以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此例为“互文”手法的运用。

(3)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此句为诗歌的含蓄写法,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言之外”,通过“好去莫回头”,表达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应当说古代汉语修辞与现代汉语修辞基本手法是相同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互文、回文、节缩等古代常见的修辞手法在现在已基本不用,有的古汉语修辞格与现代汉语修辞格的名称一样;有的部分内容也相同。但在种类上和内容上,古汉语修辞有着很多自己的特点如比喻手法。古汉语中对喻和博喻较多,现代汉语中则用得比较少。古代借代手法种类繁多,现代当然也用借代,但没有古代的种类多,古代以地名代人名,以官名代人名,现代却已很少用到。再就是委婉(婉曲)手法在古代较为普遍,因为封建制度等原因,古代的讳饰说极多,一个“病”字就有很多婉曲的说法,“死”字竟有4 8种别称,“讳饰语”现代当然也有,但毕竟没有古代那么复杂。下面首先介绍古代的一些常见且有代表性的修辞方式,对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意义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析、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