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偶数汉英俄三语者语码转换消耗行为实验

奇偶数汉英俄三语者语码转换消耗行为实验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5 奇偶数汉英俄三语者语码转换消耗行为实验4.5.1 研究背景在科技飞速发展、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今社会里,多语者既作为个体现象也作为社会现象而普遍存在着。语码转换是双语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将是多语认知研究的热点。有关双语者语码转换的研究表明,在双语者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消耗存在非对称性。

4.5 奇偶数汉英俄三语者语码转换消耗行为实验

4.5.1 研究背景

科技飞速发展、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今社会里,多语者既作为个体现象也作为社会现象而普遍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多语现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对多语现象以及多语者语言表征特点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语码转换是双语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将是多语认知研究的热点。有关双语者语码转换的研究表明,在双语者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中,语码转换消耗存在非对称性。对语码转换消耗的非对称性研究是研究语码转换的一个重要部分。语码转换的非对称性是指:双语者在进行L1到L2,以及L2到L1转换的反应时并不相同。以往的很多实验结果表明了语码转换的非对称性与L2的熟练程度相关。熟练的双语者会产生一种特定的语言选择机制,能够灵活地加工L1和L2,但是由于双语者的L1(母语)要比L2熟练,因此,从L2转换为L1比从L1转换为L2需要更多的时间。同理,我们可以假设多语者的语码转换消耗也是呈非对称性的,因为多语者掌握的多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所以转换消耗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侧重于多语者在俄语(L1)英语(L2)汉语(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以往的语码转换的研究多集中于拼音文字,而本研究是针对印欧语系(俄语、英语)和汉藏语系(汉语)两种不同语系之间的语码转换的研究。

因为使用一门语言的能力牵涉到听、说、读、写以及发音、语法、词汇、语用等多方面的技巧,并且不可能用量化的手段来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双语或多语者,因此,多语者的每一门语言并不一定都要达到或接近母语的熟练程度。本研究所定义的多语者是指:掌握和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掌握多种语言的多语者经常进行语言转换,有时甚至在一个句子中也要进行不同语言的转换。虽然多语者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灵活地转换,但是在语言转换表面后深层的认知神经机制却是非常复杂的。多语者的言语产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从词库中提取某些词汇以满足交流的需要。这一阶段指的就是词汇提取(lexical access)。很多心理语言学家对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研究都源于双语者的一种值得注意的能力,即他们能够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成功地分离两种语言,可以有效地只从其中一个词库选择并提取单词。双语者如此,多语者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亚洲的多语者数目也与日俱增,多语者能够在言语产生的过程中顺利地分离多种语言,其内部的神经机制更是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究竟多语者言语产生的控制机制是什么?心理语言学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里面的两个根本问题是:①语义系统能否同时将多语者的不同词库激活?②非目标语言被激活的词汇是否对目标语言被激活的词汇形成竞争或者干扰?目前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研究结果认为,在对一种语言的词汇提取过程中,多语者不同语言的词汇都会得到来自语义系统的激活。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众多研究者出现了理论分歧,从而产生了非特定语言选择(language-unspecific selection)和特定语言选择(language-specific selection)两种观点(李利等,2006a)。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奇偶数判断实验来检验俄英汉多语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非对称性转换消耗。

4.5.2 研究方法

4.5.2.1 被试

30个来自白俄罗斯、母语为俄语的学生自愿参加了本实验,其中男12人,女18人。被试L2为英语,开始学习英语的平均年龄为10.8岁,英语听、说、读、写7分自测调查显示,英语水平平均在5.75分,L2熟练程度较高。被试第三语言为汉语,开始学习汉语的平均年龄为19.25岁,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学习汉语的平均时间为一年左右,汉语自测调查显示,汉语水平平均为3.23分,三语熟练程度一般。被试均为右利手,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3岁。所有被试没有心理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期间,所有被试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良好。

4.5.2.2 材料和方法

实验借鉴了Jackson等人的实验范式,所用到的刺激材料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汉语数词;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ten这10个英语数词;以及oдин,два,три,четыре,пять,шесть,семь,восемь,девять,десять这10个俄语数词。刺激背景为黑色,字体颜色为白色。

实验任务是奇偶数判断,被试坐在隔音室内一张舒适的椅子上,两眼注视屏幕中心,眼睛距离屏幕75厘米,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768,垂直视角为1.43度,水平视角为0.72度,要求被试在两秒钟内判断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数字词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是奇数则要求被试按鼠标左键,如果是偶数,则按鼠标右键。

实验中共有9种转码方式:俄-俄(r-r)、俄-英(r-e)、俄-汉(r-c)、英-英(e-e)、英-俄(e-r)、英-汉(e-c)、汉-汉(c-c)、汉-英(c-e)和汉-俄(c-r)。每两个刺激为一组,组内和组间的刺激时间间隔均为1~2秒之间随机,组间变换时将出现一个以白色圆点为注视点的黑屏。整个实验过程每种转码都出现30次,共270组(540个)。在正式实验之前会有10个刺激的练习实验以便被试熟悉按键和任务。实验的刺激给予使用了E-Prime1.03软件,整个实验持续40分钟。实验结束后,被试要完成一个关于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自我测试的调查问卷。实验流程请见下图4.11。

img33

图4.11 实验流程示意图

4.5.2.3 数据分析

首先,对每个被试的正确率进行考察。根据E-Prime对正确率的记录和统计,所有被试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数据可用。数据分析主要针对反应时和转码消耗进行分析,反应时由E-Prime软件记录,转码消耗由计算每种语言的转码反应时与非转码反应时的差值得出。为了进一步对每两种语言之间的转码消耗情况进行对比,以下分别对L1和L2之间转码(见图4.12)、L1和三语之间转码(见图4.13)、L2和三语之间转码(见图4.14)三种类别进行分析。

img34

图4.12 被试L1和L2非转码和转码的平均反应时间

img35

图4.13 被试L1和三语非转码和转码的平均反应时间

L1和L2转码条件下,首先采用2(语言类型)×2(转码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反应时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29)=2.256,p=0.144],虽然L1的平均反应时低于L2的平均反应时,但是L1和L2的平均反应时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转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9)=11.663,p=0.002],无论是L1还是L2,非转码反应时均低于转码反应时。接着,对转码消耗情况进行分析,L1转码(L2向L1转换)消耗平均为8.08ms(670.22~662.14ms),L2转码(L1向L2转换)消耗平均为10.43ms(705.32~694.89ms),被试L1和L2之间的转码消耗基本是呈对称性的。

img36

图4.14 被试L2和三语非转码和转码的平均反应时间

L1和三语转码条件下,同样采用2(语言类型)×2(转码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对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29)=0.984,p=0.329],虽然三语的平均反应时低于L1平均反应时,但是三语和L1的平均反应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转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9)=8.857,p=0.006],三语的非转码反应时最短,三语和L1的非转码反应时均低于转码反应时。就转码消耗而言,被试三语转码(L1向三语转换)消耗平均为7.4ms(664.3~656.9ms),远远低于L1转码(三语向L1转换),其消耗平均为32.6ms(694.74~662.14ms),被试L1和三语之间的转码耗损是呈非对称性的。

L2和三语转码条件下,同样采用2(语言类型)×2(转码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对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语言的主效应不显著[F(1,29)=0.125,p=0.726],虽然三语平均反应时低于L2平均反应时,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转码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29)=9.862,p=0.004],L2和三语的非转码反应时均低于转码反应时。就转码消耗而言,三语转码(L2向三语转换)消耗为32.69ms(689.59~656.9ms),L2转码(三语向L2转换)消耗为23.08ms,三语转码消耗大于L2转码消耗,被试L2和三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消耗是非对称性的。

4.5.3 讨论

就L1、L2转码而言,两种语言的转码反应时均大于非转码反应时,这与以往实验得出的结论“转码系列耗损的时间要比非转码系列的时间长”相一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转码系列中,多语者需要面临执行新的任务,也就需要更多的认知消耗来选择正确的“语言任务图示”(Costa,et al.,2008)。在完成奇偶数判断任务时,根据抑制控制理论,语言选择是通过抑制非目标语的词汇表征的激活来实现的,L2熟练程度越强,转码消耗的时间越短。因此,从本实验得到的结果是:L1和L2转码消耗基本是呈对称性的。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本实验被试有10年以上学习L2(英语)的时间,L2水平较高,被试L1和L2的水平比较接近。L1和L2流畅程度越高,L1和L2流畅水平差异越小,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熟练程度的差异与抑制程度的差异相辅相成(Costa,2006)。所以在L1和L2之间,被试可以进行灵活的转换而不需要过多的认知消耗。Costa和Santesteban(2004)在对西班牙语-巴斯克语熟练双语者的实验中也发现了L1和L2消耗的对称性,另外,他们还测试了西班牙语-英语熟练双语者,结果显示,无论双语者这两种语言是否有相似性,也无论双语者何时开始习得L2,两种语言的转换消耗都是对称性的。这也说明,对于熟练掌握L1和L2的多语者,可能语言选择机制是特定语言选择机制,而不是以抑制控制理论为代表的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

就L1、三语转码而言,三语的平均反应时低于L1的平均反应时。这与以往的实验结果有差异,根据语言的熟练程度,三语应该属于非熟练语言,所以被试对三语的反应时应高于L1,但是本实验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三语的刺激材料为汉字,汉字有方块字的别称,是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所以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汉字在表达同样的数字信息时比表音文字——俄语用的篇幅更短,所以汉语虽然不是被试的母语,但是被试阅读汉字的效率略高,在本实验里则表现为对三语的刺激材料反应较快。从转码耗损角度来看,L1转码耗损大于三语转码耗损。这也同样说明了,在被试进行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对L1的抑制量大于三语的抑制量,对L1的再激活比三语难。但是,L1和三语转码消耗不对称的实验结果却与Costa和Santesteban(2004)的实验结果不一致。Costa等人针对熟练双语者的L1和非熟练的三语之间的转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转码消耗是对称性的。造成这种不同的第一个可能原因是,在本实验里,被试语码转换的L1和三语不是同L1系,两种语言之间差异过大;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不考虑语言的相似性问题,也就是说假设语系不同对多语者语码转换没有影响,那么当多语者产生一种语言选择机制后,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就L2和三语转码而言,L2三语之间的语码消耗也是非对称性的。这一实验结果与Costa和Santesteban(200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使用语码转换范式,发现加泰隆语-西班牙语的熟练双语者在L2和非熟练的第三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消耗也是对称性的。导致这种结果不同的可能原因是,在Costa的实验中,被试长期融入在L2或第三语言的环境中,这种环境需要被试经常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被试对语言的控制力强,而控制力强的熟练双语者可能使用特定语言选择机制对语言进行加工。Christoffels等(2007)的实验中发现,高级熟练程度并不一定是出现对称消耗的必要前提,他们实验的被试是在荷兰学习的德国人,并且这些被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这种环境为转码提供了训练机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被试的语言控制能力会大大提高。Bialystok等(2004)的研究结果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依据,即双语环境会提高被试的认知控制能力。参加本实验的被试,虽然学习汉语的时间有一年左右,但是通过实验结束后的访问得知,他们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主要还是使用俄语交流,相对来说,本实验的被试对三语的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本实验中,多语者L2和三语之间的转码消耗是非对称性的,是与Costa等人的实验结果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的多语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语言加工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多语者在使用特定语言加工机制的同时,还要运用抑制控制来进行语言选择。

鉴于对多语者语言加工机制的研究仍然缺乏,目前可用来支持各种理论模型的证据还有待完善。另外,研究者还未能明确很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程度,例如,L2和三语熟练程度、语言使用的语境和频率、习得年龄、语言相似程度等影响因素(Kroll,et al.,2008),研究者对多语者语言加工机制的探索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4.5.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奇偶数判断任务,检验了俄英汉多语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是否存在非对称性转换消耗。通过分析和统计本实验获得的行为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俄英汉多语者在进行奇偶数判断任务时,俄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消耗呈对称性,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以及俄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消耗呈非对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