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语语码转换的抑制控制

双语语码转换的抑制控制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 双语语码转换的抑制控制由于两种语言系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双语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产生的激活,会不可避免地扩散到另一种语言相应的节点上。对于许多双语者来说,执行功能在双语语码转换的作用是双语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必要假定一种调整双语者或多语者的激活程度的控制机制,以及这一过程的神经机制。Green提出了抑制控制模型,清晰地表述了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抑制加工。

2.3 双语语码转换的抑制控制

由于两种语言系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双语者在使用一种语言时产生的激活,会不可避免地扩散到另一种语言相应的节点上。这样,两种语言之间会产生复杂的相互激活(activation)和抑制(inhibi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双语语码转换的过程中更为复杂。为了探明这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语言学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对于许多双语者来说,执行功能在双语语码转换的作用是双语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熟练双语者可以自如地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能够完全地、毫不费力地区分出这两种语言。尽管如此,随着双语者将其他语言的词汇转换成正在使用的语言的词汇,语码转换现象依然存在。语码转换能力与目标语和非目标语的激活程度有直接的联系(Grosjean,1997;Paradis,1989)。有必要假定一种调整双语者或多语者的激活程度的控制机制,以及这一过程的神经机制。认知控制过程有助于调节人们的行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且改变环境以适应当前需求。从传统意义上讲,认知控制具有两个特点:①过滤环境中不相关的信息的能力(干扰抑制);②抑止不恰当的反应或思维能力(反应抑制)。认知控制从婴儿时开始逐渐发展,一般认为与前额叶(PFC)的缓慢成熟有关(Diamond,2002)。

抑制控制对于双语语言加工至关重要,抑制控制也称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是执行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的核心成分,指在追求认知表征目标时抑制无关刺激反应的能力。抑制功能有助于解释个体差异、发展变化以及广泛的认知能力(智力、注意、记忆、阅读理解)(Carlson &Moses,2001)。许多理论家认为执行性功能涉及注意过程,而前额叶显然在注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探求(explore)、监控(monitor)、集中(fixate)、转移(shift)注意的方向。对执行性功能来说,注意应在抑制控制的背景下考察,而非只是作为单一功能,即“纯”注意。抑制控制在这里表示激活和抑制这一对注意功能,是执行性功能概念的核心(Perner &Lang,1999)。也就是说,抑制控制为个体提供同时处理多重信息和将行为组织成逻辑顺序的能力。这涉及在必要时激活一种特定反应定势的能力(选择性注意、长时间的持续性注意)和抑制冲突信息的能力(反应抑制)。

研究人员已经达成共识,如果要用一种语言生成词汇,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会激活双语者的概念系统(Costa &Caramazza,1999;De Bot,1992;Hermans et al.,1998;Poulisse,1999)。为了控制目标词汇激活,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些与抑制过程相关的双语产生模式。Green提出了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 Model,简称IC),清晰地表述了双语言语产生过程中的抑制加工。该模型认为,双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在词条水平上完成,并且与语言标记(language tag)的使用密切相关(Green,1986;1998)。语言标记是双语者内在心理表征的一部分,表明被激活词汇的语言属性,也就是词汇的语言身份(Green,1986;Poulisse &Bongaerts,1994)。

抑制控制模型从监控注意系统(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SAS)发展而来,控制通过三种机制达到:①以建立和维持目标为目的的类似SAS的机制;②“语言任务图式”(language task schema)层次上的控制机制;③基于双语词汇-语义机制(词条层次)的控制机制。为了开始某一种语言的交流,说话者决定并选择一个“特定语言图式”(如法语),抑制其他的语言图式(如英语)(Norman &Shallice,1986)。目标语中词汇的选择通过语言标志在词条水平上发生,并且抑制另一种语言的词条而获得。因此,当一个语言“标志”不符合目标语言时,选择的“语言任务图式”就会抑制被激活的词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抑制不一致的非目标语言控制得以实现。在BIA模式中,这些标志以语言节点的形式存在,在增强对某些语言的词汇激活的同时,减弱对其他语言的词汇激活。语言内部和语言之间的竞争通过局部抑制机制/平行抑制(local inhibitory/lateral inhibition mechanism)完成。临近的语言表征彼此抑制,具体的选择会降低选择临近反应的可能性(Dijkstra &Van Heuven,1998)

在IC模式中,“语言任务图式”独立于双语词汇-语义系统而存在,强烈的竞争和冲突可想而知。该模式认为,为了选择一个语言图式,说话人必须首先抑制非目标语言图式。因此,语言之间的转换需要改变非目标语言的过去的抑制状态,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的耗损。实际上,Meuter和Allport(1999)的研究表明,被试在大声命名数字词时,语言转换需要时间的耗损。但是,转换的耗损是不对称的:从弱势语言转换到优势语言比从优势语言转换到弱势语言所花费的时间长。他们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抑制优势语言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时间被重新激活。对于两种语言水平相当的双语者而言,抑制两种语言所花的时间相同,Meuter和Allport(1999)的研究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Li主要基于一系列的研究,对语言标志这一说法持不同观点,这些研究证实在自然语言情况下,语言转换不需要耗损(Li,1996;Li,1998;Grosjean,1988;Grosjean,1994)。根据IC模式,语言转换需要时间,因为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涉及对以前的语言标志的抑制,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调解过程。这一思想与几个实验的研究相矛盾,两种语言似乎一直被激活,虽然激活程度与特定的语言情景相关,受几个因素支配,如熟练程度、言语模式、词语频率(Grosjean,1988;1997)。Li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不需要有任何标签或语言标志。两种语言的词库长期分离,因为自我组织网络会在学习不同的语音、正字、形态和语义时形成局域化的活动模式。该模式应该以学习者两种词库的内在表征发挥作用(Li,1996;1998)。

认知控制机制和注意机制密切相关。Bialystok(1999)假设双语儿童相对于单语儿童来说,认知控制机制更发达一些,因为他们要面临语码转换和注意转换。实际上,该研究表明:双语儿童抗干扰信息的能力较强,可以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自如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