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社会中的从众现象

人类社会中的从众现象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7-4 球迷骚乱7.1.2 紧急人群行为特征紧急情况下的人群行为与正常情况下的人群行为迥然不同,火灾事故现场的人群心理和生理状态、疏散行为有特殊的规律,如大量的人群涌向出口。火灾情况下紧急人群行为主要表现如下特征。这种“从众”行为是非理性的,通常会造成人群的过分拥挤、疏散效率降低等,导致人员严重伤亡。
人群行为_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

动物的各类运动都可视为单个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的行为,小至微生物、昆虫,大至鸟群、鱼群和人类社会。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特定数量的个体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协作,组成的群体的行为会呈现出比单个个体运动时更为强大和有效的力量,从而实现单个个体不能实现的目标。要想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复杂现象,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必不可少,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且还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相关新技术。

7.1.1 人群分类

一般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可能存在于群体形成、发展、成熟、衰老、死亡五个阶段中的各阶段; 非正式群体人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如下面的偶然性人群、过激性人群,这类人群在群体形成的最初阶段,疏散安全问题较为严重。从安全疏散角度讲,人群的特征与组成人群的个体之间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异。火灾发生时,如果建筑内的人们在无救援的条件下已无法逃生,势必会寻找避难场所,等待救援人员到达。公共场所人群构成复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7.1.1.1 偶然性人群

此类人群的形成可能非常复杂,他们之间没有固定的结合点,不是由特定机构把他们组织起来的,如超市、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地铁站等。图7-2为在火车站候车的人群,除了在同一火车站外,他们具有不同的旅程目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等差异。

图7-2 在火车站候车的不同类型的人群

图7-3 阿拉法特山朝圣者

7.1.1.2 稳定性人群

此类人群一般具有相似的兴趣或者喜好,或者具某种紧密的社会关系等因素,个体间有共同的兴趣或目的,甚至有系统的明文规范、严密的组织纪律,成员职责、权利、义务明确,成员基本固定,如企业、写字楼、学校、会议培训、演唱会政治讲演、游行人群、宗教活动等。图7-3为数以万计的朝圣者从阿拉法特山离开。

7.1.1.3 过激性人群

此类人群通常具有情绪极度激动和兴奋,甚至是满腔激情等特征。他们对纪律、规则等约束机制不是很在乎,这类人群中极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行为。图7-4为2007年年初发生的意大利卡塔尼亚球迷骚乱。

图7-4 球迷骚乱

7.1.2 紧急人群行为特征

紧急情况下的人群行为与正常情况下的人群行为迥然不同,火灾事故现场的人群心理和生理状态、疏散行为有特殊的规律,如大量的人群涌向出口。火灾情况下紧急人群行为主要表现如下特征。

7.1.2.1 “从众”现象

“从众”是一种情绪性的传播行为,这种心理作用力会使个性减弱或丢失,如: 随从、盲从、顺从或遵从。这种“从众”行为是非理性的,通常会造成人群的过分拥挤、疏散效率降低等,导致人员严重伤亡。“领头羊”的行为更容易引起“从众”行为,如在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看到1人跳楼其他人也跟随其跳楼造成9人死亡。图7-5为2010年德国音乐狂欢节地下通道里发生拥堵时,人们蜂拥涌上山坡。

图7-5 “从众”现象

7.1.2.2 “情绪感染”现象

由于人员密度大,个人安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情绪感染会使身边的人员被动加入,这种感染人群会像雪崩一样迅速蔓延,致使群体失去控制。如在紧急情况下听到有惊叫或哭声,身边的人就会情绪低落出现悲观、消极的念头,导致整个群体失去冷静。图7-6为德国音乐狂欢节踩踏事件现场,人群中哀声遍野。

图7-6 人群失去冷静

7.1.2.3 “踩踏”现象

由于拥挤群体的无组织、时空受限、威胁压迫等原因,个体常常作出极端的反应,会引发集群的能量不恰当释放,形成巨大的破坏性,如发生踩踏。图7-7(a)为2004年年初北京密云在没有任何外来威胁的情况下发生了严重的人员拥挤踩踏伤亡事故,大部分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是由于采取过激行为或不当的逃避行为而死亡的。图7-7(b)为2010年柬埔寨首都金边钻石岛“送水节”时一座窄桥发生晃动引起桥上人群的恐慌,互相推挤踩踏引发惨剧,不少人情急之下跳进河中,混乱中有些人没有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跌倒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图7-7 极端行为后的踩踏现场

7.1.2.4 “应激”现象

高密度人群中,在人流量大、失去自我空间、互相推挤等外刺激下,人们的忍耐极限受到挑战,个体会焦虑、烦躁甚至恐慌,以致采取非理性的致命逃生行为。图7-8(a)为广州到西安的272次列车上,由于过度惊慌人们争先恐后拥向车门使向内开的车门无法打开,造成34人遇难。图7-8(b)为“9·11”事件中世贸大厦跳下的人。

7.1.2.5 “相向通道”现象

不同运动方向的行人相遇后会形成独立的人流,相向运动的行人在避让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同时影响到后续人员跟进,人群从无序逐步达到有序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群体内部的自我调整,如图7-9所示。

图7-8 应激行为

7.1.2.6 “波浪”现象

人群中产生的任何扰动(类似点波源的形成)将以波的形式在人群中传播。人群较低密度时,不具备连续介质,不会形成连续的人群波; 在人群较高密度时,形成了连续人群介质,扰动将形成一个波,通过人流介质向四周传播,个体间的差异或障碍物会使传送波发生转变,产生新的波源或者波的反射,引起冲撞和混乱。图7-10为启动集会抗议现场,现场组织者与集会者形成的人群扰动波。

图7-9 “相向通道”现象

图7-10 人群扰动波

7.1.2.7 “成簇”现象

在目的和任务相同的人群中,人群在一定的约束下成簇等候,外界的信息会改变人群的形状。如果人群密集程度较低,人群会比较顺利地完成形状的转变。如果人群密集度很高,或者后面人群形成的压力较大,个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行为之间的差异较大,很容易发生跌倒或绊倒的现象,图7-11为“成簇”排队等候买票的人群。

7.1.2.8 “瓶颈拱形”现象

在建筑物的“瓶颈”处,门口的宽度并不能完全利用,经过门的行人流变得不规则,通行能力小于人流量,会出现人流的堆积,圆形是保持最近距离的整体表现,会形成一个拱形区域,即“瓶颈拱形”现象,如图7-12所示。

图7-11 人流中“成簇”现象的发生

图7-12 出口前拱形堵塞的“瓶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