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众效应和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和从众效应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盲从大众酿苦果先来看看下面的父子俩是如何赶集的。从众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也包括行为上的从众。然而,消极不良的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从众心理使福尔顿丢掉了原本该属于他的荣誉。要打破从众心理,最有效的武器是提倡“反潮流”精神。这种“反潮流”意识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创新灵感,促进人的创新思维。

一、盲从大众酿苦果

先来看看下面的父子俩是如何赶集的。

【赶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去赶集。

开始时,儿子牵着驴,父亲骑在驴背上。

路人看了说:“这大人真狠心啊,自己骑驴,却让小孩走路。”

父亲听了这话,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坐到驴背上去。父亲牵着驴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路人又议论说:“那儿子不孝啊,自己骑驴,让老爹走路!”

儿子听了这话,赶紧从驴背上下来。父子俩一起牵着驴往前走。

走着走着,路人又议论了:“有驴不骑,傻瓜一对!”

儿子听了这话,就让父亲也骑到驴背上,继续前行。

走着走着,又听见有人说了:“怎么这么残忍呀,两个人骑在一头驴身上,迫害动物啊!”

父子俩骑也不是,不骑也不是,他们一合计,干脆都从驴背上下来,抬着驴往前走。

等他们气喘吁吁赶到集市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集市已经散了。

抬驴赶集的故事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却深刻地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并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也包括行为上的从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做法,遇到事情时常常没有或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以便时刻与群体保持一致。

从众要一分为二看待,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例如,我们小时候就受到“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主义观念熏陶,部队里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等,这些都是积极的从众效应,这种从众有利于群体一致的行动,有利于稳定局面的形成。然而,消极不良的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例如,过马路时一个人闯红灯,后面的人都跟着闯红灯;看到别人抢购便宜商品时,很多人也会加入排队的行列,买回一堆用不着的便宜货;装修房屋时,照搬邻居家的设计,走错房门都不知道……

有一则幽默,说的是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那里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后来的那位。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从众现象在学生中很普遍。不知你读书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苦思冥想好不容易解出一道难题而沾沾自喜时,发现周围同学的答案与你的不一致,你开始有点怀疑自己。当你得知多数同学的答案都与你不一致时,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划掉自己的答案,抄下他们的答案。可是当老师公布标准答案时,你发现自己最初的答案才是正确答案。这时你往往会抱怨,后悔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现象还体现在“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上。在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发现,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而另一个班级或另一个宿舍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这一现象往往跟这个班级或这个宿舍的学习气氛和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影响从众的最重要因素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多少,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些教条紧紧束缚了我们的行动。

【福尔顿的痛】

物理学家福尔顿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系数。他采用的是一种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过去大家公认的数值高出了500倍。

福尔顿感到这个测量结果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出去,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还会招致怀疑和嘲笑。福尔顿想来想去,认为也许是自己的测量方法存在问题,就把结果放在一边,没有继续研究。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和福尔顿完全相同的结果。这位科学家很快公布了他的结果,同时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种新的测量热传导系数的方法,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这位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数据真实准确,很快得到科学界的认同和广泛赞誉。

福尔顿听说此事后,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从众心理使福尔顿丢掉了原本该属于他的荣誉。

二、与众不同谋创新

显而易见,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容易使人丧失创新意识和判断能力,造成创新的障碍。要打破从众心理,最有效的武器是提倡“反潮流”精神。面对问题,创新者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大家都这样想,我就不这样想;大家都这样做,我偏不这样做。这种“反潮流”意识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创新灵感,促进人的创新思维。

【擦鞋匠与股票】

这是一个流传在美国纽约华尔街的故事。1929年美国的股市近乎疯狂,人人都觉得没有比股票更赚钱的东西。不管是金融大亨、经济学家、电梯工甚至擦鞋匠,都狂热地投入其中,以期获取高额回报。

当时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华尔街上遇到一个擦皮鞋的小孩,小孩边给他擦皮鞋,边向他推荐热门股票。洛克菲勒听了心中一惊,一个擦皮鞋的孩子都开始给别人推荐起股票,看来股市大限已经不远。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将所有股票清仓,一只不留。果然,两个月之后就迎来华尔街崩盘。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洛克菲勒在这场风暴中安然度过。

无独有偶,上海有位吴大妈,自从1994年下岗之后就一直在证券营业所门口卖报。多年的卖报经历让她掌握了一个规律:报纸卖得最火的时候,往往股市也就到了最后的疯狂;一旦报纸几乎无人问津时,行情也就到了最低迷的阶段。于是,吴大妈根据这一规律,在报纸不好卖时买进股票,报纸卖得最火时卖出股票。这个屡试不爽的炒股秘诀,让吴大妈多年前领到的5 000元下岗补助金增值20多倍。

洛克菲勒和吴大妈的成功在于不盲从大众。有位企业家说过: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要克服从众心理,可以在遇到问题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思考:

多数人赞同的观点和做法,是否有不合理的因素?

少数人赞同的观点和做法,是否有其合理的方面?

如何才能做到与众不同?

有无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