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

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郭冬乐和方虹指出,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长期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没有规模效益、产业进入壁垒低而导致的地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国际竞争力差等问题依然未解决。李海舰基于流通产业从末端环节向先导环节的变化,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的现实,主张以流通产业为主线重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全面创新中国流通产业政策。
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_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一、流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

西方经济学家虽然未曾对流通产业组织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但贝恩(Bain,1956)在研究产业进入的政府管制时得出的一些重要分析结论,对流通理论在政府是否有必要对流通产业实施管制问题上给了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与深刻的思考。斯蒂格勒(Stigler,1968)关于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流通理论将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于分析研究之中。泰勒尔、鲍莫尔、斯宾塞(Tirole,Baumol,Spencer,1999)等人关于产业组织运行分析所运用的各种博弈模型,虽然着重点是分析企业之间不同行为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但这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流通产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的研究,存在着借鉴的价值(4)。应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徐从才(1991)认为,所谓流通组织创新,就是指为适应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并能引导、推动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流通组织的集中、分散、兼并、融合、协作与联合问题,从而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流通效率(5)。郭冬乐和方虹(2002)指出,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长期存在的产业集中度低、没有规模效益、产业进入壁垒低而导致的地区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产业国际竞争力差等问题依然未解决(6)。程瑞芳(2004)认为,推动流通产业组织优化,必须优化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建立“政府—市场中介组织—流通企业”关系链,形成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目标模式(7)。何大安(2007)依据产业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理解或定义,指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可以通过流通产业运行的内部性和外部性予以揭示,对这种关联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中蕴含着自然垄断的趋势(8)

在实证分析方面,王俊豪(2000)建立了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构成市场竞争度的一般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降低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基本途径。乔均(2000)对我国转型期流通产业发展的特征、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流通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时也决定着市场关系的发育成型乃至市场机制的成熟完善(9)。郝丽媛和金永生(2005)结合入世后流通产业面临的外资企业进入、内资企业重组等现状,通过对历年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比较与分析,找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尚慧丽(2007)运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对我国的流通业进行了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0)

在对策研究和政策建议方面,文启湘和张庆亮(2000)从产业竞争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准入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李海舰(2003)基于流通产业从末端环节向先导环节的变化,从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的现实,主张以流通产业为主线重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全面创新中国流通产业政策(11)。马龙龙(2005)在《流通产业组织政策》一书中,运用产业政策基本理论,对流通产业政策的运行机制以及政策执行组织体系、法律体系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为人们认识在政府力量作用下的流通经济活动及相应政策的变化规律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内容。吴迪(2006)(12)、孟铁和张殿波(2008)(13)等对我国转型期流通产业发展的特征、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提出了创新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李明义和杜树雷(2009)在对北京流通产业组织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大企业主导型的首都流通产业格局、推进大中小联合、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融合先进科技和现代理念等方面建设性地提出了促进首都流通产业组织优化创新的思路(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