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西北地区

大西北地区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大西北地区基本概况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五省区,该区域地广人稀,工业化进程尚处于早期阶段,属于中国最落后的区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661元,居全国倒数第二。本区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144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可利用草场面积1.03亿公顷,全国五大牧区有3个位于本区内。
大西北地区_中国区域竞争力研究

8.大西北地区

(1)基本概况

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五省区,该区域地广人稀,工业化进程尚处于早期阶段,属于中国最落后的区域。全区土地面积410.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2.8%。2005年总人口约6 013万,占全国人口的4.7%。2005年,该区实现GDP 5 939亿元,占全国的3%;人均GDP 9 876元,略高于西南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该区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4.3%,主要是区内最大省份甘肃省水平较低所致,青海、新疆和西藏三地人口稀疏,乡村地区人口不多,市镇规模不大,但相对人口水平还可以,青海、宁夏城镇人口达到40%。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3.1%,该区域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辖区内既有大工业又有传统农业,工业多为“嵌入型”,下游产业远在区外,造成城乡经济联系较弱。境内多为高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每万平方公里区域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7公里。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7月格尔木到拉萨铁路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西藏自治区不通火车的历史。每万平方公里区域有高等级公路14.6公里。对外开放程度低,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9%,外商直接投资为0.3%,该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封闭状态,尚未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受收入所限,居民购买力和生活条件较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 791元,与西南地区水平相当。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16.7人,农民人均居住的钢砖木结构住房水平仅为7平方米,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1/7,这一现象与青藏高原牧民的生活习俗、定居点建设简陋有关。降雨稀少,泥土房就可居住,同时更重要的是农民生活水平低,泥土房成本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 164亿元,占全国比重的4.6%,投资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从财政能力看,该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为2.7%,当年国家的转移支付占到全部财政支出的7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661元,居全国倒数第二。从技术开发能力看,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17.1人,居全国第二位,但人均筹集科技经费为3.17万元,居全国倒数第一,说明科技开发和技术转化能力较差,不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产业能力看,西部采掘业是主导产业,在全国占有的比重比其他三业的比重之和还要高,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工特征。从商业联系能力看,该区的人流、物流较弱,分别为3%和4%。从经济活力看,近5年该区GDP增长为11.2%,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2)区域特点

①资源丰富。本区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其中人均耕地面积0.144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可利用草场面积1.03亿公顷,全国五大牧区有3个位于本区内。大面积的宜农荒地和宜林荒山荒地为第一产业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内能源蕴藏极为丰富,大型、超大型煤田星罗棋布。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太阳能、风能开发潜力巨大。本区的有色金属、盐湖和非金属矿产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级优的显著特征。

②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初具规模。本区工业大多与能源和原材料的开采加工直接相关,重化工业程度高,大型企业密集,甘肃的钢铁、石油加工业、有色冶炼,青海的钾肥、石油天然气开采,宁夏的煤炭,新疆的石油、天然气等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

③沿边。本区与中亚六国、南亚三国等接壤,边境线长,睦邻友好的新型伙伴关系为西北对外开放提供契机。

④旅游资源丰富。该区域内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的人文景观。以敦煌莫高窟高昌古城、楼兰为代表的丝绸之路文化,以青藏高原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寺伦布寺、塔尔寺、拉布楞寺等藏传佛教艺术,以喀什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还有宁夏沙坡头、新疆的天池等自然景观。

(3)存在问题

①经济水平发展缓慢,实力薄弱,使西北地区急需资金投入的区位劣势长期无法改善,陷入投资乏力和增长迟缓的恶性循环。

②生产、生存和投资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经常性的干旱、风沙、水土流失和霜冻等自然灾害侵袭,增加了投资成本,限制了大规模投资和建设改造。

③水资源贫乏。本区多数地区降水不足,作为生产和生活主要用水来源的地表水资源更是严重短缺。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南部多,西北部少;青海、西藏相对较多,甘宁新明显偏少。青海、新疆的水源常以高山湖泊、高山冰川形式存在,开发利用极不方便。另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缺乏更使人的基本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也增加了建设西北的附加成本(李红梅,2002)。

④产业结构畸形化严重。农业、能源、钢铁、化工、交通等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本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和落后面貌的改观。综上所述,自然条件的恶劣,能源、原材料、轻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造成西北投资成本的“高门槛”,而“高门槛”又限制了西北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使本区与其他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门槛”进一步抬高(郭晓合,2001)。

⑤高素质人才外流严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收入普遍偏低,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加之创业环境不理想,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这将导致区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刘思华,2002;王振升,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