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在中部经济区是关键的一极

武汉在中部经济区是关键的一极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目标是共同争取将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武汉在中部经济区是关键的一极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三、武汉在中部经济区是关键的一极

(一)从川渝经济区中得到的启示

2007年4月2日,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和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共同签署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此前的2004年,重庆党政代表团自直辖以来首次访川,签订“1+6”框架协议。依照协议,双方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其目标是共同争取将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共同争取国家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由于重庆和成都之间缺乏大城市连接过渡,此次携手将充分发挥成渝的核心带动作用,共同构建西部最大的城市连绵带,在完善成、渝两个单核城市群基础上,加快培育若干紧密相连的大中小城市,包括绵阳、德阳、内江、资阳、遂宁、自贡泸州、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眉山、乐山、永川、江津、合川涪陵长寿铜梁、荣昌、大足、南川、綦江、璧山、双桥、潼南以及万盛等。

重庆和四川将共同加快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就业户籍限制,建立流动人口“便参保、易转移”的社保体系。重庆和四川也将共同培育和建设五大基地,即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为切实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川渝每年将进行一次高层互访,奇数年份在重庆,偶数年份在四川,共同召开经济区合作论坛。将分别成立经济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决策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合作项目以及需要共同争取的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重大问题;同时在两省市发改委设立办公室,具体实施川渝合作有关事项。双方还将建立实质性工作机制,共同召开经济区内区市县长联席会,开展沿边区市县共建试点等合作。

以上的合作内容让人叹服,但更让我们关注的是成渝合作之后的实力和超前的想法,值得湖北人和中部人思考。

——整体实力中西部第一。一是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在国家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促进东中西良性互动中具有战略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基础较好,水资源、水能资源、天然气资源和钒钛等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产业基础好,装备制造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带,具备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基础条件。二是发展潜力较大。与东部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7%,但聚集了全国4.7%的GDP和接近8%的人口。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GDP可达4.8万亿元,占全国的7.8%,仅次于东部三大经济区,成为我国新的增长极。从中西部地区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经济区的整体实力来看,成渝经济区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整体实力在中西部排在第1位,明显高于其他四大城市群。2006年,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9800亿元,远高于居于第2位的大武汉城市群8600亿元。

——争取成渝经济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和国家城乡统筹实验区。

——成渝城际客运专线设计时速300公里以上,建成后运行时间将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

——政府引导产业合理地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质化和产品的趋同性;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的配套,不断拓展川渝两地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鄂豫联盟”不是不可能的

在2004年3月的北京“两会”之后,笔者思考并提出狭义的“两河中游经济圈”,建议湖北眼光朝北,多与中原经济大省、GDP排名第6的河南省合作,实行“鄂豫联盟”,建立“两河(黄河、长江)中游经济圈”,建立中部崛起的新平台,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鄂豫两省的合作有共同的经济优势和基础:(1)都是资源大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郑州、武汉是两大交通中心。(2)都是人口大省,两省人口合计占全国总人口的12.2%。(3)都是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4)都是经济大省,GDP总量分别排名第6、第10,占全国的1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

鄂豫两省也有共同的经济弱势和不利条件,都属于出口小省、效益小省、资本小省和结构差省。但是,从长远来看,两省的合作又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1)河南的煤炭与湖北的水电的互补。(2)河南的农产品加工业与湖北的汽车、钢铁业的互补。(3)湖北科教规模与河南人口的互补。目前,鄂豫两省应该在经济规划、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共同招商、道路连通等方面寻求合作的可能性。

2005年以来,笔者继续思考这一问题,试图提出广义的“两河中游经济圈”。在北京“两会”上提出的具体建议是:“中部五省,国家战略,建设两河中游经济圈”。即把山西纳入西部或环渤海经济圈,中部崛起应该真正战略化。在举世关注中国的长三角与泛长三角(“15+n”,从上海到攀枝花)、珠三角泛珠三角(“9+2”)、环渤海与泛环渤海(“5+2”)的同时,希望中央关注两河中游地区,充分发挥中部的经济潜力,恢复长江经济带的活力,使湖北在点与线上受益。

(三)国内学者的类似看法

2006年6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成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打开随身携带的中国地图说:“中部六省组成的长条状地域,目前还没有哪个省会城市能整体贯穿,单一充任中部崛起的龙头。我建议设立郑州、武汉双中心城市,形成‘郑汉轴心带动,南北双龙引领’之势。”他在郑州、武汉两个城市间画了一条红线后指出:“这中间有许昌、信阳等城市。如果把这一线率先贯通起来,中部崛起就有了挺立的脊梁。”李成勋强调,无论从发展战略学、区域经济学还是城市经济学的角度,都认定了一种理论,即区域崛起必须要有中心城市带动。地区发展要有计划,有效的做法是把各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形成增长点,再发挥辐射、渗透作用,带动周边;形成中心—外围结构,即中心带动外围,外围支持中心,最后实现区域一体化,也可以叫城乡一体化。小区域由小的中心城市带动,大区域由大的中心城市带动。谁是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争来的,而是要由自身实力来判定。具体来讲,实力包含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吸纳力和辐射力等要素。李成勋指出,武汉和郑州之争有两个背景因素:(1)湖北、河南都是中部大省,2005年河南省GDP超过1万亿元,湖北省的GDP与之相差两千多亿元;(2)两者所在城市群规模和结构最理想。虽然各省都在打造城市群,但是武汉、郑州所在的城市群无论从辐射面积还是城市人口来看,都是长株潭、安徽沿江城市群、太原大都市圈的两倍以上。相比之下,其他四省会城市很难与郑州、武汉媲美。郑州和武汉完全没有必要再做龙头之争,两者完全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呼应。李成勋认为,经过综合比较,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武汉的综合实力略胜于郑州,但是正在造城的郑州有着新兴城市的特点,发展速度快,活力较强。武汉优于郑州之处,首先在于其经济总量比郑州多588亿元,但有趣的是郑州2005年的财政收入首次超过武汉10个亿,这让武汉很不安。其次,武汉的开放度超过郑州。再次,高教力量强,武汉的大学比郑州多14所。最后,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比郑州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数多一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数据,郑州的大企业为306家,多出武汉76家(大企业指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此外,郑州的经济增长率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4.8%,而武汉是13%。武汉有钢铁工业、汽车工业、光谷等十大产业。郑州县域经济发达,最突出的是纺织、食品工业。每吃6个汤圆就有1个产自河南,每3包方便面中就有1包产在河南。武汉和郑州各有优势,不存在冲突,武汉和郑州在一条垂直线上,可以形成轴心,共同带动中部。

笔者建议湖北省应该认真研究李成勋的观点,建议鄂豫两省向川渝合作区学习,打造两河中游经济圈。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吸引现在急于向东、向南发展的湘、赣、皖三省。如果实现鄂豫联盟,那么武汉的区位功能又会有新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