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

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省近三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湖北经济增长已呈现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宏微观效益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当前生产效益好,未来发展后劲足的理想局面,高增长、高质量、低通胀的理想状态表明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
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_湖北发展研究报告

一、经济形势总体判断: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

自2004年中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经济有了新的历史定位和新的发展动力。近三年,湖北省一举扭转了经济增长长期低于全国平均速度的颓势,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长期困扰湖北省的农民负担重、国企改革任务重、防汛任务重、财政包袱重等矛盾和问题有较大缓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初见成效。以东风、武钢、武烟为代表的汽车、钢铁、烟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武汉城市圈组建为代表的区域结构布局趋于合理,总部经济稳步发展,新区建设正在形成;宜(昌)荆(州)荆(门)城市圈快速发展,襄(樊)十(堰)随(州)城市群成功转型。

2006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7497.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40.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63.76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93.00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6∶43.1∶40.3调整为15.2∶44.9∶39.9。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8.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7%,房地产业增长7.3%,其他服务业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涨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0%,衣着类价格下降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6%,居住类价格上涨4.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2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人。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img1

湖北省近三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湖北经济增长已呈现出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宏微观效益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当前生产效益好,未来发展后劲足的理想局面,高增长、高质量、低通胀的理想状态表明湖北经济已进入快速上升的良性通道。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2004年一季度以来,湖北经济连续12个季度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年增长12.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增幅同比加快了0.7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发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长期的较快增长来之不易,建立在三大需求稳定增长,需求结构日趋优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更是难能可贵。需求结构的优化推动了湖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将促进需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1.投资需求保持较高增长。

2006年投资需求占湖北省GDP的47.67%,全社会投资完成3572.69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比上年加快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32.97亿元,增长2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564.76亿元,增长26.1%。

2.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效应明显。

2006年湖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达到3412亿元,同比增长1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消费占全省GDP的45.5%,拉动效应明显,增长势头良好。(1)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增长,增幅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398.6亿元,同比增长15.9%,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16.4亿元,增长13%,城乡市场增幅差距为2.9个百分点。(2)区域发展日趋协调,除神农架林区外,各市州增幅均在13%以上。增幅最高的为宜昌市,达到15.8%,最低的为孝感,也达到了13.7%。(3)限额以上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06年1~10月份,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53.29亿元,增长22.7%,增幅比限额以下高10.1个百分点。(4)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高速增长,相关商品持续出现热销。2006年1~10月份,金银珠宝类、通信器材、体育及娱乐用品、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商品消费高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0.0%、23.7%、27.1%和79.7%。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大大增强,将继续推动消费的稳定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出口增长强劲,结构优化。

在内需稳定增长的同时,外贸出口克服了贸易摩擦增多、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湖北省外贸出口总额占全省GDP的6.83%,累计达62.59亿美元,增长40.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同期消费和投资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匹黑马。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强劲,初级产品出口占比明显下降。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在稳定对美国和欧洲两大主要市场出口的同时,对拉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出口增长较快。

(二)经济效益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湖北省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且都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财政收入加快增长,宏观效益大跨越。2006年全省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82亿元,同比增加94.76亿元,增长25.6%,增速比上年加快5个百分点。(2)工业利润较快增长,微观效益创新高。一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前三季度为177.75,同比上升14.31个百分点。二是利润总额创历年同期最高。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8.87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增长24.1%,增速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且利润增幅逐月加快。三是亏损企业亏损额升幅同比下降。前三季度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3.49亿元,同比上升18.3%,升幅同比回落53.8个百分点。四是工业品市场供需两旺,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73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0.77,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更为可贵的是企业利润较快增长是在上游产品价格涨幅(4.8%)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2.8%)两个百分点的背景下取得的。湖北是重工业大省,原材料需求和能源消耗量大,其购进价格相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两个百分点,极大地增加了工业企业的成本。在存在价格剪刀差的条件下企业利润总额创新高,这表明湖北省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三)就业和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2006年,湖北省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就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2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员7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2%,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快。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增长速度继续领先,对就业稳定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在就业形势继续好转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也明显加快,增速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3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19.35元,比上年增加320.15元,增长10.3%,增幅略低于2004年,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长年,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高出我省“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3.6和4.3个百分点。

(四)经济增长后劲明显增强

2006年,湖北经济增长的结构条件更加优化,经济增长后劲明显增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益凸显,结构优化带来经济增长点多维化。

随着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湖北省经济增长的结构效益逐步显现。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优质化率继续提高,农业竞争力有所提高。工业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工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幅继续快于重工业。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58.82亿元,同比增长24.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44.71亿元,增长18.7%,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5.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由2005年的27∶73变为28.6∶71.4。从技术构成看,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6%,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高出近6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经济增势明显。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31.18亿元,增长13.0%;国有企业增加值552.72亿元,增长10.0%;集体企业增加值39.03亿元,增长7.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22.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88.77亿元,增长23.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497.44亿元,增长24.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111.17亿元,增长31.8%。从经济增长点分布来看,多年来湖北省工业增长过分依赖几个大的支柱行业、经济增长点较为单一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前三季度,全省钢铁工业增加值仅增长4.1%,增幅居39个行业倒数第1;汽车工业增加值只增加13.3%,增幅居39个行业倒数第7;电力工业增加值也仅增加13.4%,增幅居39个行业倒数第8。在三大主要行业生产增幅相对较慢的情况下,湖北省工业生产仍能保持20%的较高增速,这表明工业经济的增长点在增多,工业的活力和适应市场能力在进一步增强。

2.区域结构趋于合理,区域功能效益显化。

武汉城市圈内部和谐度在逐步提升的同时,“襄十随”城市圈和“宜荆荆”城市圈正在崛起,“一核多强”型模式初步形成。以襄樊、宜昌两个省区副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有望与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力的“极化—扩散”效应。县域经济活力增强。作为县域经济脊梁的中小企业前三个季度景气指数逐步爬升,每季均创出近年同期新高水平。三季度景气指数达到120.0点,为近8年来湖北省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最高水平。

3.企业经济活力增强。

2006年前三季度,湖北省企业景气指数为125.8,与历史上同期相比处于最高水平。工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前三季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86.1亿元,增长28.1%,增速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出口交货134.2亿元,同比增长78.4%。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35.5亿元,增长18.3%。1~8月,湖北省专利申请量7019件,居全国第10位,中部6省第2位,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32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4.49亿元。

4.大产业、大项目带动。

在“十一五”期内湖北将着力发展6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大产业,武汉80万吨乙烯、宜昌磷化工园区等大型项目也将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产业和项目投资大,产业链长,将有力地拉动湖北经济快速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