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

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族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中的稀有品种,但至今尚藏在深闺人未识。京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劳动组织。拉大网是京族最具特色的劳动,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团结和同心协力。捕魚工具的繁杂众多,体现了京族渔业文化的发达。
东兴京族海洋文化资源开发_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之一_民族文化:发掘与弘扬

廖国一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是21世纪全球旅游业竞争的主要内容,其宗旨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旅客,繁荣和发展旅游业。也就是说,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就必须发展特色旅游。京族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中的稀有品种,但至今尚藏在深闺人未识。笔者于1999年5月、2001年9月、2001年10月、2004年8月四次到东兴京族地区,对生活在北部湾沿岸的京族及东兴的旅游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结合前人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京族海洋文化与中越边境旅游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京族传统文化

京族是中国少有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共有京族人口18915人,其中广西16406人,当时防城京族自治县有1.47万人。京族主要居住在现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的山心、巫头、万尾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三岛现有京族居民5000多人,散居于红坎、恒望、寨头、瓦村、米漏和三德等地的约6000人。新中国成立之前,京族自称或被他称为“安南”,越南人最初也称其为“安南”,后来改称“唐人”或“客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被称为“越族”。1958年东兴各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特点和本民族的意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定名为京族。

(一)京族历史源远流长,生产传统古老朴素

京族的祖先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居住在今越南北部的骆越人的后裔,后逐渐往四周迁移。根据京族老人的口述,山心、巫头、万尾、潭吉、红坎、恒望等地的京族,是从越南的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来的,距今至少已有将近500年的历史了[1]

京族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不见冰雪,树木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年最高温度为摄氏34度,最低温度为摄氏3.4度,平均温度为摄氏21.5度至23.3度,夏季气温较高,但由于北部湾海洋气流的调剂,并不太干燥炎热。京族聚村而居,周围有茂密的树林,房前屋后多种上瓜菜,周围种植许多菠萝、剑麻、仙人掌等作为篱障,具有浓郁的滨海亚热带风光。尤其是万尾岛南缘蜿蜒十多里长的金滩,沙质金黄,滩平浪静,海水清澈,无鲨鱼危害,因此是海水浴、阳光浴和开展其他滨海娱乐活动和海上运动的理想场所。

京族地区濒临北部湾,各种经济鱼类有鱿鱼、墨鱼、二长棘鲷、真鲷、青鳞、海鳗等30多种,各种经济对虾有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等40多种,还有文蛤、毛蚶、泥蚶等海洋滩涂生物140种,水产资源十分丰富。[2]上述这些多样性的水产资源,是大自然惠赐给京族人民的饮食来源,也是未来京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对象。

京族以刻苦耐劳著称,男女老幼都从事生产,一年四季很少歇息。男的出海打鱼和耕田种地;妇女除挑鱼到市镇出售外,还从事渔业、农业生产;老年人修船补网;小孩扒螺、捉蟹、放牛等等。

1.网头、网丁与渔业生产传统

京族过去的渔业生产,绝大多数都是以几家或十几家互相帮助,合伙经营的。如拉网、塞网、鲎网等都是共同占有和共同使用的。只有少数渔业生产项目是单户进行生产的。京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劳动组织。这种组织设有一个“头人”,称“网头”。“网头”以下的劳动成员称网丁。网头是由网丁民主推举产生的,一般是劳动力强,渔业生产经验丰富,捕鱼技术较全面的老渔民。网头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安排网丁进行渔业生产,负责承租和添置渔网,并指定网丁保管渔网。此外,还负责执行渔业生产中所举行的宗教仪式等等。在共同的劳动中,网头起着带头和领导的作用,他和网丁一样参加劳动。在产品分配中,网头和网丁一样都是取得一份产品,没有其他特权。网头和网丁制度体现了京族生产和社会带有原始的共产主义的性质。

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这个劳动组织还隆重地举行“做年晚福”的仪式。由网头主持拜神,祈求海神保佑来年生产安全和取得丰收。到正月初一这天,他们还宰猪饮酒,欢聚一堂,京族群众称之为“还愿”。

在日常生活中,网丁若发生意外事故,或生活困难,大家都彼此帮助,解决困难。网丁若要退出组织也可领出股金,不受限制。

京族的渔业生产主要是在北部湾浅海捕捞作业,如拉网、塞网、鲎网、渔箔等,深海捕捞作业不多。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从事的渔业作业也有区别。万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巫头主要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恒望、红坎、潭吉、竹山等地也有渔箔、拉网、塞网、鲎网等。除此之外,各村落京族挖沙虫、扒螺、拾贝等杂海作业也比较普遍。拉大网是京族最具特色的劳动,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团结和同心协力。人们把近千米长的网在大海上撒成半月形,等到退潮时男女老少数十人分排成两组,慢慢进行收网,收一次网需四五个小时。等到将网收拢,可见鱼虾跃跳、蟹鲎爬行,家家户户可以分享到一份喜悦。

浅海捕捞作业的主要渔具有渔箔、拉网、塞网、鲎网、鲨鱼网、连丝网、南虾缯、大虾缯、墨鱼笼、鱼钩等二十多种。深海捕捞作业的主要渔具有大渔船、围网、孤网等。杂海渔业的工具有沙虫锹、蚝蜊刨、蟹耙、鱼叉、锄头、铲、锹等十多种。捕魚工具的繁杂众多,体现了京族渔业文化的发达。

2.以制盐和鱼类加工为主的手工业

京族从事盐业生产,盐业分晒生盐和煮熟盐两种。生盐的产量较多,居主要地位。晒制生盐的方法,主要是以户为单位,生产工具异常简单,其中水车和风车是主要的工具。晒生盐的技术是在盐田中进行,制作时把海水引进“水塘”,经“沙幅”到“石田”,最后晒成生盐。京族过去熟盐生产十分普遍,家家户户都会煮,尤以山心、巫头二地更为突出。生产工具有盐耙、水推、沙耙、沙压等。除沙耙的齿是铁制外,其他工具全是木制的。

京族三岛一带滨海鱼类十分丰富,因此鱼类加工业较为发达。尤以制鱼汁和晒咸鱼为最普遍,其中以山心村生产较多。京族所腌制的鱼汁,味道鲜美,可供调味之用。他们所腌制晒干的咸鱼、魷鱼、墨鱼、沙虫、虾米等海产品,美味可口,是重要的菜肴。

(二)京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吸引力强

京族文化艺术也丰富多彩,其形式主要有歌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等。此外,还有戏剧、音乐、舞蹈等。这些文化艺术,都是珍稀的旅游资源,对中外宾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京族男女都爱唱歌,一般是男女对唱,以一问一答为最多,也有独唱。歌的调子约有三十多种,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山歌、情歌、结婚歌、渔歌、诉苦歌、长篇叙事歌、风俗歌、劳动生产歌、宗教歌、盘歌等。这些民歌具有悠长的花腔、低细的音调、缓慢的旋律等特点,纤细、婉转、优美、流畅,而且节奏多变,使人听了有柔和、悦耳、抒情的感觉。京族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长期以来,由于京、汉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影响,京族人民吸取了不少汉族的文化艺术。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北宋苏轼的《赤壁怀古》以及汉族民间的长篇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的故事》等,在京族地区广为流传,并经过京族人民的加工和改编,逐渐适合于用京语或粤语口头诵唱,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方风格,深受人民的热爱。京族的戏剧又称为“嘲戏”,其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新娘》等。汉族的古典戏剧《二度梅》也早已传入。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构造简单,以半边长大的竹筒作琴身。琴身长约二市尺半,一端插上一小圆木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系上一条弦线,连接到小圆木上,即成独弦琴。演奏时右手以小竹片弹拨,能够弹奏出四个音和装饰音、长颤音,琴音配着曲调,音色婉转幽雅,适合在寂静的晚上弹奏。其乐曲很多,主要有《高山流水》《骑马》《赌博》《这样好那样好》等。作为京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独弦琴宜作为旅游工艺品重点开发。京族的舞蹈有跳天灯、跳乐、花棍舞、竹竿舞等。这些舞蹈或先唱后舞,或边唱边舞,或动作变化较多,给人豪放庄严的感觉。

(三)京族生活习俗风格奇异,闻名遐迩

1.最隆重、最热闹、最代表京族海洋文化特征的唱哈节

“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哈”或“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之意。传说在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授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反动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所以后人修建“哈亭”,并在哈亭举行唱哈活动来纪念他。

京族各地举行哈节的日期,万尾是农历六月初九,巫头是农历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各地日期的不同,可能反映京族人民希望通过各村落分别连续地举行哈节,增进友好和交流,也使快乐的感受得以延长。哈节时全村齐集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渔业生产获丰收,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及进行其他文娱活动。哈亭是唱哈的固定场所,同时里面也供奉着神像、神位和村中各姓的祖先灵位。哈亭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过去都是用砖木结构建成的,木料大多为珍贵的红椎木等,现在也有用钢筋水泥和砖石砌成者。哈亭结构对称,坚固美观,是祠堂、神庙和娱乐场所三位一体的建筑。据万尾村党支部书记苏明芳介绍,2001年重建的万尾哈亭,总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长度为30米,高度为9.8米,总投资40多万元。

京族人民一般自愿捐款兴办唱哈节。现在举办唱哈节,每家每户一般自愿捐数元至十多元不等,也有捐一二百元的,用作鼓钱、猪钱等。唱哈节,一般分成迎神、入席、送神几个步骤,传说很久以前,在“唱哈节”那天还举行“斗牛”活动。由“哈头”两人预先养好两头水牛牯,到节日便骑出“哈亭”前的空地搏斗,群众围观喝彩。斗后不分胜负都拿来杀掉煮食[3]

唱哈节非常隆重和热闹。在唱哈节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云集村里。有汉族,也有外地的京族和越南人等。1995年参加万尾唱哈节的人数达2万人,盛极一时。唱哈节源远流长,具有质朴自然,风情浓郁的风格,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京族唱哈旅游”,完全是一种真实的体验和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享受。

2.衣、食、住、行习俗别具一格

京族传统的服装,朴素美观,独具风格。妇女一般身穿菱形遮胸布,着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白色长外衣(好像旗袍,但较长,下摆较阔)。妇女喜戴耳环,多跣足,少数老年妇女还保留有染黑齿和结“砧板髻”的风俗。所谓“砧板髻”,即妇女头发是正中平分,两边留着“落水”,结辫于后,用黑布或黑丝条缠着,再盘绕在头顶一圈的装束。男子的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裤子宽阔而长,腰间束带。现在除部分老年妇女外,大多与邻近的汉族的服装大致相同。

饮食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京族一般以大米番茄、芋头等为粮。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糖粥。肉食以海产鱼、虾、蟹、贝等为多,并喜爱吃自制的“鲶汁”,即用小鱼腌制而成的上等鱼汁。逢年过节爱吃一种特制的糍粑——“风吹米壹”。“风吹米壹”用糯米磨粉煮熟,晾干后拌些芝麻放在火上烤干制成。过去妇女普遍沿袭了嚼槟榔的习惯,吃时搀以姜叶和石灰,因汁液如血,一般牙齿被染成黑色。男子一般喜爱抽烟,多用竹制水烟筒吸,少数用“烟煲”,其外形像一个盅,里面盛着水,盖有两个孔,一孔放烟丝,一孔是到吸时才插入一根小竹管。

居住方面,京族过去的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干栏式房屋。这些房屋全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作壁(有的涂上泥土),上盖草或瓦,用石头或砖火压着,预防每年夏秋来自太平洋的强烈台风;屋的四角有四条木柱,用石头垫高离地五六寸许,里面以竹条或木条密排作地板,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坐卧饮食其上。房屋的周围一般都种有果树、剑麻、仙人掌等,既可美化环境,又可避免风沙。京族三岛等地的村落,树木茂盛,景观独特,体现了京族传统良好的环境观念。现在,随着京族人民生活的富裕,京族民居以钢筋水泥楼房为主,一般为2~3层,每套造价在15~20万元左右,有的更高。

过去京族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但京族人民日常多在海上捕鱼,青年男女之间接触多了,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才可以结婚。童养媳风俗较为普遍,也有招赘的风俗。京族内部通婚为主,与汉族通婚的也有,严禁姑表通婚,若有违反,必受“翁村”父老罚款,并要邀请村中父老饮酒说情才能了事。出嫁姑娘有“哭嫁”现象,这是向父母表达诚意的一种方法,往往须哭三天三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较少见。[4]

京族多姿多彩的衣食住行风俗,能满足国内旅游者对异域的好奇心理,对来自异国他乡的游人更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为中越边境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

(四)京族的宗教信仰和禁忌文化,独具神秘色彩

京族对祖先崇拜甚笃,过去每家每户普遍设有奉祀祖先的神龛。京族还信仰道教。

道教在京族的活动,主要在丧葬方面,每村都有三四人的所谓“师傅”。他们不是专业的,多系父子相传。师傅在执行法事时有用汉字或“喃字”写的经书,但一律用京语。

在道教活动中除主要角色“师傅”外,另一角色是“降生童”。“降生童”亦称“生童”,即降神扶乩,这种人自命是神人之间的沟通者,能够平妖除怪,影响很大,每村五六个人至十几人不等,全是男性。过去京族若有人畜不旺及身体疾病等,就请“降生童”作法除妖,以保平安。这种情况至今还存在。

过去京族人民以渔业为主,由于捕鱼工具简陋,作业方法落后,生产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加上科学技术不发达,海洋上风云波浪变幻无穷,神秘莫测,出于畏惧,人们只能采取各种消极的防备和回避的措施,把生活平安与否和生产上的成败寄托在神灵是否庇护之上。因此在渔业生产上的原始宗教活动和种种禁忌比较多。首先,他们所信奉的神祇也多与海洋有关。如拜祀“海龙王”“海公”“海婆”等。如新的渔网结成染好以后,在未下水之前,即备祭品往海边祭神,祈求人们下海平安、来年丰收等;如果是海产失收,也同样备祭品往海边拜祭。个别情况也有请师傅来作法的。如某家有所谓“邪魔”作怪,使得人畜不宁,家门不旺,或是野神作怪,使海业失败,须请师傅来驱妖制魔。届时师傅手持一根火把,口含一口滚热的油作法喷洒,俗称“过油获”,他们认为这样就能灭绝邪魔了。

其次,与宗教活动相适应,京族地区都建筑了各种各样的庙宇,主要有六位灵官庙、三位灵婆庙、三位婆婆庙、四位婆婆庙、本境土神庙、高山大王庙、陈朝上将庙、十五殿、镇海大王庙、伏波庙等。每个庙的祭期和祭品基本相同,每逢初一、十五必焚香祭拜。其中六位灵官庙是京族庙宇中规模最大、陈设最整齐的一个。并且被认为最“灵验”,终年香火不断[5]

近代,随着法国帝国主义势力对京族地区的入侵,京族中也有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如江平、恒望、竹山的三德村都曾设有基督教堂。据我们2001年10月的调查,恒望一带现有近年修建的天主教堂一座,堂内有耶稣像,信教者约300多人。该教堂附近信教居民家中正厅悬挂耶稣画像,信教者脖子上挂有十字架项链。

随着科学的逐步普及和京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以及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京族海洋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京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已趋淡薄,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禁忌已日趋减少,但一些信仰和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对异地他乡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以开发京族海洋文化资源为中心,发展中越边境的特色

旅游

近年来,民族文化风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亮点,各地竞相开发。东兴中越边境的旅游优势,除了出境游、滨海游和界碑、教堂等历史人文景观外,最有开发价值的是京族海洋文化风情。京族是中国大西南现在唯一滨海的少数民族,其丰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较强的吸引力。

(一)立足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地缘优势,促进中越边境旅游市场的客源互动、资源共享及整体联动发展

东兴市濒临北部湾,与越南芒街仅一河之隔,是我国大西南通往越南和东盟其他国家最便捷的海、陆口岸。东兴的滨海风光,除了美丽的金滩以外,在海岸上还拥有红树林、万鹤山、南国雪原、亚热带次生林等许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独特浓郁的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和界碑、教堂、古街、妈祖庙、中越大桥、胡志明亭等人文景观,这在国内众多的滨海城市和风景名胜区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东兴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强劲的吸引力,成为国内外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自1992年国务院把东兴市列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后,东兴的中越边贸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次,由于东兴与越南经济特区芒街仅一河之隔,距越南首都河内仅308公里,距世界级著名风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下龙湾仅180公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东兴成为中外游客的集散地,进出境游客逐年上升。据东兴市旅游局局长黄一骞提供的统计资料,1994年从东兴出境旅游的人数为7万人,2002年出境旅游的人员为32.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06%。2003年虽受非典疫情影响,但出境旅游人数仍达到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00多万元。目前,东兴中越边境旅游线路有芒街一日游、下龙河内海防多日游等,出境旅游人数占通过广西赴越旅游人数的70%以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2004年起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给东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东兴作为连接中国和东盟、南亚市场板块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东盟、南亚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助便捷的区位优势,拓展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等东盟和南亚异国风情游,又使东兴成为旅游的集散地。东盟、南亚独特的山水、海滨、宗教、城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吸引中国大陆、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者前往观光考察。这无疑将使东兴与境外旅游市场实现客源互流、资源共享。

因此,东兴旅游市场必须与东盟、南亚旅游市场实施整体联动发展。一方面,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和南亚旅游市场、开发境外市场的同时,要向东盟和南亚的相关国家推出东兴的旅游市场、开发东兴的旅游市场,要做到东兴各大旅行社在把大量的中国旅游团交给境外旅行社的同时,也让境外的旅行社大量组团到东兴。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向国内推出东盟、南亚旅游市场的同时,也重视对东兴旅游市场的推出,要尽一切可能让国内赴境外的旅游者能在东兴停留一两天,以此实现“借鸡下蛋”、整体连动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京族传统的海洋文化濒临绝境,必须挖掘、抢救和开发,以促进中越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二十多年来,京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十年间,京族地区就告别了贫困,开始富裕起来,经济收入大大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万尾3600元,巫头4000元,山心2800元。以万尾村为例,过去京族保持“养牛种田,养猪过年,卖鸡卖鸭,买油买盐”的低生活水平。现在万尾村人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浅海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产品运销、汽车运输业、旅游餐饮服务业、边境互市贸易、竹排修造业等。2002年全村纯收入1764万元,2003年纯收入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300~4500元。全村89%以上农户都住上钢筋水泥混凝土楼房,有11辆小轿车,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但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京族传统的海洋文化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京族传统的民族服饰、饮食、歌舞、建筑等习俗逐渐消失。因此,如何保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把京族海洋文化与发展中越边境旅游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处理这一问题,可能会给京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在我国西南地区,京族是现在独具海洋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挖掘、抢救京族的海洋文化。我们认为,以发展旅游业的形式来挖掘和抢救京族的海洋文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而京族海洋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反过来又可增加中越边境旅游的特色,促进东兴更进一步地成为旅游的目的地,推动中越边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兴建“镇海楼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园”,全面、生动地展示中越边境京族的海洋文化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国外旅游已不再是梦想。东兴市作为中国通往越南和东盟其他国家的重要口岸和边境旅游的重要城市,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努力开拓具有京族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业,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东兴市的支柱产业。

东兴市目前旅游产品结构还不十分合理,出境游在旅游产品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比重,但市内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不够,市内游、入境游相对薄弱。因此,我们认为应充分发挥京族海洋文化这一优势,在万尾一带以原有哈亭为依托,兴建“镇海楼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园”,全面、生动地展示京族文化。这将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海洋文化荟萃的场所。该风情园由几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1)镇海楼。此为高约60米的京族地区标志性建筑,砖木结构,以京族崇拜的主神“镇海大王”的名称命名。该楼仿照杭州六和塔的建筑式样,并结合哈亭的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建造。其外层13层,内为7层。每级须弥座上雕刻人物、仙鹤、鱼虾、船只图案,有阶梯可登临塔顶,可眺望万鹤山、南国雪原,也可展望珍珠港、北部湾、越南国土及十万大山的绚丽风光等,成为到中越边境旅游者必到之处。(2)京族渔村文化展览区。展出京族的民居、服饰、捕鱼业、手工制作、文学艺术、宗教礼仪、古老传说等方面的文物、模型、图片和书籍等,力图反映京族的传统文化,并运用较高艺术水准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展览更逼真、生动,增强该展览的观赏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使游客在大饱眼福中增长见识和乐趣。(3)京族文化娱乐区。由穿京族服装的青年男女表演经过精心包装、设计的京族特色的天灯舞、竹杠舞、花棍舞、独弦琴演奏和京族婚礼、情歌对唱、唱哈等精彩片段,也可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海鱼烧烤等节目,表演场为露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地面植草和铺垫海砂,适应各种节目表演。使每位游客能欣赏到只有在京族“唱哈节”才能欣赏到的节目。(4)名优土特产区。主要为游人提供独弦琴、帆船、尖顶帽、海贝等具有东兴地方特色的、充分反映京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也可包括部分越南的土特产品。(5)京族风味饮食区。为游客提供各种有原汁原味的京族食品和海洋菜肴系列,以满足顾客品尝京族风味美食的需求。

总的来说,“镇海楼京族海洋文化风情园”的建筑和开放,将充分挖掘和展示京族海洋文化的内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东兴中越边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注释】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80页。

[2]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防城县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4]据防城港市文联书记兼主席张永东(京族,1953年生,巫头人)口述。

[5]覃光广等:《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