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泱泱石窟须弥山

泱泱石窟须弥山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泱泱石窟须弥山须弥山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8公里处,属六盘山的支脉,分南、北两山,石窟坐落在北山上。逢义山也因佛教石窟而改称须弥山。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传说高达200多万里,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佛教认为须弥是诸山之王,是世界的中心。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山体被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4个部分,宽敞宏大,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石窟。这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作。
泱泱石窟须弥山_话说宁夏

泱泱石窟须弥山

须弥山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8公里处,属六盘山的支脉,分南、北两山,石窟坐落在北山上。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这条深谷大川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重要通衢。古代的商旅从长安一路走来,出原州由此进入这条河谷,绕过南华山、天都山,从靖远过黄河而达兰州,最终走向河西走廊。丝路商贸的繁荣,造就了石窟艺术的辉煌。逢义山也因佛教石窟而改称须弥山。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须弥山石窟与丝绸之路相映生辉,共同演绎了宗教文化与商旅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传说高达200多万里,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须弥”一词系梵文音译,意译为“妙高”,亦作“宝山”。佛教认为须弥是诸山之王,是世界的中心。神秘的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仿效其修行之所而开凿的洞穴。这种建筑艺术东传后,与中国传统的“石室”造形珠联璧合,成为我国佛教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拜佛凿窟之风盛行,须弥山石窟应运而生。

须弥山最早凿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稽考,但从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最初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500多年。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明、清等朝代不断添凿及修葺重装,形成如今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八大景区162座洞窟。其中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造像350余尊。窟区南起寺口河,北迄黑白沟,东始和尚坟,西至青山梁;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700米;整个石窟呈扇型开凿在自南向北八座独立的山峰的东南崖面上。

1982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对须弥山石窟进行联合考察后认为:现存石窟可以断定朝代的有北魏5个,北周17个,隋朝6个,唐朝66个,明朝2个。尤以北周和隋唐的石雕造像最为精美,是研究北魏以来我国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的宝贵遗产

北魏时期,在须弥山开凿的石窟主要分布在子孙宫。窟室形制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窟,塔柱少者三层,多者达七层。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高大,居中端坐;菩萨矮小,侍立两旁。开凿最早的第14窟,其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绘的,除一个龛内为释迦多宝佛外,其余的龛内都是一尊佛像,没有旁侍菩萨。佛像造型雕法古朴,面形丰满,与敦煌、云冈的早期造像相似。其他窟中有佛、弥勒、菩萨,或立或坐,造型各异。第24、第32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这里出现的一佛两菩萨,面型清瘦,身材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佛的服饰发生了变化,与14窟大不相同,这可能是受北魏孝文帝胡服改革的影响。孝文帝元宏在太和年间对服式进行改制,严禁臣民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由此推知,这里的佛像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太和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开凿的石窟气势雄伟,规模大,数量多,而且造像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主要分布在圆光寺和相国寺。窟室形制为平面方形塔柱,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亲切生动之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45、第46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龛内还有立佛,皆为一佛一菩萨。出现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的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第51窟属北周凿窟的经典之作,素称“须弥之光”。石窟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山体被整个凿空,辟出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4个部分,宽敞宏大,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石窟。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装饰华丽,姿态优美,雕刻手法纯熟,代表了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

img66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发展的巅峰时期,窟区建有景云寺,凿窟数量之众多,雕刻艺术之精湛,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洞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桃花洞三区,窟室形制多为平面方形,有大像窟、佛殿窟、僧房窟、中心柱窟、涅img67窟和影窟6种。窟区沿三面窟壁设“凹”字形佛坛造像,不另在壁面开龛。造像多以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身一辅的组合形式为主,但其中着力刻画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大唐文化的开放形态。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优美的,如第54、第62洞窟内的菩萨,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佩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宫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宫女”,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实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石窟艺术的东方化,表现出了典型的唐代造像艺术风格。第105窟俗称桃花洞,是唯一保持中心塔柱的唐代石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的第5窟,因窟前原有楼阁建筑,俗称大佛楼。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坐佛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留螺髻;面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冈石窟中最大的第19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仰望,佛身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得却十分精致。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这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作。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尊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教的浪潮中建造的。

明代,在今第51窟前曾建有相国寺。正统年间,僧人在今第45至第49窟间修建了一座新寺院,上书朝廷赐名,英宗皇帝题为圆光寺。钟声再度悠扬,香火又见旺盛。清朝之后,须弥山渐有修道之人入住,部分石窟被改做道教场所,山中建有玉皇阁。

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全国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须弥山石窟是佛教文化的奇葩,是中华文明留给世界的一份丰厚的遗产,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享誉中外的“宁夏的敦煌”。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魅力将千古不朽,万代传扬!

(刘梦凡 潘一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