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族哈节万人餐游客可入席吗

京族哈节万人餐游客可入席吗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京族文化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也面临一系列问题。现代化的发展使京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淳朴民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京族地区出现了功利化、利益化的倾向。
存在的问题_中国京族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努力组建新的、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扬弃地继承祖辈的传统文化,才能保住京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源头,保持其海洋性、民族性的文化特色,使其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当前的京族文化,是在持守中变化,在传承中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谋求发展空间和动力。文化也是生产力,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京族的传统文化在发展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京族文化在新时期新条件下也面临一系列问题。

第一,是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淡化。来到京族聚居区,一个最直观的印象是:现代气息非常浓厚,京族文化特征非常模糊,京族文化载体越来越少。除了个别酒店的服务员及“哈节”表演人员,几乎已无人穿着民族服装;“拆旧村建新村”使得传统的石条瓦房难觅其踪,传统村落、民居了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外贴瓷砖的小洋楼;大街小巷难觅传统饮食,游客能吃到的东西与广西沿海别的地区毫无二致;京族群众中会唱传统民歌的只限于老年人,年轻人的娱乐生活与城市青年无异……就算是集京族传统文化大成者的“哈节”,会“唱哈”、会跳“天灯舞”的也只剩几个花甲老人,“哈妹”中有不少是从越南请来的。一些年轻人逐渐对西方的洋节感兴趣,参与“哈节”的热情日渐低落。现代化的发展使京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淳朴民风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京族地区出现了功利化、利益化的倾向。

第二,是自然与人文环境退化,京族海洋文化特色难以传扬。京族聚居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却以其鲜明的海洋特色,有别于其他众多农耕或游牧民族。京族聚居区所拥有的阳光、沙滩、林带和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京族文化的核心就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最大特点是其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密不可分,其生态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基础。然而,近些年来急功近利的开发,使得这些自然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滩涂、沿海防护林带、红树林、湿地的面积逐年缩小,环境污染势必摧毁京族地区的旅游业,对浅海养殖以及海产品加工也造成影响。大规模经济开发导致资源条件恶化,使京族人放弃原先的生产劳动方式,虾箔、渔箔、拉大网、高跷捕鱼、竹排捕捞、塞网捕捞等传统劳动方式消失,文化再生产瘫痪,传统文化空间缩小,原本与自然环境交融的浓郁独特的京族民俗氛围日益单薄,这对整个京族文化的发展将造成釜底抽薪的打击。

自然环境如此,京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过去几年里,不少当地村民因经济发展而导致某种程度的小区解体,开始对发展计划表达不满,他们失去了生产自用粮食的农地,并因没有完备的买地政策而导致原来集中在一起的村民居所被迫分散。市场经济的负面在冲击着当地原来的农村生态。1990年以来,外地人川流于“京岛旅游度假区”,普通话在很多场合取代了京族语。近年大批操汉语白话(即粤语)的人进入京族三岛做生意并杂居,白话成为京族聚居区的通行语言。京族歌圩至今在img200尾、巫头两村仍然每周举办,但歌圩日数十名参与者都已60岁以上,且民歌多为白话民歌,京语民歌日渐萎缩。随着现代学校教育和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加上各民族间交往的深化,京族的母语及民间土俗字正在被强势语言文字所替代。低龄人群中习用京语的越来越少,母语能力迅速下降,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口传文化已濒临失传,一些古籍由于民间、民族土俗字使用人口的萎缩正在成为“天书”。

第三, 文化产业层次较低,整体性开发不够,丰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尚未得到开发与利用。当前京族聚居区的文化产业,主要还是围绕着“哈节”做文章,只注重金滩、白鹭村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的开发则相对滞后。其他文化项目,由于缺乏研究深度、发掘力度及保护开发的措施,相比之下未能形成产业。即使是开发利用得较好的“哈节”,也由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民族性、地方性特色不鲜明、不突出,缺少吸引力。“哈节”各项活动及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创意,也欠周密安排,可参与性及可操作性不强,社会人士和外来游客能自然地与“哈节”及京族群众产生呼应与共鸣的不多,“哈节”文化还远远不能对外界充分昭示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开发力度、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相关的文化产业链。20世纪90年代,京岛兴起了旅游度假村热,然而当时对民族文化重视不够、挖掘不够,并没有突出京族传统文化特色,使得京岛旅游度假村内的酒店、餐饮、娱乐等流于平庸。京族聚居区的旅游业,目前仍停留在放任自流的原始状态:村民和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各自为战,村民只想向游人出租遮阳伞、游泳圈等设施;餐饮、旅社等服务行业被动待客上门,拿不出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亮点吸引游客;旅游区缺乏长远规划。民族服饰、民族小吃、民族工艺品、民族风情表演等民族文化展示,这些在国内其他旅游景点司空见惯的做法,在这里还没有形成气候。

新世纪以来,京族文化特色提到了日程上,突出的表现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节”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招商引资、扩大京族文化影响力的平台,“哈节”期间每天的游客接待量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但其他时间则非常冷清。与“哈节”相关,衍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及相应的产业链,也并未得到发展。

第四,在行政权力与经济资本的操控下,大量的民间庆典活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蜕变成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商业舞台。近年,民族传统文化尽管已经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但主导权把持在政府某些部门或沦落到商业投资者手里。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主体的基层民众仍然是被动员和被教育的对象。在文化资源保护中,人口较少民族的需求多被忽视,有些文化遗产继续横遭破坏。

以每年一次的“哈节”为例,这种打着“哈节”的名义开展旅游节的活动实际并不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毕竟单个民族的民俗活动只属于他们自身,而借他们名义开展的旅游节活动甚至招商引资真正获利的却不是他们。如果对当地的环境卫生各方面又造成影响的话,可想而知当地居民对此类政府行为的态度。[3]作为文化主体的普通老百姓,由于参与其中的机会相对较少,不仅较难享受到这种运作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同时也常常被排斥在庆典的重要活动之外。如果文化没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或没有让当地群众看到发展前景,恐怕难以取得群众发自内心的关心和支持。

第五,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但为迎合时代、时尚而对传统文化做的一些改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太急功近利的发展,削弱甚至破坏了京族传统文化的海洋性和民族性文化特征。

还是以“哈节”为例,“哈节”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一些颇有影响的“哈节”主事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年轻一代却因缺乏必要的威望而尚未能够独当一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对“哈节”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京族群众参与“哈节”的主动性逐渐减弱,京族“哈节”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每年一次的“哈节”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新潮”元素。京语民歌被粤语民歌代替,民间情歌被流行歌曲代替,京族舞蹈被现代舞、健美操悄悄篡改,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再生性是文化生态的特点之一,传统风格一旦变异,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和历史的遗憾。

上述偏差和存在的问题,无疑会对京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造成影响。如何保护开发好京族的文化资源,使京族文化能够有效地转化成为旅游优势、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与京族文化的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京族群众的积极配合和政府的妥善主导。国家、政府的支持与主导,主要体现在:搞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政府部门的资金和立项支持;实施、推行有助于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整体性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民营经济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应变性等。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在行政体制上运作,还需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将保护生态和文化的意识上升为当地居民的全民意识,通过教育的形式使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再认识,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唯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京族文化的处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