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罗周文_京族哈节的传承人_少数民族

罗周文_京族哈节的传承人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罗周文_京族哈节的传承人_少数民族罗周文,民俗活动主持者,京族哈节传承人。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唯一从事海滨渔业的少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跨境民族。正是由于罗周文对哈节仪俗的深入体认和对相关仪式的娴熟掌握,2009年6月,他在“京族三岛”以及其他村寨的几位亭长当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罗周文_京族哈节的传承人_少数民族

罗周文(1934~),民俗活动主持者,京族哈节传承人。广西防城港东兴人,京族。他熟悉京族传统节日哈节的民间传说、节日仪程、祭祀活动等,长期担任本村哈亭亭长,并主持相关节俗活动。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长期担任哈亭亭长

罗周文(www.guayunfan.com)

1934年,罗周文出生在广西防城东兴尾村一个京族家庭

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唯一从事海滨渔业的少数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跨境民族。

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京族主要聚居区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与越南隔海相望。

京族聚居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富,除有700多种鱼之外,还有珍珠、海马、海龙等。京族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2007年,京族人均年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是我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8199人。京族在越南有广泛的分布,占越南总人口近90%(约7800万)。

京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综合性体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传统节日“哈节”。京族聚居区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而主持全部活动的人则称作哈亭亭长。

哈亭的亭长,都是由村民推举评选出来的。1995年,罗周文被选为亭长,至今一直担任尾村的哈亭亭长。

虽然只是村寨民俗活动的主持人,这项工作却并不轻松。每年筹办哈节时,有各种琐碎的工作,亭长都要事无巨细地处理。为了举办不足10天的庆典活动,罗周文至少得提前半年开始操心。除此之外,祭祀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习俗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京族人为来年祈福的关键所在。如果做得不够周到,必然会引来大家的不满。

罗周文做村里的哈亭亭长已有近20年,在这个“职位”上如此长时间“岿然不动”,说明了村民对他的信任。罗周文自己的看法是:“做了17年的亭长,我可能不是做得最好的一个,但肯定是最长时间的一个。”

尾村的哈亭坐落在村口,邻近罗周文家的白色二层小楼。这座哈亭宽敞、透亮,里面除了供奉着京族人信奉的诸神神座之外,还摆放着一架巨大的京族特色乐器独弦琴。罗周文介绍说,这座哈亭是他2005年四处筹款重新修葺的。当时他特意把这座哈亭的厅堂修建得格外宽敞、高大。这样一来,除了哈节进行拜祭活动之外,哈亭平时还可供村民休闲娱乐,弹弹琴、唱唱歌、打打牌。这样顺应时代和村民要求的改进,让哈亭变得更加可亲可敬了。

罗周文家乡尾的哈亭

身为哈亭亭长,十分熟悉操办哈节的程序,罗周文闭着眼睛也能完整地进行下来。比如迎神时挑选哪一头“象”(京族的说法,其实就是猪)用以祭神,祭神时的娱神环节由谁来表演“进香歌”“进酒舞”等,这些环节都得由亭长来安排、操办。

正是由于罗周文对哈节仪俗的深入体认和对相关仪式的娴熟掌握,2009年6月,他在“京族三岛”以及其他村寨的几位亭长当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

二、哈节:京族的歌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哈节也称“唱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唱哈”就是唱歌,“哈节”也就是歌节。罗周文说:“每年的哈节,在我们这里又叫作‘唱哈节’。‘哈’或是‘唱哈’就是唱歌的意思。”

关于哈节的起源,有不少民间传说。有一个传说在广西“京族三岛”广为流传。传说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个巨大的蜈蚣精,经常兴风作浪、翻船吃人。一天,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蜈蚣精正要把“乞丐”推下海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尾、巫头、山心“京族三岛”,头部漂流至越南成为万柱岛,附近居民从此得以安居乐业。此后,京族人把神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奉祀,且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从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京族哈节的“迎神”场景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也比较有代表性: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逐渐形成节俗。

前一则传说,说明了哈节的祭祀性质,这也是大多数传统节日最初的起因;后一个传说,则解释了哈节作为歌节的来由,反映了传统节日比较普遍的从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轨迹。

哈节的节期,各地有所不同,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罗周文所在的尾岛在六月初十过节。虽然节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神祭祖、乡饮社交以及娱神娱人等内容组成。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迎神”,即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迎神灵,并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哈节活动主持者组织哈节乡饮。

二是“祭神”,时间为节日当天下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的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接着向诸神敬酒和献礼。祭祀之后的娱神活动,内容有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等。

三是“听哈”,祭神完毕,入席饮宴并“听哈”(又称“哈宴”),每席六至八人,边吃边听“哈妹”唱歌。酒肴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连续进行三天。只有获得“听哈”资格的人才能入席,妇女、儿童不入席,均在“哈亭”外边听歌。

京族哈节的“祭神”场面

四是“送神”,“唱哈”完毕也就送走了神灵。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之后,整个“哈节”的仪式便告结束。

三、“统统都可以来向我请教”

“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一个男子叫“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哈妹”,又称“桃姑”。“唱哈”时,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厅堂的中间,手持两块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应和。“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一段三弦琴。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

“唱哈”要连续进行三天,歌唱的曲调有30多种,内容有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颂神歌、苦歌、情歌等。其间还常有少女伴着锣鼓声献舞,其中的“头顶天灯舞”最具特色: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歌舞时三根蜡烛闪闪烁烁,若有多人共舞,则满眼烛光闪烁,绚丽动人。

“听哈”的环节,京族人又称为“坐蒙”,意即坐于宴席之间,听“哈妹”唱歌。罗周文说,这个环节是整个哈节活动中最热闹、最有意思的一部分,也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环节。罗周文的孙子罗子峰就说,他自小对哈节印象最深的正是“坐蒙”环节:“记得有一年,村里的哈节做得很大,前来参与的人也很多。爷爷组织的宴席很大,入席的人从村口的马路坐到了村尾,场面蔚为壮观。”

哈亭是哈节活动的中心。各村的哈亭,均选用上等木料修建,建筑形式古朴、美观,体现出民族特色。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祥形象。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族人信奉的诸神神座。较大型的哈亭里,祭祀场地两侧设有阶梯形的宾客座席,是专供村里辈分最高、为修建哈亭和筹办哈节捐资捐物者所设置的。座次的顺序,也是以贡献的大小从高到低论定的。获得“听哈”资格的村民,就在这些座位上“坐蒙”。

作为尾哈亭亭长、京族哈节习俗传承人,罗周文考虑着如何把这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习俗,没有我们老一辈看得那么重了。”

虽说京族哈节的习俗要代代传承下去,但罗周文并没有强迫自家的年轻人去接手。孙子罗子峰上高中那年,自告奋勇向爷爷申请担任哈节祭拜活动时的擎旗手,成为8位擎旗手中最年轻的一位。几年过去了,每逢哈节举办时,罗子峰“擎旗手”的职责都履行得挺不错。

哈节“唱哈”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罗周文特地把举办哈节的每一项环节都记录了下来,以便让这一传统节日能够完整地传承、举办下去。

说到总有卸任哈亭亭长的一天,到时候把职责传给谁,罗周文笑称要让全体村民来选择,并表示要尽己所能,倾心传授。“只要是对这项为全村村民祈福、求平安的习俗感兴趣的年轻人,统统都可以来向我请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