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秀色可餐糖塑品

秀色可餐糖塑品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秀色可餐糖塑品糖塑,俗称吹糖、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糖塑作品既可用于观赏,也可用于食用。目前,江阴的糖塑艺人较为出名的有周庄镇的蒋玉珍和璜土镇的顾德昌两位老汉。由于该手工艺的传承人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又要心灵手巧,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捏糖人社会地位低下,又不能赚大钱,因此糖塑艺人很难找到接班人,江阴的糖塑工艺传承困难。
秀色可餐糖塑品_江阴民间文艺

秀色可餐糖塑品

糖塑,俗称吹糖、糖人,是以熬化的蔗糖或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具有原料可塑性强,造型形神兼备,色彩和谐醒目,肌理变化丰富的特点。糖塑作品既可用于观赏,也可用于食用。

在糖塑艺人中,流传着糖塑为明代刘伯温首创,历代被称为刘氏专艺,该工艺的加工制作出售必须加有“刘氏专营”印码的传说。据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喜吃糖,时间一长就觉得乏味,军师刘伯温就创出了捏糖人手艺,既好看,又好吃。后来朱元璋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并与老人调换了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小鸡、小狗等,煞是可爱,小孩子争相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入了民间。当然,这只能是个传说。清代、民国期间,捏糖人手艺较兴盛。解放初期,在江阴城区及农村还有挑糖担的艺人,由于该工艺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及头脑灵活、心灵手巧之人方可学艺,传承较为艰难。目前,江阴的糖塑艺人较为出名的有周庄镇的蒋玉珍和璜土镇的顾德昌两位老汉。

周庄蒋玉珍(1930~ )制作糖塑的历史已有50年。1960年,无锡糖果厂工人、兴化人蔡富元下放到祝塘镇,其人在农闲时穿街走巷做糖人卖,蒋玉珍当时正担任生产队长,队里开着糖坊,生产麦芽糖,当蔡富元来买麦芽糖做糖塑时,他便虚心求教于蔡富元,学会了做糖人。由于他肯钻研,他的作品比蔡的作品更有提高,更精彩更丰富。璜土镇的顾德昌(1942~ )则从小就喜欢学习美术,学会了剪纸、捏糖人,从23岁开始,一边务农,一边在业余时间自学制饴糖和捏糖人,并坚持20多年挑糖担走乡串巷以捏糖人为业,不断改进、发展手工技艺与开发新产品,凡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生活用品、食品用具、小孩玩具及刀枪剑戟、鱼虾水产、猪马牛羊等等,顾客要什么,他就能做什么,受到大家欢迎。

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的结合。“吹”的技艺要求快并且准确到位,因为糖膜在常温下很快就会凝固,所以要求艺人眼疾手快、动作熟练,否则就难以完成。“塑”的技艺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要求糖塑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

糖塑的材料有饴糖(麦芽糖)、食用油、食用色素。工具有盛放麦芽糖的铝质器具、剪刀、小梳、吹管、小篾刀以及竹片、小木棍等。饴糖先要加工成有色糖块,即先将糖加热,使其变软,然后调入各种色素,揉成一块备用。

糖塑的制作过程:先制成干稀适当的饴糖。饴糖制作方法:先将糯米蒸熟(或煮熟),并将所用的麦芽(约1寸长)碾成粉,将熟糯米凉至温度在45℃,方可将麦芽粉拌入熟糯米中,这样使原料中所含的淀粉糖化,然后经过过滤、浓缩等工序后制成饴糖。饴糖中加入食用色素,一般用红、绿、黄、黑四种颜色,各准备一份待用。

制作糖塑品时,根据购买者要求先作构思,细心推敲,反复琢磨,心中确定其形体大小,形态姿势,做到心中有物,脑中有形,方可下手捏制。然后根据自己所构思确定,用不同颜色糖料捏成部件,先捏成大致形状的粗坯,借助剪刀、小梳等工具,经过吹、拉、捏、压、剪等工序,将主要轮廓捏成,制成各种各样的人物、鸟兽、器物等,使之初步定形;在初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正、精加工,采取剪修、细修、最后进行拼装,插上竹签,就成了一件小巧玲珑的糖塑工艺品。一般糖塑作品有猪、羊、牛、马等十二生肖,飞禽走兽、刀枪剑戟、交通工具、小孩玩具、孙悟空、铁扇公主、福娃,连年有余、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

由于该手工艺的传承人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又要心灵手巧,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捏糖人社会地位低下,又不能赚大钱,因此糖塑艺人很难找到接班人,江阴的糖塑工艺传承困难。

img35

璜土镇糖塑艺人顾德昌 (段海峰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