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珞巴族的风俗文化

珞巴族的风俗文化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的相互影响在两个民族的接触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更多地体现为藏族文化对珞巴族文化的影响上。
文化互动_中国珞巴族

第三节 文化互动

珞巴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浓郁的特色,但由于该民族从一开始在地理位置上就与藏族为邻,因此在部落形成的初期就与藏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博嘎尔部落的神话传说《三兄弟》中,反映了珞巴族和藏族在历史较早阶段就存在密切的往来,后来才长期处于藏族封建领主制的统治中。“珞巴”本意为西藏的南方人,一些藏族人还习惯上把珞巴族人称做“南方藏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两个民族的接触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更多地体现为藏族文化对珞巴族文化的影响上。例如,从珞巴族的传统服饰中,可以看到藏族常用的一些装饰物如绿松石、银铜手镯等;珞巴族的传统木屋在构建和形式上也与藏式传统民居有很大的相似性,还有对火塘的重视也与藏族相一致;饮食方面,部分珞巴族受藏族影响较深,习惯吃糌粑、喝酥油茶;节庆习俗方面,部分珞巴族也过藏历新年;此外,珞巴族还从藏族那里学会了较先进的种植技术等。

过去,珞巴族主要与藏族和门巴族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在珞巴族民间流传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就可见一斑,而藏族人也习惯上把珞巴族当做南方的“藏族”。珞巴族被藏族封建领主统治的时期,与藏族统治阶级的关系是被统治与统治、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因此过去藏族对珞巴族的称呼明显带有歧视性。在被统治的时期,珞巴族种地、盖房、打猎、捕鱼、走路等都要向领主交租。另外,由于珞巴族与门巴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错杂居的状况,因而珞巴族与门巴族的交往也是比较多的。

珞巴族与藏族和门巴族历来都保持着一般的物物交换关系,但在过去基本没有婚姻等更为深层次的交换关系。因为珞巴族盛行部落内婚制的同时严格禁止与外民族通婚,有的人仅仅因为在藏区待了较长的时间,就被怀疑与藏族人有染,而被人看不起,如果确定发生了性关系则会受到惩罚甚至被贬低等级再也没有机会翻身。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驻藏机关和进藏部队设立机构,对广大贫苦农牧民发放贷款、给予救济,帮助他们改善生活。1956年,民族团结大会在西藏拉萨召开,珞巴族代表参加了大会,以平等的身份与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各项会议活动,这标志着珞巴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地位。1959年,民主改革后,珞巴族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1965年8月,国家正式确定珞巴族为单一民族,如今珞巴族与各兄弟民族之间建立起了新型平等的民族关系,除了与藏族和门巴族交往外,还同汉族等民族开始交往,不断有人来到珞巴族地区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珞巴族人走出深山,到内地学习、生活等。在婚姻方面,传统的部落内婚制和严禁外婚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禁忌,一些珞巴族开始与藏、门巴等族通婚。

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使得相互的交往日益频繁,大大改善了珞巴族人民的生活,但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迅速传入强烈冲击着珞巴族的传统文化,许多民间传统文化甚至已经消失了,越来越少的人把民族服装作为日常服饰,而是使其成为压箱底的“古董”,会讲珞巴语的人也在逐渐减少,这些信号是一个警示,对于珞巴族这一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而言,语言几乎承载了所有的历史,如果语言丢失了,那么该民族的历史将从何谈起。与过去相比,珞巴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影响,当然我们也不是倡导要原封不动地保存传统文化,而是因为保护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保存和发展这一民族的前提。当然,分布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本来就为数不多,再加上其多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所以即使是在南伊乡这样的珞巴民族乡里,也无法做到普及珞巴语的使用,因为人口规模达不到所需的标准。在南伊珞巴民族乡通用的官方语言是汉语和藏语,学校也是用藏语和汉语进行双语教学,孩子只是在学龄前才在家中接受珞巴语教育,一旦到学校学习后就很难再有机会说珞巴语了。从这些情况看,珞巴语正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民族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又不具备大规模普及的客观条件,再加上其没有配套的文字系统因而更是难上加难。可见,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珞巴族人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在开始关注并为之努力,例如珞巴族人大代表晓红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多次提及珞巴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