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珞巴族文化的传承

珞巴族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珞巴族的历史和传说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对于无文字的珞巴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难度,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口头传承的作用不容小觑,足见珞巴族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_中国珞巴族

第二节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出现在珞巴族地区前,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代代传承下来的。在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任何人都是首先在自己的家庭中习得本民族的文化。家庭教育涉及生活常识、家族历史等,主要有两种传习模式:一是家长有意识的传授知识;二是通过自我的一些感受耳濡目染习来的知识。另外,关于生产技能的传授则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在一定的群体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生产技能,并在长者的培养下不断得到提高。珞巴族的历史和传说是民族历史的记忆,对于无文字的珞巴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只能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难度,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这种口头传承的作用不容小觑,足见珞巴族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

一、传统教育

博嘎尔人由于没有文字,其传统教育方式主要为实用性质的行为教育和口头传承。

(一)行为教育

行为教育是通过长辈的实践,让子女后辈在实践中掌握生产生活和生存的技能。例如,男孩子一般到了五六岁,父母就会用竹子制作一些小弓箭,跟着稍大一点的孩子射猎诸如麻雀、松鼠一类的小动物,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最初的箭术。小女孩则在母亲的带领下,学习诸如捻毛线等简单的生产活动。

(二)历史文化的口头传承

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产生发展的记录,对它的掌握是一个民族能够继续将本民族文化发展和延续的重要途径,因此,博嘎尔人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博嘎尔人主要的口头文化传承场所为祭祀婚庆、宴庆等村寨集会之时,老人们常会集中在一起,用“加英”等方式,给晚辈讲述民族、部落、氏族的产生、发展、演变和各氏族之间的关系史。让人们通过这种娱乐的形式来接触、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

二、现代教育

大体而言,现代教育基本表征有以下几个:一是教育观念、理念的转变;二是教育普及化、开放化程度的提高;三是教育方式手段的改进;四是教育目标任务的革新。

珞巴族的教育事业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珞巴族靠刻木结绳记事,在西藏三大领主的压迫下,珞巴族被视为野蛮、低贱的人,不配学习文化知识,这使得珞巴族长时间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0世纪60年代初,在当地驻军的支持下,在珞巴族聚居的达木村和南伊村开办了夜校,派教师教授藏文和汉文,这是珞巴族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在珞巴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珞巴族历来看重教育,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家里有适龄儿童,就会送到邻近的学校去学习。例如,1992年,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70%,而到2005年,墨脱县全县适龄儿童1339人,在校学龄人口1308人,入学率已达97.68%,已通过普六验收,南伊珞巴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

随着珞巴族经济的发展和科教文化事业的兴起,珞巴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全社会的文盲率正逐年降低。珞巴族深切感受到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教育的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