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珞巴族的历史

珞巴族的历史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珞巴族的习惯称呼一般称为达尼和达洛。达尼为哥哥,是珞巴族的祖先。
民间文学_中国珞巴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珞巴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充分表现了珞巴族对本民族族源、历史、宗教、习俗沿革等社会文化的认识,体现出珞巴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由于珞巴族本身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由集体共同创造的民间文化只能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代代相传。作品内容广泛,包括神话、氏族传说、历史故事、谚语、谜语、祭祀祷词等内容。形式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一)神话

神话是珞巴族早期主要的文学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博嘎尔部落的史诗《创世纪》中的神话。内容有涉及人类起源的、有涉及图腾崇拜和群婚制的、有反映采集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和妖魔鬼怪作斗争的等神话,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

在原始社会,人们完全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珞巴族中,关于英雄人物与自然界斗争的神话也流传甚广,例如关于其父系祖先阿巴达尼的神话广泛流传于珞巴族各部落中,在“阿巴达尼”系列神话中,充满斗争和复仇的情节,为我们了解珞巴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线索。

1.《麦冬和色京》

《麦冬和色京》是珞巴族史诗《创世纪》中的重要篇章。讲的是天(珞巴族称为麦冬)和地(珞巴族称为“色京”)结婚生子的事。相传很久以前,天是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地是秃秃的,什么也没有。麦冬和色京商量:“天地这样空,仅我们两个人,人类怎么繁衍生息,咱们结婚吧!”色京接受了麦冬的请求。

婚配不久色京怀上了小孩,但孩子没生下来就死了。色京生小孩时流出的血水变成了雨,洒在大地上就出现了各种植物。经过漫长的岁月,动物也出现了。但大地总是经常震动塌方,狂风乱刮。麦冬对妻子说:“你死了孩子,为什么不悲痛呢?你悲痛了、哀悼了,孩子就再也不会死,大地也会安宁了。”色京听了麦冬的劝告,就悲痛了。以后色京又生了一个小孩,取名京冬;京冬生了孩子叫冬日;冬日又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日尼,一个叫日洛。按珞巴族的习惯称呼一般称为达尼和达洛。达尼为哥哥,是珞巴族的祖先。达洛为弟弟,是藏族的祖先。

2.《开天辟地的神话》

最初,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混沌一团,后来,天从中间凸了起来,地渐凹了下去,但天的周围还是与地连在一起。天和地结了婚,不久大地生了九个太阳,有七个太阳兄弟住在天和地相连的金日冬日那个地方,那里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石柱,大地上的水都汇集到了大石柱那里。七个太阳把大石柱晒得火烫火烫的,凡是流到那里的水,立刻就被烤干了,所以,大地上的水才不致于倒流回去、泛滥成灾。

另外两个太阳就住在天父的怀抱里,像天父的两只眼睛一样,整天看着大地母亲。有一次,太阳的同胞动物和虫子们在摘桃子。虫子穷究底乌带着自己的孩子也和大伙儿一起摘桃子。谁知,住在天上的太阳把它的孩子晒死了。穷究底乌大怒,拔出箭就朝着那个太阳射去,一箭射穿了它的眼睛。这个太阳再也不能发出光芒来了,眼睫毛落到了大地上,就变成了鸡。

从此,天父的怀抱里就只剩下了一个放着光芒的太阳。

3.《斯金金巴巴娜达萌和金尼麦包》

最初,天是光光的,地是秃秃的,天地间什么也没有。“这怎么办呢?”天和地商量着,“我们太孤单了,要造出一些东西来才是啊。”于是,天和地结了婚。结婚以后,大地母亲生了许多孩子,太阳和月亮、树木和花草、鸟兽和虫鱼,都是大地母生的孩子。天地间一下有了生气。“但是,没有人可怎么行啊?”天和地又商量着。又过了一些时候,斯金金巴巴娜达萌和金尼麦包姐弟俩降生了。

姐弟俩降生之后,父母可就不再管他们了,既没有教他们该做什么,也没有教他们该怎么做,二人感到了一片茫然。

这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鸡蛋,达萌和麦包慌忙捡了起来,放到火上去烧。姐弟俩光着身子面对面地坐在火边,张开着两条腿,看着火里的鸡蛋。烧烫的鸡蛋突然迸裂了,蛋汁溅到了姐弟俩的下身,从此他们彼此相爱,成了夫妻。

初次交欢,麦包觉得达萌的下身像有牙齿在咬似的,疼痛难忍,他不理睬达萌,生气地跑走了。达萌在身后紧紧追赶,终于追上了麦包。告诉他说,要想个办法,搞掉她自己下身的牙齿。达萌骑在了一棵倒地的树干上,强忍疼痛,磨掉了下身的牙齿。由于过于疼痛,达萌又生气地跑了。麦包又去追赶达萌,追上以后,说要想办法使她不再疼痛。麦包采来了止疼的草药“百枯巴邦”,捣烂后敷在了达萌的下身,他们又和好了。

光着身子,多害羞呀!麦包走遍了山山水水,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野草,给达萌做了一件遮盖的围身短草裙;挖来了藤根,给达萌做了一副手镯;用“染巴草”给达萌做了一副裹脚;他还砍来了竹子,里面装上香草,做了个熏烟筒,给达萌挂在身上,防备蚊虫叮咬。

开始,他们既不会种庄稼,也不知道使用火,像其他野兽一样,全靠拾草实野果度日,生活极为艰难。后来,他们学会了用火,再也不吃生冷的食物了。

秋天,草实落地,野果入土,经过寒冬,待到春天,又都发芽萌生了。看到这些,细心的达萌茅塞顿开,秋天里她采集草实野果,来年开春,播到了地下,不多一些时候,也发芽萌生了。夏去秋来,他们有了收获。就这样,他们学会了种庄稼。

干活,没有工具怎么行呢?起初,他们使用猴子的上颚骨和下颚骨当做生产工具,耕地种庄稼。这样干活可真够吃力的。麦包天天想,夜夜想,一天,他忽然想到,地老鼠为什么能钻到地下呢?为什么能咬断树根呢?于是,他仿照地老鼠的牙齿制作了木锄、木钩和木耒。从此,他们有了木制的生产工具。他们在一起生活,繁衍着子孙后代,他们就是珞巴族的祖先。

4.《猴子变人》的神话

起初有两种猴子,一种是白毛长尾巴的,一种是红毛短尾巴的。有一天,红毛短尾巴的猴子们跑到了一座山上,把自己身上的毛都拔了下来,放在了一块大岩石上,然后,拿来一块石头使劲地敲,结果敲出火来了。有了火,这些短尾巴的猴子就把弄来的食物烧熟了吃,再也不吃生冷的食物了。

从此,这些短尾巴的猴子身上不再长毛了,变成了人。起初,人还有点尾巴,但是越来越短,再到后来就一点尾巴也不剩了。

5.《三头神牛》

大地母亲生了三头神牛,老大叫普苏索布,是火神牛;老二叫拉玛索布,是铁神牛;老三叫铁仁索布,是土神牛。三兄弟性格不同,彼此不合,有一次,老大普苏索布和老二拉玛索布搏斗了起来,普苏索布把拉玛索布吞到了肚子里去,拉玛索布死后毛变成了树木和百草,骨头变成了石头和山脉,血液变成了河流,内脏变成了各种动物。

(二)民间传说

传说也是珞巴族较早期的文学形式,内容丰富,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往往是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珞巴族对历史的记录只能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说通常不可考。其中有反映其族源、迁徙过程的,如《阿巴达尼三兄弟的故事》等,还有许多动植物的传说。

1.《阿巴达尼三兄弟的故事》

阿巴达尼是珞巴族各部落传说中的始祖。博嘎尔部落的传说认为:天父和地母结合后,生子京冬,京冬又生子冬日,冬日生两子日尼、日洛,即阿巴达尼和阿巴达洛。阿巴达尼即为珞巴族祖先,阿巴达洛为藏族祖先。“阿巴”意为父亲、祖先,“达尼”为名。阿巴达尼原来住在西藏工布等地,后来迁到米林。阿巴达尼共有三个儿子,他们成家后分别向外迁移,形成不同的部落。长子当邦率子邦蒙和邦姆向西南方迁移,到达今天的德根地区,其后裔即德根部落的人;次子当坚携其子坚洛、坚博沿雅鲁藏布江往东,到达墨脱等地,其子孙就是巴达姆、民荣等部落的人;第三子当日率子日古、日杨居住在纳玉山沟,传至当波和嘎尔波时,南迁至马尼岗及其以南地方,其后裔即今博嘎尔、棱波和邦波等部落的人。阿巴达尼的传说相当广泛,在珞巴族的德根、邦波、迦龙、崩尼、崩如、苏龙等部落,都有讲述阿巴达尼是其始祖的传说。

2.《阿巴达尼娶妻》

阿巴达尼曾经和飞禽走兽结过婚。一天,达尼带着他的蜂子妻子达岗来到了白母鸡的家。达尼遇见了白母鸡容纳日喀崩,他对容纳日喀崩说:“谁也杀不死达岗!”容纳日喀崩和达岗斗了起来,容纳日喀崩杀死了达岗。阿巴达尼就和容纳日喀崩结了婚。

达尼又带着妻子容纳日喀崩来到了白马的家乡。达尼遇见了白马沙给崩龙,他对沙给崩龙说:“谁也杀不了容纳日喀崩!”沙给崩龙和容纳日喀崩斗了起来,沙给崩龙杀死了容纳日喀崩,阿巴达尼又和沙给崩龙结了婚。

达尼又带着沙给崩龙来到青牛的家乡。达尼遇见了青牛丝白嘎央,他对丝白嘎央说:“谁也杀不了沙给崩龙!”丝白嘎央又和沙给崩龙斗了起来,丝白嘎央杀死了沙给崩龙,阿巴达尼又和丝白嘎央结了婚。

达尼又带着丝白嘎央来到了一片森林里。达尼呼唤风魔涅龙也崩过来,他对涅龙也崩说:“你也没有办法杀死丝白嘎央!”风魔涅龙也崩吹了一口气,顿时,狂风大作,刮倒了一棵大树,压死了丝白嘎央。阿巴达尼又和风魔涅龙也崩结了婚。

达尼从大树上折下了一根木棍,用力地敲着压死丝巴嘎央的那棵大树,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一会儿,捣出了一个木臼。阿巴达尼驱走了风魔涅龙也崩,又和木臼结了婚。

达尼带着木臼,走啊,走啊,来到了太阳的家乡。达尼遇到了一个老太婆,就对老太婆说:“我的木臼是谁也砸不烂的,不信试试看。”老太婆喊来了姑娘们,一个一个地轮流上前砸木臼,谁也没有砸烂木臼,都失望地走了。老太婆对达尼说:“我还有一个姑娘,可以砸烂这个木臼。”达尼说:“请来试试看。”只听“咝溜”一声,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来一个姑娘。姑娘把木臼轻轻地托在手里,又轻轻地扔了出去,木臼立刻摔得粉碎,姑娘转身走了。

达尼看中了这个姑娘,他要娶她做妻子。老太婆心里有些舍不得,她领来了一个姑娘,达尼摇摇头说:“不是这个。”她又领来了一个姑娘,达尼又摇摇头说:“不是这个。”老太婆领来了很多姑娘,一个一个地让达尼看,达尼都摇了摇头。老太婆没有办法,不得不交出了砸烂木臼的那个姑娘。原来她是太阳的女儿冬尼海依,老太婆是太阳变的。自然是冬尼海依的母亲。

达尼和冬尼海依结了婚。达尼带着冬尼海依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住处只有一条快死的老狗和一只小鸡,满屋子里堆的都是干草。看到这般情景,冬尼海依感到十分难过,便从怀里掏出了一个葫芦递给达尼,说:“你拿去吧。有了它,没有猪你可以有猪,没有鸡你可以有鸡。”达尼拿着海依给他的葫芦,拔开葫芦嘴,一下子放出了满院的猪和鸡,他高兴极了。从此,阿巴达尼和冬尼海依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3.《达尼、达洛和老鼠》

阿巴达尼要到老鼠的家乡去,准备了很多发酵的糌粑。达尼到了老鼠的家乡,在许多山洞里和树根下,放置了许多石板夹子,下面都放上了发酵的糌粑。

随后,达尼来到老鼠住的地方,请老鼠去他家做客,并把留下来的少部分糌粑分给了老鼠们。老鼠觉得这发酵的糌粑特别好吃,就问:“达尼,你是从哪儿弄来的?”“山洞里,树根下,多得很呢。”达尼说。老鼠们一听,高兴地争着往达尼说的地方跑去。半路上碰到了松鼠,松鼠们也跟着跑去了。

老鼠和松鼠纷纷来到了目的地,朝着放了发酵糌粑的石板夹子钻过去。结果,一个个都被压死在石板夹子下面,只有一只独眼公老鼠和一只瘸脚母老鼠,由于看不清楚,跑得慢,才算活了命。

达尼把压死的老鼠和松鼠都拿回家里,一部分现吃,剩余的准备穿在木棍上晒成肉干。可是,实在太多了,达尼怎么也忙不过来,就派人去请达洛来帮忙。

达洛来了,忙完了以后,达尼请他吃老鼠。达洛觉得味道确实不错,就问达尼:“这么多的老鼠是怎么捉到的?”达尼就把方法告诉了达洛,但没有说石板夹子下面放的是发酵的糌粑。他对达洛说:“石板下面放上猪肉,老鼠最喜欢吃猪肉了。”原来,达尼知道达洛家里养了几只大肥猪,他早就嘴馋了。

达洛很憨厚,信以为真,便对达尼说:“我回家杀猪去。”达洛回到了家里,杀了一只大肥猪。他背上猪肉,来到山洞里和树根下,把猪肉都分开放在石板夹子下面。达尼却背了一个大皮口袋,悄悄地跟在达洛的后面。达洛刚转身回家,达尼就把石板夹子下面的猪肉全部装进了皮口袋,统统换上了青冈树子。

第二天,达洛来收死老鼠。可是一看,没有压死一只老鼠,猪肉却都不见了,只见到青冈树子。达洛很丧气地回到家里,又弄来一头猪杀了,猪肉照原样放置。然后,达洛在石板夹子附近看守着,当达洛来到最后一个石板夹子跟前时,见有一只鸟站在那里,达洛心想:这鸟准是达尼变的。他自言自语地说:“嗨,我立了这么多的石板夹子,放了这么多的猪肉,什么也没有得到啊!”说着,达洛一把抓住了那只鸟,把它拿到了火堆旁,刚放进火里,鸟就一下飞走了。

达尼的妻子和儿子吃了偷回来的猪肉,一个个脸上冒油光。达洛走过来问达尼:“达尼,达尼,你给你的老婆和儿子吃了什么好东西了?脸上油光光的。”“我是把烧开的水倒进‘熬拉’(竹盆)里,让他们坐进去,盖上盖子泡三天,就变成这样子了。”达尼回答说。达洛又信以为真,他回到家里,照着达尼教的办法,让妻子和孩子坐进了“熬拉”里,随之而来的是“哎呀,哎呀!”的尖叫声。达洛不管这些,盖上盖子说:“不要紧,三天后就好了。”三天之后,达洛揭开盆盖一看:天哪!妻子和孩子都成了蛆了。达尼趁机赶来了他的公鸡叼食蛆虫,公鸡吃的肚子胀鼓鼓的。

达洛这次真的恼火了,他要报复达尼。达洛来到了河边,砍倒了一棵大树,在凿木槽。达洛想:达尼一定会来的。不出所料,达尼果然来了。他问达洛:“你在做什么?”达洛流着眼泪伤心地说:“我的老婆和孩子都死了,我要收敛他们啊!”停了一下,达洛又说:“达尼,请你躺进去看一看,能不能躺得下。”达尼躺进去,又站了起来,说:“不行。”达洛又继续凿。达尼又躺了进去,刚说了一声“行了。”达洛立刻把盖子盖上,钉上了木钉子。不管达尼如何叫喊,达洛就像没有听见一样,背起装有达尼的木槽来到了桥底下,用绳子把木槽吊在了半空中。随后满意地走了。

过了一些时候,桥下来了许多飞禽走兽,达尼在木槽里喊:“我是达尼,我是达尼。”央求大家把他救出来,但谁也不肯救他。啄木鸟站在一旁,想了想,飞到了木槽上,啄出个圆洞,看着达尼愤恨地说:“你快些死吧!”又跳上来一只松鼠,把吊木槽的绳子给咬断了,木槽落到了河里,被水冲走了。达尼在水里直叫:“把我拉上去!把我拉上去!”木槽穿过一片森林,森林里的黑熊和野猪听到了叫声,知道是达尼,不仅不去救他,反而把木槽推进了激流。

后来,木槽飘到了一个村庄旁边,河岸上站着两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听到叫声,他们三人迅速地把木槽拖到了岸上,敲开木槽,把达尼救了出来。其实他们是达尼的妻子冬尼海依和儿子刚当、崩洛变的。原来达尼在水中足足漂了三年,他们三口人都被达洛收养起来了,达尼得救了,他要报复达洛。

达尼偷偷地藏到了达洛家的顶楼上。他在顶楼上用口水磨刀子,一不小心口水落到了楼下,被达洛发现了。他让海依上楼去看看,海依上去后,说:“什么也没有啊。”他又让两个儿子去看,他们也说没看到什么。达洛仍不放心,他亲自走上楼去,达尼突然从楼上跳下来,拿着刀子追赶达洛。达洛围着火塘转了三圈,连忙跑出门去,又围着院子里新挖的核桃树坑转了三圈。眼看就要追上了,达洛对着大地说:“裂开一道缝吧,裂开一道缝吧!”地果然裂开了一个缺口。达洛立刻钻进了地缝里。达尼见弟弟钻入地下,随手捡起一颗核桃扔进了地缝。

4.《达尼杀鬼救达洛》

过了三年,核桃树长出地面来了。达尼想看看达洛,顺着核桃树根下到了地底下,那是宁崩鬼生活的地方。达尼看到一个宁崩鬼,正在看着一个干瘦的凡人。那凡人一见到他,就连声叫唤:“乃尼!雅洛(都是“达尼”的亲昵称呼)!”达尼在凡人的身边坐下来,要凡人抓自己头上的虱子。凡人一边给他抓,一边吧嗒、吧嗒地流泪,泪珠点点滴在他头上。达尼知道凡人就是达洛,心想一定要把达洛救出去,当他拿出弓箭,准备射死看守达洛的宁崩鬼时,一群宁崩鬼来了,纷纷撕下达洛的肉往口里塞。达洛开始还“乃尼!雅洛!”地叫喊着他,一会儿就被吃得只剩下一块骨头了。达尼非常愤怒,接连发箭,宁崩鬼一个个地中箭死去。最后只有一个老宁崩鬼,很长的奶子搭在肩上,怎么也射不死,凶猛地向他扑来。他急忙拔出小刀刺向老宁崩鬼,老宁崩鬼也拿出木梭还击。两个拼杀得不可开交,这时一只乌鸦飞来呼叫:“乃尼,快砍竹子!”达尼听了,向周围一看,全是竹林,就虚刺一刀,转身钻入竹林中,乱砍一气。许多竹子断了,留着桩子在地上。老宁崩鬼来追他,被竹桩绊倒、刺死了。达尼砍下老宁崩鬼的头,头变成黑黑的宁崩鸟飞了开去。达尼拾起达洛的骨头,背着老宁崩鬼的尸体回家。路过魔王纪波伦布放狗的地方,狗对着他狂叫。达尼把老宁崩鬼的尸体扔给狗,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没想到尸体里全是针,狗就被针刺死了。达尼沿着核桃树走到地面上,回到家里,把骨头放在墙边,对骨头说:“五天后,我来喊你。你真的是达洛,就叫‘呼又呼又’;是别的动物,就做别的动物叫。”第六天,他对着骨头喊“达洛”,骨头发出“呼又呼又”的声音,突然变成了达洛。这样,达洛又活了。

5.《人为什么会死》

人原先不会死亡。但太阳和月亮的孩子经常夭折,每当死去孩子时,太阳满脸忧伤,啼哭不已,天上就布满黑云,下起雨来。对太阳常死孩子,人们十分高兴,因为他们不死去阳光就会非常强烈,把人烤死。有次,太阳想:“我死了孩子忧伤时,人们不仅不同情,反而欢喜,太不应该了!我得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同情心。”于是,她对丈夫月亮说:“你每晚把脸遮住一点,我就假装痛哭,说你得了重病快死了;到你完全遮住脸时,我就哭喊你死掉了。看人们怎么样?”月亮答应了。每晚遮一点脸,到第十五日脸全部遮住了。人们见月亮死去,也没有一个哭的。太阳看到人们这种态度,很不满意。后来,太阳的一个儿子又死了,她痛哭不已。这时,有个人把狗的四脚绑住,用布包起来,放在屋角的竹筐里,然后痛哭起来,扬言家里死了人。太阳听见后,感到奇怪,即派一只鸟下凡,察看是不是真的有人死了。鸟飞到那个人家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有人死亡,回去报告了太阳。太阳不相信,又派蛇下去调查。蛇在那个人家里溜来溜去,也没发现死人。太阳还是怀疑,接连派母鸡、猪、苍蝇、蜜蜂等下凡了解,它们都回报说人没有死的。最后,太阳派大黄蜂下去,它仔仔细细地观察,看见屋角的竹筐里有个布包,就在布包上钻了个洞,发现里面绑着只狗;就扯下一点狗毛,带给太阳看,说人是为了狗痛哭。太阳知道人在骗她,更加恼火。不久,太阳又死了一个孩子。她十分伤心,想到人们对她的欺骗,就把孩子的尸体扔下地去,变成一只死鹿。一群猎人外出打猎,看见一只鹿死在山野里,即带回家去吃。刚吃完,就全部死了。从此,人开始有了死亡。

6.《达尼遇难丢宝眼》

阿巴达尼娶了太阳的女儿冬尼海依后不久,海依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十分聪明,一个十分憨厚。一天冬尼海依叫阿巴达尼到太阳那里去,取两条绳子,好把孩子背到天上去,海依嘱咐他说:“你要直接到太阳那里去,可不要再去别的地方了。”

阿巴达尼走了。他却没有听海依的话,闯到了魔鬼基波荣波那里去了,想去看看他的魔鬼妻子基幸亚蒙。原来基幸亚蒙是基波荣波的妹妹,基波荣波是个恶魔,他住的地方就是魔鬼的世界。

基波荣波早就对阿巴达尼怀恨在心,因为阿巴达尼有四只眼睛,一双长在前额,一双长在脑后,脑后的两只眼睛是用来对付魔鬼的。魔鬼们都害怕阿巴达尼。见阿巴达尼竟然送上门来,基波荣波不由得暗自高兴起来。

基波荣波殷情地接待阿巴达尼。他带着一条狗,邀请阿巴达尼一同上山去打猎,想乘机害死他。基幸亚蒙早就猜透了哥哥的心思,便陪同阿巴达尼一同上山,始终不离开阿巴达尼。这下可难住了基波荣波,他始终没有机会下手。

基幸亚蒙悄悄地对达尼说:“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我哥哥狡猾狠毒,他早就想害死你。你既然来了,可要当心啊!”基幸亚蒙又说:“基波荣波有一条吊索,是魔鬼们玩耍的东西。他一定会让你去跳吊索,我告诉你,他们跳两下你就跳一下;他们跳三下你就跳两下。”说罢,基幸亚蒙拿出一块生姜片让达尼带在身上。

不出所料,基波荣波果然邀请阿巴达尼去跳吊索。吊索的一端拴在高大的“日崩”树上,另一端拴在天柱上。达尼逞能,不理会基幸亚蒙的嘱咐,魔鬼们跳一下,阿巴达尼却跳两下;魔鬼们跳两下,阿巴达尼却跳三下、四下;阿巴达尼正跳得起劲,基波荣波乘其不备,砍断了吊索,阿巴达尼从空中摔了下来,跌倒在地,脑后的两只眼睛摔到了很远很远的草丛里去了。腿也摔伤了,血流不止。

基波荣波偷偷地跑到草丛里拾走了阿巴达尼的两只眼睛。阿巴达尼见腿还在流血,便在伤口处贴上了基幸亚蒙送他的生姜片,血终于止住了。

基波荣波本想就着达尼的伤口来吸他的血,远远闻到了生姜味,知道这姜一定是基幸亚蒙送给他的,不敢再去吸了,便拿着阿巴达尼的两只眼睛走了。

阿巴达尼请来了许多动物,让它们四处寻找那双眼睛,可是,动物们一个个胡言乱语,都说不清在哪儿。阿巴达尼又请来了鸡,鸡告诉他说,他的眼睛被基波荣波偷走了(这就是珞巴人常常杀鸡卜卦,观看肝纹,以卜凶吉的缘由)。

基波荣波得到了阿巴达尼的两只眼睛,从此无所顾忌,便将妖魔鬼怪统统放了出来。鬼怪们来到人间,为非作歹、逞凶作恶。达尼想不出别的办法,便宰杀牲畜,以供牺牲,请求巫师念咒祈祷,驱赶鬼神。祭祀和巫术就是这样产生的。

7.《珞巴族阿宾肯日造弓箭》

天父和地母的子孙有个叫阿宾肯日的。他是个优秀的猎人,力气很大,技术高明,经常打到野兽。他家里墙上挂满了兽皮,地上铺满了兽皮,架上摆满了兽肉,壁上排满了兽骨;他头上戴的是兽皮帽,身上穿的是兽皮衣,脚上套的是兽皮靴。

打了多年猎,他从来没有被野兽伤害过。那个时候,猎人打猎用的武器是木棍、石头等。他们拿着这些武器,围在野兽的身边跟野兽搏斗,常常被虎、豹狼、野猪等咬伤,甚至吃掉。为了求得安全,多打禽兽,他们打猎前祭祀兽神贡波茶布,打猎后祭祀畜神东欠永布,但还是不行。看到这种情况,阿宾肯日总想找到一个安全打猎的办法。有天,阿宾肯日在竹林里休息,忽然看到一只老鼠跑出来,咬断一根大竹子后走了。过了一会,从天上飞下一只尖嘴的鸟儿,用嘴巴把倒在地上的大竹子啄成两半,然后飞掉了。不久,又从竹梢上跳下一只猴子,把已经啄开成两半的竹子,劈成一根根的竹条,再跳到竹子上去了。阿宾肯日站在竹条面前,七想八想,想出了个点子。他抱着竹条回家去,把一根大的弯成月牙形,用绳子绷好;再把一些小的磨尖一头,在另一头插些羽毛。这样,做成了弓箭。他用弓箭去射击,老远就能把野兽射倒,把站在高树上的鸟儿也射落了,非常高兴。于是,他告诉猎人们,个个制弓箭,人人用弓箭射击禽兽。从此,猎人打到的禽兽更多了,且更安全了。贡波茶布和东欠久布看见猎人用弓箭打猎,每次都满载回家,大为恼火。有一次,贡波茶布对东欠久布说:“阿宾肯日发明弓箭后,人们不太求我们了。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权力呢?”他们商量,要害阿宾肯日。阿宾肯日带着弓箭,到山上去打猎。这时,贡波茶布让一只白野猪出来。这只野猪,是阿宾肯日的祖母、天父地母的小儿子阿巴达尼的一个妻子,它那天正等着好久没有来过的阿巴达尼,见贡波茶布要它到外面走走,它就答应了,正遇到了阿宾肯日。阿宾肯日不认识它,满心高兴对准它就是一箭,把它射死了;再割下它的脑袋,挂在胸前,又背起它的躯体,往家里走。白野猪的两颗虎牙足足有四指长,叫人看了害怕。阿宾肯日得意洋洋地走着,但白野猪的灵魂十分恨他。他走到半路上,挂着白野猪头的绳子突然断了,头掉下来,虎牙刺在他的腿上。他的腿折断了,鲜血直流。伙伴们把他抬到家里,一会儿他就死了。阿宾肯日临死时,对家里人说:“我死后,请把阿冈木德贝草、索郭懂木多草和生姜放在我的坟墓上,免得其他神鬼来害我。”家里人答应了。从那以后,人们也用这些东西祭他。

8.《阿巴达尼和阿巴金纳》

阿巴达尼和魔鬼阿巴金纳是死对头,都想致对方于死地。一天,二人同时来到河边打鱼。各自打的鱼放在各自的鱼篓里,准备吃的时候,就将鱼放在各自的竹筒里,放在同一个火灶去烧。魔鬼阿巴金纳事先藏了一颗毒药在身上,趁阿巴达尼不注意的时候,把毒药放在了他的竹筒里。这事被聪明的阿巴达尼知道了,他从怀里又掏出一个葫芦,从里面放出一群山鼠,又呼唤大风刮起一阵泥沙,让蜂儿在阿巴金纳眼前飞舞,使阿巴金纳只顾躲山鼠、遮泥沙、摸屁股、揉眼睛,阿巴达尼则趁机将竹筒换了。毒鱼被阿巴金纳吃下去了,一声大叫,倒在地上死了。这篇神话,不仅表现了珞巴族的善恶观念和正义精神,也佐证了他们的食鱼习俗。

9.《麦冬海依》

天的女儿麦冬海依经常在天河里洗澡游玩,一天,她洗完澡,坐在河岸上休息。忽然感到有些口干舌燥,就捧起天河里的水喝了几口。从那以后,不知怎么的,麦冬海依的肚子渐渐地大了起来。不知过了多少日子,麦冬海依生下了一个男孩。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母亲对儿子说“我们结婚吧!”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十分惊讶,就对母亲说“你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做你的丈夫呢?”麦冬海依坚持要和自己的儿子结婚。儿子只好离开天上,逃到了大地上的森林里。麦冬海依紧追不舍,也来到森林里,硬要儿子和他结婚。儿子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母亲的要求,此后,麦冬海依和儿子都很害羞,从此再也不肯走出森林,只好像猴子那样生活着。

(三)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包括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歌颂坚贞爱情的故事、歌颂劳动的故事等,基本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关乎鬼神等。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它们往往也包含着超自然的成分,讲述着生活的哲理。另外,民间故事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动物故事,其实质多是借拟人的手法,借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狗和野猪的故事》

传说中珞巴族祖先阿巴达尼的儿子东布的女儿和猫头鹰结婚,举行了盛大的青牛宴,请来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所有动物。宴会上的东西太少了,狗和野猪没能吃上,野猪生气地跑了,狗以为野猪嘴里咬了好吃的东西,就在后面追。因此直到现在,狗和野猪仍然矛盾很深。

2.《勇士与雕》

阿巴达尼的后代美牛部落,有两位勇士,一个叫普公布冬,一个叫普公统吉,他们是兄弟俩。兄弟俩力气很大,十分勇敢,又是一对好猎手,人们有什么难事都要找他们帮助。

美牛这个地方有两只老雕,一只老公雕,一只老母雕,是夫妇俩。他们住在大河畔的悬崖绝壁的岩洞里。这两只老雕经常下到地面上,伤害人类和牲畜,还经常偷窃人家的刀子、珠子等东西。这里的人们对它们实在没有办法,便请求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这两位勇士为民除害。

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接受了人们的请求,商量着决定铲除这两个坏家伙。

一天,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兄弟俩,带上了他们的长弓和毒箭,来到了大河畔的悬崖绝壁脚下,竖起了一个巨大的木梯,兄弟俩攀到了老雕居住的岩洞里。老雕夫妇不在,只有两只小雕在窝巢里叼食人肉。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一个人守在洞口,一个藏了起来,等待老雕回来。

老公雕叼着一个人,从远远的地方回来了。兄弟俩对准老公雕一箭射了过去,老公雕“扑通”一声从半空中摔到了大河里淹死了。不一会儿,老母雕从远处的山顶飞回来了,嘴里还叼着一头野猪。它飞到窝边,看见一个木梯子立在那里,知道有人来了,立刻丢掉衔着的野猪,猛地扑向木梯,想要推倒木梯。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也一起扑了上去,和老母雕搏斗了起来

普公布冬和普公统吉兄弟俩拔出毒箭,射死了老母雕,把它的尸体丢到大河里去了。

兄弟俩让两只小雕把岩洞里的刀子、珠子等贵重东西,还有各种肉类都搬了下来,堆放在河边。兄弟俩召来了部落的其他人,把肉分给大家,把刀子、珠子还给了失主。兄弟俩骑着小雕飞到了河对岸。从此,美牛地方的人和牲畜又兴旺起来了。

3.《贝布宾鸟追白马》

阿巴达尼的后代阿多嘎布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贝布宾鸟,一个叫贝布约鸟,两人都是好猎手。

约鸟常年生病,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一天早上,有一匹白马跑到他们的田园里,刚好被宾鸟碰上了。宾鸟虽然常上山打猎,可就是不认识马,他还以为是一头什么野兽呢,正要捕捉,不料白马受到惊吓,狂奔而逃。宾鸟赶忙跑回屋子里,取下弓箭,带上干粮袋,并塞了几块生姜,又放开猎狗去追。

白马一直向北方逃去,宾鸟一路追赶。白马翻过了东拉山,跑到了纳玉沟一家院子里,宾鸟也紧跟着追了进来。

院子里走出来一位姑娘,她告诉宾鸟说,那不是野兽,是她家养的一匹白马。姑娘热情地招待了宾鸟,令宾鸟十感动,就把随身带来的大米、姜片、染料草等送给那位姑娘。姑娘也取来了一块盐巴及别的珍贵礼物回赠给宾鸟。

宾鸟背着礼物,拿着盐巴,回到了珞渝。宾鸟把盐巴分给了约鸟一块。约鸟吃了,病好了,身体很快健壮了起来。

约鸟问宾鸟:“你去的那地方怎么样?”宾鸟说:“那是个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和咱们一样善良,待我像亲兄弟一样。”从那以后,他们兄弟就经常朝着北方,翻过东拉山,到有白马的地方去做客。

相传,珞巴族和藏族人民之间的交换就这样开始了。

4.《粮食种子的来历》

有一次,阿巴达尼携带弓箭,出了巴嘎山谷,要到帕宗邦嘎去打猎。他刚走到那里,就见到一只兴阿鸟站在水边,他弯弓射箭,射中了那只鸟。阿巴达尼把鸟的肚子扒开后,见肚子里有许多鸡爪谷、稻谷和玉米种子。他就把这些种子带回家里,交给了他的儿子阿多东布和阿多嘎布,哥俩将种子带到了珞渝。从那以后,珞渝才有了庄稼。

5.《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

猴子的屁股本来不是红的。有一天,达尼穿着一身红袍子来到森林里,遇到了一群猴子。猴子问:“达尼,你身上为什么是红的?多漂亮呀!”达尼十分认真地说:“我坐在空心树里,请别人来烧火,所以变成红的了。”猴子说:“真好看!你也帮我们弄一下行吗?”

达尼答应了猴子们的请求,把它们领到森林深处,让它们都钻进一棵棵空心树里,然后将空心树点着了火。猴子们被烧得“哇哇”乱叫,求达尼把它们放出来。达尼根本不理睬,仍旧烧个不停。等了一会儿,达尼从空心树里放出了一公一母两只小猴子,但屁股已被烧红了,所以从那以后,猴子的屁股就变成红的了。

6.《鱼头上为什么有箭骨》

鱼和星星都认为自己的数量最多,力量最大,经常为此争吵,互不服气。

有一天,它们又碰在了一起,自夸不休,争了许久,也没有结果。因为彼此都压不倒对方,心里都很不愉快。为了一决输赢,它们想了一个比赛的办法:商定一个时间,鱼和星星都一起出来,各自清点对方的数目,就知道谁多谁少了。星星老实,按讲好的规则,到指定的那一天,天一黑就全部出来了。鱼一下看清了星星的数量,但它们很狡猾,没有一起出来,而是大河那里出一批,小溪这里出一群,且不停地游动,使星星怎么也数不清,只好认可鱼报的数字,结果鱼的数量比星星的数量多了许多。鱼在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鱼的狡猾激怒了星星,它们张开弓,一起朝鱼射箭。由于星星实际上比鱼多,所以鱼都负了伤。现在,每条鱼的头上都有一块箭头一样的骨头,就是当年中的箭。

7.《阿巴达尼和如如布加》

阿巴达尼和如如布加从藏区交换回来,快到家了。阿巴达尼问道:“老弟,你有分辨谁是人、谁是鬼的办法吗?”如如布加回答说:“我可没有,你能告诉我吗?”“行!”阿巴达尼说着,就叉开双腿,低头弯腰,把头低到裤裆下面,说:“你就像我这样做,看到头脚倒立的人,那就是鬼。即使他们叫你父亲、丈夫,你也不能信的。”如如布加记住了阿巴达尼分辨人与鬼的办法,十分高兴,一到家门口,就把头低到裤裆下面往家里看。听到喊声,他的妻子和孩子赶忙走了出来,“爸爸”“孩子他爸”,欢快地叫着。如如布加仔细瞧着,发现出现的人都是脚向上,头朝下,很是吃惊。心想:“这些鬼真是厉害,如果不是哥哥教我的办法,还真以为他们是自己的妻儿呢!”想到这里,如如布加忽然站起来,拿起棍子拼命乱打,转眼间,他的妻儿冤死在棍棒之下。

8.《阿巴达尼和他的妻子》

阿巴达尼的妻子死后,没人给孩子喂奶,孩子越来越瘦。可过了没几天,孩子却渐渐变胖了。他感到很奇怪,问孩子吃什么了。孩子说:“吃妈妈的奶。”阿巴达尼听后很惊异,知道是死去的妻子回来过。他想让妻子留下来,抚养孩子。便教孩子在吃奶时,悄悄地用绳子把奶头绑住,他藏在暗处抓住绳子的另一头。第二天,妻子果然又来了。因有绳子绑着奶头,妻子怎么也逃不掉,被阿巴达尼捉住。但过了一会儿,妻子越变越小,最后从他手指缝里溜走了。

从那以后,阿巴达尼的妻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在孩子们坐的地方,经常有个奶头从地下伸出来,孩子们就趴在地上吃奶。孩子长大些了还是这样,阿巴达尼很烦恼。于是,他上天向太阳奶奶求教,太阳奶奶给了他一个宝贝,让他放在奶头出现的地方,奶头就不会再出现了。另外又告诉他,叫他回去以后挖个陷阱,把一种叫做“色囊”的野牛套住,把剥下的皮晒干,就能富起来。

阿巴达尼回到地面,按照太阳奶奶说的做了,奶头果然消失了,野牛也套住了。正在门口晒牛皮的时候,有个名叫育齐纽布的要这张牛皮,并对阿巴达尼说:“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阿巴达尼说:“我要个白头发的老太婆做老婆。”育齐纽布满口答应,他把一个名叫阿格列的老太婆给了阿巴达尼。阿巴达尼领着老太婆往家走,奇怪的是,走着走着,老太婆就变年轻了。当他们回到家里时,老太婆已变成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当她把从娘家带来的几粒稻谷、玉米、鸡爪谷放进仓库后,第二天一早,仓库的粮食变的满满的,吃也吃不完。现在,珞巴族的稻谷、玉米和鸡爪谷等作物,就是阿格列带来的。

9.《玛德法德与玛流法格》

从前有两兄弟,一个叫玛德法德,一个叫玛流法格。他俩分别同两个姑娘结了婚。一个姑娘叫达古达萌,一个叫达鲁达列。

结婚以后,两个姑娘都得了一场重病,五六年卧床不起。两个妻子对丈夫说:“你们把猪油果和猪肉一起煮给我们吃,病就会好。”两兄弟听了妻子的话,上山摘回猪油果和猪肉一起煮了,送给她们吃。但吃了以后,病并没有好转。妻子又说:“我们吃了用盐巴煮的蜂蜜,病可能会好。”兄弟二人照此去办,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后来又吃了用达荠煮的鱼,也没有好。见吃了那么多东西都不管用,妻子们最后对他俩说:“你们还是到北边藏区的高山上打獐子,取回麝香吃,病一定会好的。”

兄弟二人走了好几天,来到了有獐子的高山上。他们选好居住的山洞以后,就去安装套索。当他们辛苦一天回来时,发现山洞里已经煮好了大米饭和肉,正冒着热气呢。谁做的饭菜呢?二人不得其解。可又饿又累,哪管那么多?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可随后的几天都是这样,二人就得更奇怪了,想搞个明白。他们一商量,就有了办法。这天,他们假装上山去,没走很远,就悄悄地返回来藏在了山洞的角落里,想看个究竟。时近晌午,只见两个美丽的姑娘提着竹筒进来了,她们把两粒大米放在了锅里煮起来,不一会工夫,就成了一锅香喷喷的大米饭。接着,又用一点肉丁煮了一锅很香的肉。做完以后,一个姑娘说:“他们快回来了,我们走吧。”这时,兄弟二人突然冲出来,把她俩紧紧地抱住,急迫地问:“好姑娘,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两个姑娘只是低着头,不敢讲话。问了好久,她们才说:“我们是阿帕塔尼姑娘。”“不对,阿帕塔尼姑娘我们见过,她们的鼻翼上有木塞,你们没有。”兄弟二人肯定地说。姑娘又说:“我们是崩如姑娘。”“我们认识崩如人,他们姑娘脸上有花纹,鼻梁上有一道黑纹,你们不是。”姑娘又说:“我们是苏龙姑娘。”“苏龙姑娘我们也见过,他们脸有花纹,头上戴红色的珠子,膝盖上绑有花绳子,你们也不是。”姑娘见骗不过,只好坦白:“我俩一个叫乃西乃,一个叫乃米乃,就住在离这里不太远的地方,你们肯到我们家来吗?”兄弟俩十分乐意。

兄弟二人跟着姑娘走了一天的山路,经过了许多的湖,最后来到一个大湖边。姑娘指着湖里说:“这里就是我俩的家。”

兄弟俩十分震惊,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就在他俩疑惑的时候,湖水裂开了一条缝,人可以进去。姑娘说:“进到里面会碰到蛇、野蜂,只要你们不招惹他们,不会有事的。里面还会有野猪、野牛跑来跑去,你们也不用害怕。”说完,姑娘就领着哥俩进了家门。

两个姑娘的父亲叫诺日布,是管理群山和草地的男乌佑;母亲叫波日乃,是管理动物的女乌佑。姑娘见到父母后,讲述了对两个狩猎青年的爱恋。诺日布对女儿说:“他俩都有妻子了,你们怎么能爱他们呢?”女儿回答说:“他俩虽然有妻子,可是妻子很快就要死了,所以我俩要跟他俩结婚。”兄弟俩听到这里,十分高兴,便问诺日布:“这两个姑娘需要多少婚嫁呢?”诺日布说:“只要两粒大米,两只鸡翅毛。”哥俩自然满口答应。

兄弟二人要带着妻子回家了,诺日布悄悄地给女儿送了蛇、獐子、野猪和野牛,哥俩却不知道。妻子反复嘱咐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无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回头看。”哥俩答应了。路上,总听见后头有野牛和獐子的叫声,离家越近,叫声越大。这些动物,哥俩的家乡是没有的,发出的声音实在怪的很。他俩再也憋不住气,就扭头看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野牛和獐子都吓跑了。如若兄弟二人不回头看,珞巴族的区域也会有野牛和獐子的。从那以后,珞巴人要打野牛和獐子时,必须先给山神祭献大米和鸡毛,否则是打不到的。

二、谚语和谜语

谚语和谜语是出现较晚的民间文学形式,集中总结了珞巴族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谚语

谚语的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一般分上下两句,尽管两句内容不同,但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农谚、常识谚等,类别繁多,不胜枚举。例如,珞巴族中流传的关于团结的谚语有“藤子虽长,永不分叉”“弓箭虽分,永在一起”等;还有劝人宽容友好的谚语、抨击恶习的谚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珞巴族历史上氏族内外械斗频繁,所以与斗争、激励有关的谚语也很丰富。例如,激励战士血战到底的谚语有“豺狼在狭窄的陷阱里会摆起威武的架势,公狗在低矮的窝棚里会显示战斗的威风”等。

下面再列出一些谚语并略作解释,我们可以发现珞巴族的谚语都带有极强的生活性和实际性,多与人们的思考有关。

“从今不能背后放冷箭,此后勿使毒蛇来伤身。”

这是矛盾双方和解后,调解人对双方的劝告,带有警示的含义。

“拉拉树上的藤子试试坚韧,拽拽削好的篾条试试结实。”

存在争斗的双方中任一方想要和解,就派调解人到对方部落,对方的人就会念这一谚语,劝说同氏族的人接受调解的尝试,摸清对方真正所想。

“地底下面叫吱吱,对岸河边喊喳喳。”

主要是械斗双方同意调解,但担心对方态度不诚恳,就会向调节人说这一谚语,希望调解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应隐瞒,以便弄清事实。

“站在山上看热闹,谨防山石把你压;架梯不架好,反被梯子压。”

这是指由于受人挑唆,原本友好的双方起了冲突,为了表达对挑拨者的愤怒,人们用这一谚语来警告,提醒他们恶有恶报。

“修桥修不好,掉到河里得报应。”

这主要是指接受调解的一方或双方态度不真诚,调解人就会用这一言语提醒他们不要让事态扩大,要诚心诚意去和解。

“砍树要两边对称,酥油要一刀切平。”

这主要是接受调解的双方对调解人说的话,希望调解人态度公正,使矛盾能公平地解决,否则双方都会不服气。

“向山腰的蟒蛇举起棍棒,向山顶的老虎拉紧弓弦。”

这主要是双方发生械斗时,互相威吓,以鼓舞士气的谚语。

“你是高山上的老虎崽,我是深水里的布鲁儿。”

这是指双方械斗不相上下时,互喊以示奉陪到底的决心,表现出战斗的勇气和不服输的性格。

“用小刀砍大树只能动树皮,用小石砸大石动不了分毫。”

这一般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在与社会地位低的人发生争斗时,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常说的话,以威吓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警告他们不要不自量力,否则会有更大的伤亡。

“毒箭射身何所俱,长刀挖土誓不休。”

这是当事人鼓舞士气,激发大家战斗决心的谚语,表现出视死如归的态度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干竹千根火焰旺,急流冲石浪头高。”

这主要是指出发前,氏族首领号召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对付仇敌的谚语。

“穿裙子的姑娘不一定年少,小石锅装的蔓加一人无法吃光。”

这是在战斗前带队人向参战人员的警告,告诫他们不要轻敌大意,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全心全意地战斗。

“姑娘长大总要出嫁,青年牺牲亦是常情。”

这是战斗结束后,人们劝慰亡者的家属时常说的话,告诉他们战斗中的死伤是不可避免的,是光荣的,告诉他们不必忧伤。

“咪剂的祝词已经实现,我们已胜利凯旋。”

这是复仇胜利凯旋后,整个氏族举行庆功活动,主持活动的人常说的话,表达对神灵的感谢和对英雄的赞扬。

“砍深山的竹子谁人敢管?出卖奴隶是理所当然。”

当主人在买卖奴隶时,受到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主人会说这句话,提醒他人没有资格干涉别人的家务事。

“本来你要见冬金,幸我叫你止步;本来你要见布鲁,幸我把你拉回。”

在珞巴族的神话传说中,冬金是天上的神灵,布鲁是水中的神灵,看到这些神灵意味着死亡。这一谚语是调解人成功调解双方矛盾后说的。大意是指正因为我的调解,你们才免于大规模的仇杀,实际上是显示自己的调解本领。

“刺巴扎手不怨父,竹尖伤脚不怨母。”

这是男女青年在订婚时,中间人向他们说的话,意思是这桩婚姻是你们自愿的,今后无论美满与否,都不得怨天尤人,要自己承担后果。

“买来的妻子,随我杀来随我卖。”

这是丈夫与妻子闹矛盾时,丈夫常说的话。意思是丈夫对妻子有绝对的权力,妻子只是附庸,从中体现了不平等的男女关系。

“麦德高骨头,不与麦让共枕头。”

在博嘎尔部落,人分四个等级,即麦德、麦让、伍布、涅巴,麦德认为除了自己是高骨头外,其余等级都是低骨头。高骨头的人不能与低骨头的人通婚,否则地位会大大下降甚至被逐出这一等级并永世不得恢复。

“女方要像巨石那样安稳,男方要像大树那样直立。”

这是男女结婚后,人们常向男女双方说的话,意思是希望他们和和美美,永结同心。

“结了朋友,像两支火把合在一起;两河相汇,流水世代合流。”

这是说立石为盟后,双方互讲的话,表示从此以后双方世代交好,不再有争斗,一方有难时,另一方也会支援。

“马的跑道上不能用藤子拦住,马的跑道上不能堆放石头。”

这主要是介绍人发现别人插手他介绍的婚姻时,向插手的人说的话,告诉他没有理由干涉这些与他无关的事。

“石头下面的流水我没有喝过,草皮下燃烧的火我没有烤过。”

这是在发现别人使诡计想陷害自己时,对对方说的话,意思是我不会上当受骗,你骗不到我。

“竹子不裂,水进不去;没有肉,苍蝇不会来下卵。”

这是调解人提醒矛盾双方,不要一味找别人的原因,也要看看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才会导致这种局面,意思是要考虑周全,才能正大光明。

其他的还有“贤父之子,壮牛之毛”“石锅和竹勺,不搅不可能”“山再高也在蓝天下,水再大也在桥下流”“人看脸,鸟看毛”“见证人要三个,垒灶石要三块”“灶石垒早了,求婚最适时”“无水处架藤桥,无人处找情侣”“好人走后留下柴,坏人走后闲言多”“黄鸭恋湖,猎人恋山”等。

(二)谜语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于趣味的语言文字游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在民间广为流传,珞巴族谜语的特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例如:

有个女子个头不高,四脚朝天孩子多。谜底:鸡爪谷。

人没走——它在前面走。谜底:手杖。

有个人天天跑,但却跑不出门口。谜底:石磨。

一群孩子戴斗笠。谜底:手指。

一只白母鸡上下跳。谜底:沸水。

一条很长的腰带。谜底:路。

一群蝴蝶到处飞。谜底:砍树时四散的木屑。

三个人一起蹲着。谜底:锅灶石。

上不接天下不接地。谜底:灶上的竹编。

水中藏的猎狗。谜底:鱼笼。

山顶上长着两笼草。谜底:眉毛。

河水上面的彩虹。谜底:桥。

总是吃不饱,饿得哇哇叫。谜底:石磨。

一个姑娘穿着百褶衣。谜底:芭蕉树。

围墙里面,圆石蹦跳。谜底:心脏。

一个奴隶又细又长。谜底:梯子。

百人共系一条腰带。谜底:扫帚。

这些事物与珞巴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