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学生学校保安培训

小学生学校保安培训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一、保安族的民族教育保安族民族教育包括经堂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保安族中学的保安族学生主要来自大墩、梅坡、甘河滩及刘集乡高李村一部分。该校在校生最多时达600余人,其中保安族学生占27%。专任教师86人,其中保安族职工2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百分之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保安族的民族教育,兴办保安族学校,大大激发了保安族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民族教育发展_中国保安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

一、保安族的民族教育

保安族民族教育包括经堂教育和普通国民教育。经堂教育从起源至今已历时400余年,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过重大作用。经堂教育使伊斯兰教深入到穆斯林大众的生活中,使已成衰微之势的伊斯兰教重新振兴起来,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中辉煌的一页。当历史步入20世纪时,中国的穆斯林已觉悟到——我们不仅仅需要经堂教育,我们更需要国民教育与社会沟通。在这种思潮和行动的影响下,地处甘肃河州的保安族聚居地也开始积极地兴办普通国民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保安族民族教育

保安族聚居区的学校始自清朝末期。在光绪初年,有自筹资金兴办的刘家集修文义学(私学)和州署拨资修办的大河家亲仁义学(官学)。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废科举、办新学,在刘家集建立了第二高级小学、第五初级小学和甘梅的第八初级小学。当初由于社会动荡,师资力量有限,没有固定的校舍和课桌椅,教师也只有一两个人,学生二三十人,生源90%是保安族。

1936年7月,大河家开明绅士马全钦(回族)为了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在自己家中创办了“私立魁峰小学”,有学生40名。1940年,马全钦又增办“私立魁峰女子小学”,有学生34名,保安族始有女子开始入学读书。1940年,在保安族聚居的刘集乡高李村建立了高李家小学,有学生60名。1943年魁峰小学又增设三年制初中班,后改为“私立魁峰中学”,保安族始有中学生。在保安族聚居区,无论是官办还是私立的学校,对学生除了教授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基础课外,还开设阿拉伯文课,对穆斯林学生进行基础的伊斯兰教育。1949年前夕,保安族地区各类学校共有保安族小学生93人,中学生8人。[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保安族民族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不管是教师力量还是学校设施,保安族的民族教育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接管、整顿并恢复了保安族原有学校的同时,又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保安族学校,重点扶持了甘梅小学、高李小学,并在甘梅小学附设了初中班。

1952年7月,建立大墩小学。1957年,保安族小学已发展到3所,在校的保安族学生人数增加到340多人。1958年,在3所小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5所民办小学校,共有教员18人,其中保安族6人。至1958年,各族学生已达1283人,其中保安族学生664人,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1倍。1962年7月,建立甘河滩小学。1965年,保安族地区有小学4所,小学在校生440人,初级中学1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个。“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安族民族教育和全国一样,受到极“左”思想的干扰,教育事业遇到极大的挫折。

img91

保安族村小

1979年11月14日,经州、县批复,成立了临夏县保安族中学,校址设在原魁锋中学内,拨款22万元扩建,并决定刘集中学高中并入保安族中学。这是全省唯一一所为保安族开设的民族中学。保安族中学的保安族学生主要来自大墩、梅坡、甘河滩及刘集乡高李村一部分。保安族中学面向全县招生,并以招收少数民族为主,每年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平均占到80%以上。该校在校生最多时达600余人,其中保安族学生占27%。

1980年9月1日,甘肃省第一所保安族中学正式成立并开学上课,全校学生280人,其中保安、东乡、撒拉、回、土等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19名教职工中少数民族15名。

保安族中学是1979年经省、州人民政府批准的以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的名称正式命名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是保安族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被州、县确定为重点中学。

初中在乡内招生,高中民族班在全县内招生,并对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考生降低分数优先录取。学生享受助学金。提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重视德育。高中班设形势教育课,初中班设思想品德教育课。重视制度建设,建立、推行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校管理责任制考核细则。以“团结、文明、求实、创新”为校训。1989年有12个班,初高中各6个,学生692人(其中保安族192人,撒拉族157人,东乡族56人,回族89人,土族169人,藏族29人);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少数民族24人),1979~1993年,共毕业高中生900余人。

2010年,学校有教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保安族职工2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百分之百。学校共设18个教学班,943名学生,女生409人,少数民族学生722人,少数民族女生250人。

学校现占地面积28亩,校舍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楼、男女生公寓楼、标准化师生餐厅、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存书13000余册。

保安族中学成立至今一直受到省、州、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1985年7月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曾亲临学校视察工作,1996年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祥等领导也曾前来慰问看望学校师生。经过各民族师生的共同努力,30年来共培养出初高中毕业生近300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共769人。其中从1984年至1989年的六届高中民族班中先后考入大中专院校共255人,高中民族班升学率达42.7%。近几年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强化绩效意识,狠抓目标管理,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先后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州级文明单位”“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集体”等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保安族的民族教育,兴办保安族学校,大大激发了保安族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在保安族地区,国家先后兴办了一系列学校,制订各种优惠政策,要求各级学校对保安族学生给予优先照顾,极大地提高了保安族少年儿童的教育水平。

1980年2月1日,省政府李屺阳副省长同教委、省民委有关负责人赴大河家地区考察民族教育。

1980年12月,开始对全县包括保安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书费的“双免”政策。

1983年5月1日,县政府决定,征用大河家公社甘河滩大队第四生产队土地2.7亩,扩建甘河滩小学。

1985年11月21日,省政府投资开办大河家甘梅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寄宿班。

1988年10月15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提高保安族女孩入学率,在大河家梅坡小学办起女童班。

1994年、1995年集资改建和修建了高李小学和刘集乡保安族春蕾小学。

1998年3月,州有关领导检查甘河滩保安族小学兴建项目,进一步保证了保安族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

1999年6月,大河家乡甘河滩保安族小学举行教学楼竣工典礼,甘肃省人大、省政协相关领导亲赴学校关心保安族教育工作的发展。

2004年6月,保安族中学教学楼开工建设。

2007年,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设立的“春雨工程”为保安族中学等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并援助了教育资金30余万元,推进了保安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保安族民族教育特点

自1981年积石山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在中央、省、州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保安族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安族的民族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政策,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各方面的努力使保安族民族教育发展很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成效显著,这也激发了保安族人民的办学热情。刘集乡高李村宗教界人士马耀武带头捐资1万元,动员干部群众捐资7万元,新修了高李保安族春蕾小学教学楼。1995年,柳沟乡尕集保安族春蕾小学从山顶迁址到尕集街道,当地群众无偿调换耕地,节省了一大笔经费开支,为当地各族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保安族民族教育和历史上相比,总体上有了巨大进步,但和其他民族及发达地区的民族教育相比,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保安族学生存在“两多一少”(即:入学多,中途辍学多,受高层次教育少),保安族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女童入学率低,教师总体素质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着保安族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民族的发展缺乏关键的一环。

img92

保安族小学

国家、政府对基础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惠及了保安族地区的所有学校。对保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书费”的两免政策,在全省高考少数民族分数线上对保安族学生照顾30分录取,在中学对“民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包括保安族)给予生活补助等。从2003年开始,积石山全县增加了财政主渠道对教育的投入,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逐步落实高中每生每月3元、初中每生每月2元、小学每生每月1元的办公经费。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为保安族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积石山县上还多渠道筹措资金,滚动发展县“育才基金”,资助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特困生和中小学在校学生及因贫困不能入学的适龄儿童以及辍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奖励品学兼优的高中生、高考中统招的学生及教育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校长和老师。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激发了保安族地区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教育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教学环境逐步改善。尽管积石山全县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力量相对薄弱,但是却始终把争取、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以发展基础教育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2001~2005年,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第二期义务教育工程、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务院侨办等项目,积石山全县共实施土建工程91个,累计投入资金3959万元,新建和扩建校舍63027平方米。建筑面积由2001学年的98694平方米增加到2005~2006学年的131139平方米。

img93

保安族小学大门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保安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2000年,梅坡保安族小学被列入“一期义教”项目工程,先后投资38.48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2.32万元,县政府配套6.16万元,香港方润华先生捐资20万元,新建819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一栋。农委“整村推进”项目补助15.3万元,新建砖木结构教室6间114平方米,维修原有教师宿舍和教室24间,砖砌围墙418米,浆砌护坡265立方米,厕所1间91.2平方米。

2006年初,大墩保安族小学的部分校舍被列入危房改造项目,新建教师办公室6间91.25平方米,维修教室6间、教师办公室7间共265.86平方米,改扩建厕所3间23.125平方米。总投资116998元,现已投入使用。

第三,引进教育项目,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精神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保安族的教育事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就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接受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保安族地区的学校普遍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各种教育项目都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当然也由于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展而深得益处。在这些教育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

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是由中国政府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合作的项目。于1999年12月正式启动,项目援助金额为112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51亿元,主要通过提高临夏州的积石山、康乐、东乡、和政四个民族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扶持全省师范教育体系来发展甘肃的基础教育。在积石山县,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的内容主要有:制订学校发展计划、配发设施、教师培训、教育督导和支持、贫困生救助、土建和免费午餐与初中女童住宿补贴等。其中新型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及效能是中英项目最关键也最具特色的内容,项目培训教师的教材是由各县教师、相关师范学校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共同参与每项活动和每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报告、总结、归纳。培训时间每堂课按教学活动安排时间,活动中间安排休息。课堂组织分班、分组,统分结合,学员可坐着听,也可站着听课,动静搭配。学员感到既轻松活泼又严肃认真。他们既学到了教学技能,又增强了教学研究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改变了我们单纯采用“会议式”“讲授式”培训,这种“参与式”培训方式被许多学校在教学研讨中广泛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工作方式,收到良好效果。

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各类培训的开展,参与式教学的课堂实践,自下而上学校发展计划的制订实施,发展性督导在学校的开展,以人为本、快乐校园的创建,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教育公平及特殊教育活动的进行,保安族地区的教育行政工作者、校长、教师都重新审视教育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大家认识到:学校发展计划既是新的理念,又是科学管理学校的工具,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参与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继续和发展,通过新教材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向素质教育的桥梁;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变保安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和发挥教育功能,改变贫困的根本途径。

第四,深化人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为推动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积石山县政府讨论拟定了《积石山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建议实施方案》《积石山县中小学校长竞争上岗制实施方案》《积石山县教育聘用制方案》,修改完善了《积石山县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实施方案》及《积石山县教职工绩效工资制责任追究制度》。从2000年以来,先后对2所县直小学和7个学区的负责人进行了公开选拔。对2004年、2005年考试录(聘)用的239名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全部聘用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对未录(聘)和当年毕业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学校义务支教。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轮流支教制度,先后鼓励和引导89名县、乡(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支教,解决了农村教师短缺和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签约引进本科生11名,每年选派10名年轻优秀教师到西北师范大学接受本科学历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与此同时,保安族地区的学校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内容、不同的类型的师资培训。这些培训对于更新农村地区老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加快保安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保安族民族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开始建立各种成人学校、识字班,仅1953年就有200多名保安族青年脱盲或半脱盲,并学会了说汉语。1996年,全县成立了3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有12个班,在校生达2473人。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安族中也涌现出不少的高学历人才。早在1951年,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在甘肃兰州创办不久,就开始在西北五省少数民族地区招生。作为甘肃的特有民族,保安族中有30多名青年有幸成为保安族历史上的第一批“天之骄子”。其中高赵家村的马玉兰是保安族中被录取的唯一的女大学生。这些50年代初第一批进入西北民族学院学习的30多位保安族同学,经过一年、三年、六年不等的干训班、预科、专科、本科学习后,到1957年已先后毕业。这些学员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到临夏地区的机关工作,他们都成了当时保安民族的精英。

随着国家、政府以及民众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保安族的高考升学率也在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底,保安族在校学生有3703人,其中小学生2486人,初中生992人,高中生225人。保安族中小学5所。积石山全县共有保安族教师191人,其中本科学历16人,专科学历111人,中专以下学历的64人。在191名教师中副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41人,初级职称的86人。

自1981年建县以来,累计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学生共有245人。其中1981~199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16人;1991~200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14人;2001~2010年,考入大专院校的保安族考生有215人。现在保安族不但有许多大学生,还有自己的研究生。

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师的增加和优化是分不开的。1996年,保安族教师已达45人,教师总量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7.5倍。教师中大专毕业10人,中专毕业30人,高中毕业5人。女教师由1958年的零发展到现在的28人。

保安族社会中存在着以伊斯兰家庭教育、经堂教育(包括现代“改良”经堂教育)为主的传统伊斯兰教育,这类教育不仅是伊斯兰教传播的手段,也是穆斯林修身和培育后代的主要途径。同时,保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了适应和跟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在积极地实践着近现代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保安族的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伊斯兰教育和民族教育对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传统伊斯兰教育旨在培养有文化、有品性,甚至有技术的合格的穆斯林,传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民族教育旨在培养有文化、有道德和有专长的公民,受教育者承载国家主流文化。最后,如何使传统伊斯兰教育和民族教育发挥各自的积极功能,使保安族人民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技术的合格公民和穆斯林,是摆在教育界、宗教界等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政府、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问题。[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