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性

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性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性羌族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羌族人能歌善舞,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羌族人热情本性的流露。羌族原生态歌舞表演酒歌是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此外羌族还有劳动歌、时政歌、喜庆歌、丧祭歌等等。羌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羌族称锅庄为“萨朗”。羌族人的能歌善舞,堪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佼佼者。
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性_中国羌族

第七节 能歌善舞的艺术天性

羌族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羌族人能歌善舞,这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羌族人热情本性的流露。由于羌族文化多为口传形式的文化,很多歌曲舞蹈都靠口耳相传传承至今。

羌族的歌曲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中的歌词:“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img125

羌族原生态歌舞表演

酒歌是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饮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词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人,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img126

载歌载舞的羌族锅庄(茂县叠溪)

山歌是羌族歌曲中数量最多,普及最广泛的一种歌谣,一般在劳动或者休息的时候在野外即兴演唱,主要以独唱为主,如《放羊山歌》《砍柴山歌》等。此外羌族还有劳动歌、时政歌、喜庆歌、丧祭歌等等。羌族全寨男女都会唱歌,在喜庆和劳动的时候,以唱歌歌颂劳动、赞美生活。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羌族称锅庄为“萨朗”。有“忧事萨朗”和“喜事萨朗”之分。例如,《汶川县志》中就有记载:“(羌人)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跳锅庄时男女各一队,每人手拉手,边跳边唱,以皮鼓、串铃伴奏,节奏强烈欢快、奔放抒情。每到此时,人们点燃篝火、杀羊烤肉,挥舞串铃皮鼓,围着咂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四种。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们对神的崇拜和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节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

img127

羌笛演奏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族地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逆时针边歌边舞。开始时,先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带头交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舞步。

“席步蹴”在南部方言中有“办酒席时跳舞”的意思,是民间在丧葬、祭祀时举办酒席后进行的祭祀性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此外还有反映丰收后喜庆心情的“娃西切玛”“姜得儿里学”,赞美装饰物的“石奎余奎”。“席步蹴”音乐曲调缓慢,节奏却很鲜明,曲式短小,反复重复。

“忍木那·耸瓦”,茂县赤不苏方言,意为“宾客来临时表示尊敬和欢迎的舞蹈”,是羌族传统礼仪舞蹈,主要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跳。如果寨子3年无人凶死,为示吉利,则要跳此舞庆祝。舞蹈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开始和结束时。舞蹈时,男女数人面对宾客,呈“八”字形分开而站,双手小指扣住身边舞伴的腰带,齐唱表达全寨人对宾客的尊敬和赞美的民歌。

“克什几·黑苏得”,意为“跳铠甲舞时唱的歌”。俗称“铠甲舞”“跳盔甲”,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或有威望的老年人举行隆重葬礼时,由身披牛皮制作的盔甲、头戴盔帽、手执兵器的男子跳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茂县北部、黑水等比较边远的山寨。此歌音调悲切,运用极不稳定的曲调式,速度缓慢,表达一种悲痛、哀伤的情感。

“莫恩纳沙”是羌族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也称“羊皮鼓舞”。该音乐无歌唱,只有羊皮鼓和响盘(铜铃)两种打击乐器作伴奏。响盘声响清脆,和着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舞蹈节奏的变换,敲击出不同的音响组合,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羌族还有很多形式的舞蹈,羌族人无论是节庆还是聚会都会跳舞。羌族人的能歌善舞,堪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佼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