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来传入的宗教思想对德昂族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的形成以及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德昂族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在其民族内可谓是无处不在的。除此外,德昂族男子还有文身习俗,多在手背及腿部刺上各种花纹、鸟兽图案或傣文名字。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_中国德昂族

第一节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

一、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与生态保护意识的传统思想渊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家们发现,在现代许多国家的原始民族中尚保存有大量的原始先民的思想和行为的遗迹,他们称这些原始民族为活的原始思想行为的资料。云南地区德昂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多种生态环境及传统民族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地区。云南德昂族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态文化意识和天性,并积累了古老的生态智慧和丰富的环境知识。德昂族从远古的原始崇拜延续发展而来,再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神秘奇异的宗教、形形色色的人生理念等等而加以表现,并渗透于德昂族的整体文化之中,从而产生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民族天性。

(一)神话传说的孕育

德昂族的村寨中都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宇宙、人类、谷种起源以及其他一些野生动物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昂族人朴素的自然观及崇尚自然的天性,对于德昂族人认识自然、崇尚自然、惜护自然发挥着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宇宙及人类起源的传说。德昂族关于宇宙及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且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葫芦的故事》,其中对宇宙及人类起源又有着两种不尽相同的说法。

德昂族因为古老的神话传说,而产生一种对自然的崇尚,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生死攸关的;自然万物也都是有人性的、灵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等都是一样有生命、有灵性、有知觉,不过是因为在历史的演变中变成不同的形体而已。正是由于德昂族这种淳朴的天性,使他们崇尚自然,并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来思考和生活。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1.佛教信仰的影响。在德昂族群众中,有不少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多列”教派,这种教派教规特别严格,严禁杀生,见杀不吃,闻声不吃,且不能养猪及母鸡,每户仅有一只公鸡报晓等。信仰“多列”教派的德昂族群众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人是生命,鸟、虫、鱼、兽也是生命,弄死任何生命都是有罪的。

2.受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德昂族群众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同时,还保留着对原始自然神的崇拜,例如对大青树及水的崇拜。

3.外来宗教传播的影响。外来传入的宗教思想对德昂族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的形成以及对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比如德昂民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主张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荣、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及他们的一切权利,崇尚节俭,抑制物欲等。又受道教文化影响,强调“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受自然法则支配,主张节制物欲,避免过度开发。而基督教在云南德昂族传播过程中的“理论妥协”则更明显看出外来文化对德昂民族地区本土文化的适应及德昂民族对外来文化的灵活改造发展。基督教早期传播时以自然“去神圣化”为理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因与少数民族传统的崇尚自然的精神相违背,在民族地区的影响较弱。

此外,德昂族的心目中还有对水的钟爱和敬畏。德昂族人这种基于原始万物有灵思想而对大青树和水的珍视和敬畏,不仅表现为一种信仰,更体现了他们对待自然万物的一种平等乃至敬畏的态度。这种敬畏万物的传统生态意识,自发的调节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促成了德昂族人对自然万物的保护和崇尚,形成了一种宗教式的崇尚自然的精神。

(三)中原儒学的熏陶

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汉军临“滇”,“滇”王请降,随即归汉,汉以“滇”国之地置益州郡,并赐“滇王王印”。从此,云南正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政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以儒、道、佛学为主的中原文化便以各种方式在云南德昂民族地区广泛传播,加上汉族移民的迁入,都极大地影响着德昂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其崇尚自然的思想和生态伦理等都带有了外来文化的痕迹。

如千百年来流传在德昂民族间的乡规民约、习惯法中传承的生态观等,虽是由德昂民族自己所制定,但其中仍可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如“砍了大青树,断了水源”“有了大青树,就有了村寨和人家”等。历史上,芒市土司曾于1928年专门刻石立碑,明令保护森林和水源等,就显然受汉文化的影响。正是汉文化与德昂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很好地形成了既具有德昂民族个性观念又具有中华民族共性的特殊的淳朴天性。

二、日常习俗中的表现

德昂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斗争与契合中,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在德昂族看来,自然不仅仅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更多地为他们提供精神的营养。因此,他们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与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崇尚自然,并因此养成了淳朴的自然天性。德昂族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在其民族内可谓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民族生活习俗、节日、建筑、服饰、宗教信仰、茶文化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都可以看出来。

(一)房屋建筑

为了与自然相适应,不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生,德昂族的所有建筑物都显得格外简朴。德昂族的房屋建筑基本上不用一砖一瓦一钉,而是以龙竹、红木、花桃木、栗木、茅草为建材,宅居均为干栏式构造,最普遍的就是“干栏式”竹楼。竹楼内中间为甬道,甬道两侧,用竹篱笆墙隔成三间,右侧住人,靠前门一间为客厅,系家长所居,并可招待宾客,置一火塘,专作烧茶水之用。中间为主妇卧室,设有火塘,专作煮饭之用。紧靠小门甬道两侧卧室作为女儿或儿媳所居。靠左侧一二间空房作为谷仓或放置生活、生产工具。竹楼侧还有厢房,用以安置脚礁、堆放柴草。楼下关牲畜和存放工具,楼上住人,两头开门,前门为家人及宾客出入之用,后门仅供家人出入,男女青年谈恋爱时也出入。两侧放窗,向阳面搭有凉台,可晒东西或休息,内分客堂、卧室、伙房。客堂里设有火塘专供烤火煨茶,有时也煮饭。这种宅居内体结构简朴,外表却美观,还具有占地少、防震、防潮湿、清凉舒适的特点。

img83

火 塘

(二)传统服装

过去德昂族一直保留着唐代“茫蛮”部族“藤篾缠腰”的古老习俗。妇女的腰部都缠有二三十道腰箍,腰箍用很细的竹片或藤篾制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细腻的花纹,并涂上红、黑、绿等颜色。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习俗逐渐消失,只有部分老人还佩戴藤圈。除此外,德昂族男子还有文身习俗,多在手背及腿部刺上各种花纹、鸟兽图案或傣文名字。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左耳戴耳坠,颈上戴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

(三)丧葬习俗

德昂族各寨子均有一块大小不等的公共墓地,一般设在半山坡上,德昂族人称其为邪树林或是坟山森林。寨中人死后集中埋葬于此处,不得占用耕地。死人埋葬后家人及亲友再也不去上坟祭祀,两三年后家人便很难记得原先的坟址。四五十年过去,便可在公共墓地上开荒、造林。这种丧葬习俗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资源意义重大。

另外,在德昂族群众的传统意识中,邪树林中的树木是不能任意砍伐的,否则,会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因而,坟山森林植被在这种传统意识的制约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这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敬畏生命的谦和态度

德昂族对生命有着非常谦和的态度。在我们谈到德昂族人对自然、对宗教等有着非常严谨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德昂族人对生命那种先天性的谦和态度。这种态度根源虽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但不难看出是德昂族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正如那些有着优秀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将对生命的敬畏和谦和集中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样,德昂族人也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德昂族对人与事的禁忌来看德昂族人是如何敬畏生命的谦和态度。

四、新时代崇尚自然观念的新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自然观都深刻地影响到了德昂族对自然认识,传统的崇尚自然的天性及对自然生态伦理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对其中消极部分(主要是受到剥削阶级影响和浓厚迷信色彩的部分)已消灭或逐步克服,将那些健康的且适应德昂民族传统崇尚自然的天性,加以梳理和继续传承。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德昂族村民已不再受戒律约束,饲养家畜、宰杀动物、食用肉食的现象在当地十分普遍。只有村中的老人到奘房听佛念经的时候才偶尔纯粹食用素食。改革开放以来,德昂族人自觉地制定规范化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奖惩条款等,将对自然的崇尚转化为科学的自然观念,同时还保留了德昂族人传统的对自然崇尚的天性。如德昂族人在配合政府践行“生态立省”宣言时,还会根据自己民族天性,自觉地不乱砍乱伐、破坏生态、肆意伤害生灵等,进而建立一种适应民族地区现实特点和发展需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