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生物天性原则

人的生物天性原则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的生物本能和生命天性角度看,语义场可类型化为四种基本形态,即匮乏语义场、需要语义场、求生语义场和惧死语义场。更重要的是,生物的语义场生成的语义核是生物本性,其解释因素是自然法则,其由此所生成出来的场化情绪、氛围是本能的顺应。因此,自杀实质上是对求生语义场的突围,自杀可以是消极的生存方式,但却是积极高扬的生命形式。惧死语义场散发着一种逃避生命、侥幸苟且的情绪、氛围。

从人的生物本能和生命天性角度看,语义场可类型化为四种基本形态,即匮乏语义场、需要语义场、求生语义场和惧死语义场。

匮乏语义场 匮乏语义场是指人在实际生存中的那种不满足、不丰厚、不完美的不安全情绪、氛围,比如,对知识的匮乏,对财物的匮乏,对时空疆域的占有的匮乏,对行为效果的匮乏,对信仰的匮乏,对语言、思维能力、情感的占有的匮乏等等所形成的存在情绪和生存氛围,就是匮乏语义场。匮乏,当然是指对象物的稀少,但匮乏并不直接地来源于稀少的对象物本身,而是最终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自我需要和欲望的无限度、无止境。所以,匮乏是人的匮乏,是人的无限度与边界的需要和欲望得不到完全的满足所形成的存在倾向、生存情绪。因而,匮乏构成了人存在的基本状貌,亦构成了人的存在向生存领域敞开的根本的体认倾向和情感倾向。从终极意义上讲,凡人都是匮乏者,或者是对财物,或者是对情感,或者是对知识,对信仰,对意趣……不论是目不识丁的农夫,还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无论是君王还是草民,都是匮乏,都在匮乏。就是人外的动物、生物、植物、星球、宇宙,无不存在着匮乏,无不在匮乏中展开自身生命的运动。因此,对匮乏的激情,激扬着创造的力,丰富着欲望的人。

需要语义场 需要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生命天性,而且也是所有的生命体的基本天性:性的需要,繁衍的需要,自卫的需要,群居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友情的需要,爱怜的需要,义务与责任的需要等等,在任何生物物种生命身上都存在,不仅仅是人。生命是需要的生命,人是需要的人,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层次远丰富和高于生命世界的其他生命,人的需要的形式和求取需要的方式、手段更有别于生命世界的任何生命体。这在于人类需要语义场与生物需要语义场的语义能量、氛围、情绪、意向等等是根本不同的,也在于人类的各种需要语义场的语义能量、语义性质的千差万别性。更重要的是,生物的语义场生成的语义核是生物本性,其解释因素是自然法则,其由此所生成出来的场化情绪、氛围是本能的顺应。而人类需要语义场生成的语义核却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作为生物的生命本性,在这个层面上人的本性与生物的本性没有区别;另一个方面的人性内容就是人的文化本性,人的文化本性是对人的生命本性的方向性释放所形成的超越其生物本性的本性。因而,从整体上讲,人的本性体现出对生物本性的超越性:生物的本性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而超越生物本性的人的本性,却是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由于其语义核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规定性的完全不同,由此形成的人类需要语义场的解释因素的不同。人类需要语义场的解释因素,是人的合于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目的性存在和合目的性生存。由于这一根本的区别,由此形成生物需要语义场和人类需要语义场在表现形态上的根本不同:生物需要语义场的敞开形态始终是相对单一的,而人类需要语义场的敞开形态却是多元的,并且是不断生成、不断拓展的。比如,物的需要语义场与精神的需要语义场、伦理情感需要语义场和异性情爱需要语义场、权力需要语义场与信仰需要语义场等等之间的语义场性质、意向、氛围、能量是不一样的。

求生语义场 在人的生存需要中,最令人回肠荡气又在实际上隐匿最深、最不轻易外显和最不被人意识的,是关于对生命的欲望。这种对生命的欲望,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继续存在和永恒存在的渴望。这种渴望的永不衰弱的回旋,就构成了人的求生语义场。求生语义场构成了人(以及所有生物)的生存语义场中最神圣、最坚韧、最顽强、最悲壮、最无限和永恒的语义能量,构成了人之为人,以及生命之为生命的最难以破译的语义密码。求生语义场生成着人(及所有生命)在艰难困苦中顽强生存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气和力量,哪怕是食不果腹,哪怕是衣不蔽体,哪怕是暴刑苦役,哪怕是灵魂的全部异化和人格的全部扭曲,都难以真正彻底地丧失求生的欲望,难以真正停止和熄灭求生语义场的运动与燃烧。

求生语义场的顽强和坚韧,既是生命的辉煌所在,又是生命的悲剧所在,因为这使人难以真正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生命的本质,并从而真正走向对生命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来讲,拘泥于生命(躯体)的无限性,恰恰是真正丧失生命的无限的根源所在。因此,自杀实质上是对求生语义场的突围,自杀可以是消极的生存方式,但却是积极高扬的生命形式。宗教的舍生,出家人追求涅槃境界,实质上是对人所固有的求生语义场谋求突围、谋求超越的另一种形式。对人来讲,只有突围和超越了求生语义场,惧死语义场才可消解,生命才可真正超凡脱俗,人才可真正顶天立地,精神才可真正物我皆忘,与自然宇宙融一,灵魂才可真正不灭与永恒。

惧死语义场 求生源于惧死,因而惧死语义场则最为现实地生发于求生语义场,并且最终归于求生语义场。对于人来讲,求生必然惧死,惧死为着求生,惧死即对死亡的恐惧。从存在的事实本身来讲,人——当然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存在形式和一切生命存在者——都是向死而生的。因为,当人的生命诞生了,就意味着人的生命必然有结束。当人的生命因为诞生而拥有了活的权利和资格,就意味着他已经在事实上承受了必须的命运。所以,向死而生的人,因为面对死的必然命运而惧怕死亡,则构成了他顽强求生、谋生和创造生的永恒动力。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求生语义场的动力能量场非它,而是惧死语义场。惧死语义场散发着一种逃避生命、侥幸苟且的情绪、氛围。惧死语义场激荡着一种消解生命、萎缩精神、腐化灵魂、钙化人格的语义能量,蚂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这正好揭示了惧死语义场的本质是“逃生”,惧死语义场就是逃生语义场。

对于任何个体生命来讲,不管你居有何种身份、拥有何地位,以及身体状况如何、生活质量怎样,你都是有限与无限的融一,生与死都必须并且只能是你生命的两个面,这有如一张白纸和一枚镍币。生即是有限的开始,也是无限的延续,死则是有限的结束和无限的开始。不敢正视生命的生与死,也就不敢正视、认识和把握有限而通向无限的更高阶梯。同时,不敢正视生,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与艰难,同样不敢正视死亡;不敢正视死,也就不可能领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人,能够正视死亡的人,才是大勇!才能超越凡夫俗胎的种种苦难情绪、分离情绪、残缺情绪,才可能真正追求有限生命中的最大意义和超生命时空长度的价值,生命的永恒与无限也就在这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