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制片人制的本质是什么

电视制片人制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在世界电视发展史上已经出现了导演中心制、制片人制、制片主任负责制、制片主任和导演共同负责制、科组长制等一系列制片管理模式。在我国,电视栏目制片人制一经出现便得到普遍认同和推行,首先是因为制片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视生产力。电视制片人制在我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现实诉求就是提高电视节目生产力,制片人制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从节目生产的层面提高电视行业整体效率的厚望。

三、电视制片人制

自从电视传播成为了一种规模性的人类活动,就有了电视制片管理。截至目前,在世界电视发展史上已经出现了导演中心制、制片人制、制片主任负责制、制片主任和导演共同负责制、科组长制等一系列制片管理模式。其中导演中心制是以前苏联为代表,制片主任负责制、制片主任和导演共同负责制、科组长制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片管理模式,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是在席卷全球的电视商业化、产业化的浪潮下,制片人制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内最主流的制片管理模式。

面对制片人制的强劲发展,我们不禁要追问:制片人制勃兴的深层动因何在?它的出现是否具有必然性?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制片人制的本质?

(一)制片人制勃兴的动因

制片人(producer)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它滥觞于美国的电影制片领域,是为适应电影产业的激烈竞争而逐步形成的一套运作机制。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活动电影机后不久,由于影片通过在影院的放映产生的票房收入可以产生利润,电影遂迅速成长为一种产业,及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好莱坞的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五大电影制片公司,即环球公司、派拉蒙公司、福克斯公司、联美公司、米高梅公司。五大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一方面基本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独特组织,另一方面带来了电影制片厂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使制片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制片人制作为一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式的制片管理模式在大制片公司内应需而生,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20世纪40年代在世界影都好莱坞出现了更为纯粹的制片人——独立制片人。当时的背景是,一方面,经过20年的发展和完善,美国的电视事业形成了对电影业的直接挑战和残酷的行业竞争;另一方面,电影业也面临着政府在政策调整方面的巨大压力,1948年美国法院通过的一项决定规定,电影制片公司必须放弃继续拥有电影院的所有权,于是电影制作系统与放映系统分离,同时,不再确保制片公司从前得到保证的影片发行数额,其目的在于打破行业垄断,从而促进电影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独立制片人的出现使美国电影业的体制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影响到西方整个电视业。时至今日,制片人制已经成为整个西方电视界主要的管理运作机制。

我国的电影领域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传统的“导演中心制”,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业率先引入了制片人制。我国电视制片人制萌芽于80年代中期,发端于电视剧生产领域。进入90年代中期,制片人制从电视剧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电视节目生产领域。最先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栏目制片人制改革始于1993年《东方时空》的大胆创新,并由此在全国电视系统迅速得到推广普及。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如一声清脆的晨钟唤醒了沉睡的国人。一个深度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电视新闻杂志类栏目由此诞生,对于当时贫瘠的中国电视来说,《东方时空》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它除了制作经费来源不属个人之外,可说是一块几乎具备制片人制所需原生态环境的试验田。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我国早期的电视制片人制是一种内部承包方式,是国际通行的制片人制在我国国情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电视制片管理模式。较之电视业,中国电影业在推行制片人制上扮演了先驱的角色,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商业性历来强于电视,其市场化取向也更为清晰和彻底。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我国电视的意识形态属性远远强于电影,因此,政府对电视的掌控更为谨慎,此理也可用来解释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推行何以晚于电视剧生产的制片人制。

从国外来看,好莱坞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制片人的功绩,他们往往都是影视制作业的运作大师。当人们被《乱世佳人》、《巴顿将军》、《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的艺术魅力所震撼,被格利高里·派克、费雯·丽、克拉克·盖博的表演所迷倒时,往往会疏忽了除导演、演员之外,对影片的成功起到根本性作用的幕后英雄——制片人。从我国影视制作现状看,制片人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许多制片人是影视作品的策划人、启动者或直接操控者,不少制片人还是制作资金的筹措者。在影视市场的竞争中,一部分制片人几经磨炼,成为我国影视产业的重要力量。从国家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到各中小影视制作公司,都有一批制片人,每年数万部(集)电视剧从他们手中诞生。像《唐明皇》、《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大型电视剧的制作,更是显示了我国制片人的才干。

制片人制这一制片管理模式能够从电影到电视、从西方到东方得到推广,是否证明制片人制本身承载了影视生产的许多规律性因素?在美国,影视业的定位十分清晰:影视业既是意识形态工具——宣扬美国价值观和民主理想的主渠道,更是谋求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傲视全球的美国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者更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美国,一家电影制片厂就是一架庞大的利润机器,电影生产的目的非常明确——赚钱。从这个意义上讲,制片人制是制片厂在市场环境中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自觉选择,是现代工商管理手段与影视艺术特点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制片人制就是将影视生产作为一种独特的工业或者商业来运作的,它直面影视业的商品属性,适应了影视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这一事实。实践也已雄辩地证明,制片人制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影视生产规律的管理运作机制。美国能造就傲视全球的庞大的影视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它率先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片管理模式——制片人制。

在我国,电视栏目制片人制一经出现便得到普遍认同和推行,首先是因为制片人制极大地解放了电视生产力。电视制片人制在我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现实诉求就是提高电视节目生产力,制片人制从一开始就被寄予从节目生产的层面提高电视行业整体效率的厚望。从这种层面考量电视节目制片人制,它又是我国电视改革中的一种改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效率的重要探索。从广播电视本身的行业发展特征分析,电视节目制片人制的出现,是广播电视观念转变和功能开掘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电视台为加强和改善节目生产管理、提高节目生产效率、形成节目市场的积极尝试。广播电视行业作为舆论宣传工具,人们对其喉舌功能与意识形态属性的认识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政府下拨经费的日渐减少与电视节目制作投入的不断增长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广播电视的多功能开发以及某些电视节目具有的一定的商品属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凸显出来的。电视节目制片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电视生产力以及经费创收等优势,使得它的出现成了必然,使得它的发展有了可能。在传统的电视制片管理模式中,电视节目生产的成本高、费用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实际上,电视节目的生产如同工业产品的生产一样,有自身的生产周期、运作程序和生产流程,每一个节目的产生都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按照一定的创作规则,由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来完成。传统的电视制片管理模式,使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无法收回,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产业必须直面节目生产的投入产出。事实证明,制片人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节目生产的效率。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两个新闻栏目由于推行了制片人制,激发了参与人员饱满的创作热情,确保了栏目的高质量和高水准,结果高收视率带来了可观的广告收入,良好的社会效益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制片人制在制片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制片人既拥有节目控制权(选题、策划、初审过程中的决策权),人员调配权,设备、经费使用权,又必须对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负责,这种权责利的高度结合,正是制片人制迅速走红并长盛不衰的关键原因。

其次,制片人制的推行还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时代和国家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电影业的产业属性首先得到承认,因此被率先推向市场,引入了西方影视产业的制片管理模式——制片人制。继而在与电影具有诸多共同点的电视剧生产领域也推行了制片人制,而最富于革命性的改革则是90年代电视栏目制片人制的推行,栏目制片人制的推行难度最大,相应其意义也更为深远,栏目制片人制改革堪称我国电视事业的管理变法。栏目制片人制的引入从表面看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但实际上是偶然中的必然,具有深广的社会背景。首先,9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带来了相应的文化转型,中国电视事业由单一的宣传事业型向宣传经营型转变,其产业属性得到了普遍的承认。电视台不但承担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使命,而且承担着创收积累、自我发展的任务,电视台从此成为一个市场主体,面临着空前的收视率竞争,“做大做强”成为了众多电视台的时尚口号。制片人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它能够把电视节目制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纠正以导演为中心的“导演制片主任共同负责制”片面强调节目制作的艺术效果,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倾向;可以克服以制片主任为主的“制片主任导演共同负责制”过分强调行政领导,而忽视经济社会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弊端。此外,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催化了电视栏目制片人的诞生。随着电视台自办节目数量的迅猛发展,那种电视编导既抓业务也抓事务、剧务只管钱财物的运作机制,已不适应电视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而且,自办节目量的加大也带来了电视台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呼唤一种以低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制片管理模式,此前官本位的科组长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就不再适应提高节目质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了,科组长制让位于制片人制遂成为一种必然。

(二)电视制片人制的特点

在制片人制这种管理模式中,电视制片人对节目制作、用人、分配等事务全权负责,拥有节目生产管理权、人事调配权、经费使用权。制片人制缩短了管理的中间层次,有效消除了过去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有研究者认为,当年“《东方时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片管理模式的转换,在于它实行了栏目制片人制”(10)。具体而言,我国电视栏目制片人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宣传管理方面,实行电视节目制片人制的电视台基本上都实行放权与制约相结合的方式。在电视台领导和相关部门监督下,制片人对节目选题、节目形式、节目风格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在受媒体性质、宣传政策、宏观管理综合制约的前提下,制片人以其较大的节目支配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栏目科、组长,集相对较大的责、权、利于一身。

其次,在人员管理方面,制片人一般由电视台各级部门聘任或聘用。由于取消了行政关系,强化了节目评估和监督机制,制片人能上能下,栏目能砍能创,改变了以往在栏目设置和人员使用上的僵化状态。对栏目内的工作人员,制片人拥有较大的聘用权和解聘权。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视节目集体生产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有利于激活电视队伍的潜能。

第三,在经费管理方面,电视制片人在遵守电视台相关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拥有对所拨经费的支配权。这种财务制度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经费管理的方法而已,但它的影响不可小视,它使制片人不得不重视经济效益,它能促使制片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制作出成本低、质量高、周期短的节目来。

较之制片人制,传统的电视制片管理模式明显具有三大弊端:一是部门多,往往职责不清,相互之间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二是层次多,从台长、部主任、科长、组长到最后做栏目的编辑、记者组,层次过多,容易造成宏观指挥失灵,导致政令不.,降低了栏目对新闻和宣传的敏感度;三是考核激励机制的缺位,节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与节目制作者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这就无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记者、编辑的潜能。而相形之下,制片人制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首先,制片人制实现了电视成本的规则性。栏目管理说到底是一种成本管理和效益管理。电视的产业化必须追求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因此,对制片人来讲,成本意识至关重要。在计划体制下,我国电视业发展长期忽视经济规律,节目制作经费靠国家拨款,由于缺乏经济压力,所以节目制作往往不计成本,甚至在电视产业化经营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仍难以对电视节目的成本实施有效控制。其原因在于电视制作成本具有不规则性。不但栏目与栏目的节目成本不同,同一栏目不同题材节目的成本也可能千差万别,而且电视节目制作涉及对摄像机、编辑机、电池、录像带、转播车等工具的使用和消耗,涉及主持人、编导、记者、摄像的劳动报酬。可见,电视制片的成本控制不是一个简单化、程序化的事情,既不能让设备闲置、资源浪费,又要照顾到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做法是记者层层申请经费,每一层领导都对半砍,对节目经费的分配和管理往往流于盲目和随意。栏目制片人制以栏目为单位进行目标管理,根据栏目的制作方式、周期等诸多具体情况,制定栏目的制作经费、收视率、广告收入等绩效目标,栏目的绩效目标可以对制片人和栏目员工形成有效压力,使其自觉控制制片成本,提高节目的传播效益。

其次,制片人制促进了栏目人事结构的合理化。制片人制是一种“面对面”的管理。制片人直接面对一线制片人员,并与他们结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制片团队,从而克服了传统制片管理中那种部门繁多、层次复杂、信息不.、责权不明的弊端,有利于人员的有效管理和创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栏目制片人制将用人权部分地赋予制片人,由制片人依据栏目实际,核定用人数量和结构,能有效地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使整个电视台成为人才流动的“活水”。由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双向选择自愿组成的,人员间比较团结,离心因素大大减少,节目的命运就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命运,栏目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凝聚力因此大大增强,栏目组的机动性也大大提高。在实行制片人制的栏目,记者常常是日夜兼程,编辑守在编辑机房随时准备切换,制片人审片当机立断,这种上下一盘棋、协调高效的工作氛围必然会极大促进节目运作的效率。

最后,制片人制保证了栏目风格的统一性。由于栏目制片人往往产生于编辑、记者之中,在制片管理的过程中,他们直接参与每期节目的选题审定,参与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和包装风格的探讨,这不但有利于节目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形成连贯一致的节目风格和个性。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一批栏目制片人的大胆探索拉开了中国第二轮电视新闻改革的大幕:1993年5月1日开播的早间新闻杂志《东方时空》、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和1999年5月17日开播的《新闻调查》,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突出电视新闻的评论性、调查性、监督性、批判性,打破了简单、平面、单调、僵硬的电视新闻模式,注重塑造电视新闻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极大地扩展了电视新闻的话语空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些栏目无一例外地承载着栏目制片人对电视新闻的创造性理解和思考,清晰地表现出了制片人的个人风格。可见,实行栏目制片人制有利于形成栏目、节目的独特风格,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影响力,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电视节目整体上存在的内容重复、形式雷同、效果不佳的面貌。

综上所述,推行电视制片人制,是电视制片管理顺应市场规律和电视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电视制片管理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它能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层次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有利于改变目前电视节目生产和管理中扯皮多、效率不高的现象;有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降低节目成本,提高栏目的运作效率和节目质量。一句话,制片人制有利于解放电视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