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场面调度的作用

场面调度的作用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影响人物个性环境的千变万化和人物本身个性的千差万别,因而导演在设计场面调度时,必须寻找到能够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又如,在澳大利亚影片《鳄鱼邓迪》中,导演彼德·费曼借助场面调度手段刻画主人公邓迪的性格时,就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车站这场戏的调度不仅十分生动有趣,具有喜剧色彩,最重要的是通过场面调度刻画了邓迪的性格。因为这种场面调度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

六、场面调度的作用

场面调度除了能产生银屏画面的构成作用,传递出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美之外,它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环境气氛,寓意哲理思想,创造特殊的意境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活跃和激发观众的联想,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场面调度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结合一些具体例证来阐释场面调度在影视创作中所能发挥的一些最常见的作用。

(一)通过场面调度刻画人物的性格

在影视创作中,刻画人物的性格是最为重要的。导演要调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从事这一工作,场面调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得力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性格常常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上,诸如人的思想感情上的喜怒哀乐,性格的内向与外向、独立与顺从、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类型,以及行为的正常与异常,动机与行为是否统一,等等。所谓“百人百性”。由于影响人物个性环境的千变万化和人物本身个性的千差万别,因而导演在设计场面调度时,必须寻找到能够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

例如,在意大利导演德·西卡拍摄的影片《温别尔托·D.》中,有一个场面通过极其简单的调度,刻画了温别尔托·D.既贫穷又爱面子的性格。温别尔托·D.是一个靠领养老金过活的人,因为贫困潦倒,只能靠变卖旧物维持生活,但在朋友面前又要装得体面,维护其自尊心。后来,他到了山穷水尽、借贷无门时,在路上偶然碰到乞丐伸手向他讨钱,由此受到了触动。他走到僻静处站下,伸出手来,练习讨钱的动作,此时恰有人走来,他把手伸出去,手心向上,却仰脸向天。这种动作行为体现了那种初次干此营生又怕被人撞见讪笑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让人看了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人物调度的妙处是,导演让路人走过之后,方才意识到有人在向自己讨钱,于是转回身掏钱。他正要把钱递到温别尔托·D.的手上,就在这一瞬间,温别尔托·D.的手突然翻转过来,手心冲下,手背转上,这样反复上下翻来翻去,给人的感觉,他并非是乞丐在讨钱,而是在试探天气是否在落雨。给钱的人反而觉得很尴尬,只好将钱收起,反身走去。

看起来这个场面只是一个简单的过场,在整部影片中所占的分量极轻,但导演却紧紧抓住细部不放,在小处落笔。他通过简洁的场面调度:路人的去而复返,温别尔托·D.的手掌翻上翻下的异常动作,不仅制造了具有喜剧效果的尴尬场面,同时刻画了温别尔托·D.先生既想讨钱又爱面子,既贫困又要维护尊严的人物个性。正由于导演在场面调度上不放过在细微处见精神,注意在小处落笔,而众多小处积累起来便形成了大处的鲜明形象,所以从事艺术创作,千万不能忽略小处的积累。也许有人会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认为会因小失大,我认为西瓜不能丢,但是芝麻也要拣。财富都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又如,在澳大利亚影片《鳄鱼邓迪》中,导演彼德·费曼借助场面调度手段刻画主人公邓迪的性格时,就有非常出色的表现。由于人物性格鲜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这部仅以600万美元低成本投资拍摄的影片,当时从众多的华丽昂贵的好莱坞影片中脱颖而出。

该片的主人公邓迪出生于澳大利亚边远的北部亚热带地区,他性格粗犷、豪放、坚强、开朗,在他的身上有许多那些拓荒英雄的品质。因为他经常捕猎鳄鱼,所以被人称作“鳄鱼邓迪”。

纽约的一位报社女记者休·查尔顿在采访邓迪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危险和不同寻常的遭遇,并对邓迪产生了兴趣,于是邀请他一起回到纽约。这样她不仅能够介绍原始的邓迪,还能对这个尚未受过教育和污染的单纯的人,对他初次接触现代大都市生活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专题报道。

邓迪到了纽约后,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不适应,但由于他的内心深处爱上了这个女记者,所以才决定留了下来。后来当他得知女记者已与别人订了婚,他便决心离去。女记者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赶到饭店,门前侍者告诉她邓迪已去地铁站,她立即向地铁站追去。路上,她跑掉了一只鞋,于是她干脆扔掉了另一只鞋,继续向前跑去。到了车站后,在拥挤的人群中她终于发现了邓迪,并大声呼喊他,告诉他,她爱他。车站这场戏的调度不仅十分生动有趣,具有喜剧色彩,最重要的是通过场面调度刻画了邓迪的性格。

这个段落共用50个镜头,长达4分钟。通过人物与镜头的调度,不仅表现了女记者追赶邓迪的急切心情,同时导演还为这一场面设定了十分拥挤的候车人群,因而给二人的相会制造了障碍和困难。所以当女记者看到邓迪后,由于拥挤人群的阻隔,使她无法通过,不得不借助人群中间的两位好心人来为其传话,这样就产生了喜剧效果,另外,也为刻画邓迪的性格创造了条件。

邓迪看到女记者向他表示爱情后,由于感情的冲动,他不顾一切飞身从人们的肩上、头上踏过,去和女记者相会。这种独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只有邓迪能做得出来,因为他是个粗犷、豪放,曾经和鳄鱼打过交道的人,他将都市的所谓文明和礼貌置之度外,所以他可以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去会见他心爱的人。他的这种看似粗野的行为和动作,对于女记者和站台上的群众以及影院中的观众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因为这种场面调度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

(二)借助场面调度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人是最富于感情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

一般来说,人的动机和行为是统一的。比如说他恨她,他就会采取一切恶劣的手段对付她。即表现为表里一致。但是,有时候人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并不一致,即表里不一。比如,有的人对某位领导打心眼里厌烦,甚至对他深恶痛绝,但在表面上又不敢得罪这位领导,甚至要对他献殷勤和讨好,心里就越是觉得别扭和不痛快,形成了人的两面性,甚至性格的分裂,构成了内心活动与外在行为的矛盾和不一致。

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极为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有一首古诗《渡汉江》写道:“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什么临近家门,不是高兴,反而产生了胆怯心情呢?就因为多年不通音讯,担心家里有了变故,不知吉凶祸福,心里便害怕起来。这种反常的,但又可让人理解的矛盾心情,是非常真实的,所以才更吸引人。

在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影片《一个怪物的剖析》(又译《人人都可以入地狱》)中,就借助场面调度手段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这种复杂的矛盾心情。

这部影片叙述一位母亲的小女儿被绑架后,母亲接到绑票者的来信,让她携带巨款去赎回孩子,否则逾期就要撕票。此时,母亲急切营救孩子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接下去的戏是母亲携带赎金驾车驶到郊区公路旁一个僻静处停下,正欲去寻找绑票者指定的地方时,恰巧又驶来一部汽车,在她的车旁停下。车主走下来问她是否需要帮助。这种热心肠的助人行动,反而使女主人公感到厌烦,因为这时她最怕被别人打扰,但表面上还得向人家道谢。

以上调度,虽属偶发事件,节外生枝,却由此增强了戏的紧张性,给母亲的营救行动增添了障碍,同时也加强了女主人公的心理负担,造成了内心紧张。这种场面调度,看起来仿佛是随意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实正是导演精心设计的。这种偶然的路遇,善意的助人举动,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中,却绷紧了人物的神经,起到了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特殊作用。

紧接着母亲找到了绑架者留在指定地点的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台对讲机。她按动机钮,从对讲机里传来绑匪的指令,让她把车开到某处桥上停下,然后将钱袋与对讲机一起扔到桥下,之后,再开车绕道驶往桥下去认领孩子。

当母亲将车驶到桥下,打开车门去认领孩子时,导演借助场面调度相当准确地揭示了此时此刻女主人公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当她走下汽车后,借助汽车前灯的光亮,发现远处地上放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口袋。此时,如果导演按照一般的处理方法,可以不假思索地让演员飞快地奔向蓝色塑料袋,解开封口的绳子,以表现母亲营救孩子的急切心情。然而这部影片的导演并没有这样做,没有走轻车熟路,而是另辟蹊径,独闯新路。导演在场面调度上用了一个很长的镜头:母亲下车后,慢慢向前走去,走了几步停住,仔细向前打量;接着又慢慢向前走,当快接近那个蓝色塑料袋时,忽然又停下,她没有继续向前走,反而往后退了几步,定了定神,才又向前走去。当她走到口袋前时,镜头换了个反拍角度,拍摄母亲伸出脚来,轻轻踏了踏口袋,仿佛在试探口袋里装的是什么。是人,还是物?是活的,还是死的?然后,她俯下身子。至此,镜头切断,戛然而止,转换场面,给观众留下悬念,让观众产生想急于知道孩子生死命运的期待心理。

此处调度起主要作用的是时间因素。母亲与塑料口袋的空间距离并不长,但母亲急欲看到女儿的心情,仿佛走了一条漫长的路,心情与动作形成了反差。时间延伸了,但观众并不觉得冗长,反而被一种紧张的氛围所吸引,期待感更为强烈。因为此时剧中的人物和观众都急于想知道口袋中的孩子的安危,但又害怕知道袋内的情况,担心出现最怕出现的情况。因此,母亲越是临近口袋,越是心怯,不敢贸然接近和打开它。这种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完全是借助场面调度手段完成的。

如果换一种处理手法,让母亲看到口袋后立即扑向前去,急忙打开口袋,让真相大白,这种急于呈现结果,不仅削弱了悬念的紧张度,而且也把人物的内心活动简单化了。戏剧性没有了,观众的期待感观赏兴趣也随之被冲淡了。而此处观众所需要的恰恰是对人物复杂心理过程的揭示,不是那个简单结果的呈现和揭破。可见,不同的场面调度对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场面调度渲染环境气氛

影视作品中的环境气氛,主要是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自然景物外观的形象又受到季节、风雨、阴晴、昼夜等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春天的景物就显得生机盎然,冬天的景物就显得萧飒;白天的景物显得明朗,夜间的景物就显得神秘和朦胧。所以气候、时间的变化,既影响景物自身形象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人对景物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必然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除了社会环境在时时刻刻影响人的思想和情绪之外,地理环境周围的景物也必然要注入人的精神世界中去,影响人的思想和情绪;同样,人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也会反射到景物的身上。因此,影视作品中的人与景存在着二重关系。一方面,某种自然现象作用于人物的心理或感情,并在人的内心留有痕迹。比如良辰美景,风和日丽,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让人兴奋和振作;若是凄风苦雨,电闪雷鸣,人的心情就会感到阴郁沉重,甚至心惊肉跳。这是由于人的心情受到景物气氛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景物本身也以人物的感情为背景而被美化或扭曲和变形,真实的景物被转化为带有人物主观色彩的具有幻象的景物。比如,人遇到了喜事,中了头彩,生了儿子等,心里非常高兴,精神愉快,即使天气阴沉,刮风下雨,满街泥泞,在其眼中也显得具有生气,美不胜收;如果人正遇上倒霉的事情,如家中失窃、亲人病故,心情正处于沮丧和悲痛哀伤之中,即使他置身于百花争艳的优美环境中,也会感到某种凄凉和衰败的气氛。因此,在场面调度中把环境气氛处理好,不仅可以正面烘托或者反面衬托人物的心情和情绪,同时还可以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我国电影《小兵张嘎》中,导演运用场面调度手段渲染当时农村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环境气氛,有着非常出色的设计和处理。其中有一场戏,表现嘎子随同游击队员去见队长,就是通过一个长镜头调度一气呵成的。开始是人物的纵深调度。嘎子随同游击队员从背景远处向镜头走来,待走成近景后,又转向右行,镜头跟随向右移动;他们搬开柴火,从墙洞穿过,走到另一处院落,然后又向纵深走去,由近景走成远景;待走至尽头时,又攀登上房,形成高低调度,镜头随之升起,接着二人又斜向往前走来,再下到另一处院子里,镜头随之降下。二人对一守门人打了下招呼,便走进屋去。

以上导演所设计的较为复杂的人物调度与镜头调度,主要在于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它充分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防御敌人的极为隐蔽的地理环境,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付敌人的智慧,渲染了战争气氛。仅仅一个长镜头调度,就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四)将哲理寓意在场面调度之中

在艺术作品中,哲理常常表现为一种深邃的思想。它发人深省,启迪心智,也是创作者追求立意的较高境界。它给观众留下思索、回味、咀嚼的空间。导演除了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等多种手段可以获得哲理的寓意之外,如果能对场面调度的构思和设计匠心独运,亦可收到寓意哲理的效应。

在日本影片《砂器》中,它描写一个出身低下的青年秀夫,自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但父亲因患麻风病又被收容进传染病医院,与世隔绝。于是秀夫便独自闯荡社会,他依靠个人奋斗与机遇,终于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此后,他怕暴露自己的身世,担心出身低下会损害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前途并受世人的耻笑,以致不认其父,最后竟至杀死收容和养育过自己的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秀夫被警方逮捕,最终身败名裂。

影片的开端是这样处理的:

沙滩。

小孩堆小沙丘的手。

小孩的手指头,在沙丘顶端钻了个眼。

还是这只小孩的手,捧来海水,细心地往钻成碗形的洞眼里灌。洞眼里的水渐渐往沙里渗,洞眼四周的沙变成黑色。

小孩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插进沙丘,将被海水渗黑结成碗状的部分捧了起来。

小孩双手捧着它,缓慢地搬到石头上,准备并排放在刚才做好的沙碗旁。

可是,石头上的沙碗已经干涸变形。手上捧着那一个,也赶上一阵风,被吹得七零八碎,完全毁坏了。[1]

后来,秀夫成了著名音乐家,当他在音乐厅内弹奏他的作品《宿命》时,在音乐中他回忆起童年和父亲相依为命、沿途乞讨时的情景。此时,又插入了一段他童年时的经历:

草丛里的一只小沙碗。

秀夫——在河边沙滩上,独自默默地在做小碗。[2]

导演通过以上场景中的人物与镜头的调度以及重复出现小孩做沙碗的情景,用以寓意欺世盗名的人生,犹如沙做的器皿,虽然也能一时成器,但经不住风吹日晒就毁坏殆尽。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岂不发人深省?

另外,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执导的影片《奇遇》中,结尾的场面调度也是富有哲理寓意的:在海边,导演让男主人公桑德罗面向一堵坚硬的水泥墙,女主人公克拉乌迪娅则面对辽阔的大海。导演为何要构思和设计这样的场面调度呢?其原因就是导演要用这样的调度来寓意一种哲理思想,表述他的哲学观点,以及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与看法。

《奇遇》是一部故事性极淡的影片,也是一部被认为“反情节”、“反戏剧”的代表作。它叙述在一次郊游活动中,男主人公桑德罗的未婚妻安娜突然失踪,于是桑德罗便和安娜的女友克拉乌迪娅一同寻找,在寻找过程中二人发生了性爱关系,但在感情上却不能互相理解和沟通。这如同安娜突然失踪一样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理解,既无前因,又无后果。她为何失踪?是被害还是自杀,抑或是借故逃遁?均未作交代。按情节剧来看,一个刚出场的人物突然神秘失踪,本可以按此线索展开情节,但作者有意识地淡化了这一情节线索,而让男主人公与另一个姑娘去谈情说爱。

导演的构思以及他对人物关系和行为的安排,主要是体现他的哲学观点。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可沟通性”是注定的。他说:“我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之脆弱、道德和政治的不稳定感到震惊。在这个社会中的科学与科学幻想之间的界限几乎已经丧失了。每天我们都生活在一种思想或感情的‘奇遇’(冒险)中。我们的悲剧就是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而我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就是被这种情绪左右的。我愿意把这些人物放到资产阶级环境中去展示,那是因为这些人物在物质生活上无可担忧。这些人,男或女都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但是,他们却遇到了困难,最终以悲剧告终。”导演在谈到《奇遇》的结尾调度时,他说:“在影片的最后,男的面向一堵墙,女的面向空间。他们之间仅剩的联系,只是怜悯、逆来顺受、宽恕……”从以上导演的表述来看,我们可以理解影片结尾的场面调度,正是为寓意他的哲学思想才这样处理的。

男的面向水泥墙,女的面向大海,二人虽同处一处,但感情却无法沟通,找不到出路。尽管他们无须为日常的物质生活所担忧,但物质享受却难以掩盖精神上的空虚,孤独感时时在侵扰他们的灵魂。这种调度在画面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过,这种哲理寓意能否为观众理解和接受,则难以预测,特别是处于不同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中的观众,其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将会受到各自社会环境的局限和影响。像上述场面调度的哲理寓意,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如无导演的阐释,就很难理解。

哲理本身就玄奥深邃,甚至艰涩难懂,如果处理不当,更加难以解读,所以运用场面调度手段来寓意哲理,应慎之又慎,否则会影响影片的观赏性。

(五)通过场面调度营造特殊的意境

所谓意境,主要指通过银屏形象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

“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即主观的感受;“境”是指被描绘的对象,即客观的事物与环境。平常所说的“情景交融”,就是主观感觉与客观的对象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种意境。意从境中透露出来,变得具体可感;境则由于意的渗入而显出独特的光彩,似乎给人一种心领神会的感觉。

其实意境并不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那种非常玄虚的东西。它是具体的、可以显现的形象。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由此可见,艺术上的佳作,尤其是绘画、电影等具有造型艺术特性的作品,缺少意境是不行的。

意境在以造型见长的影视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造诣的导演常常把追求作品中的意境,省略表述一些较为直露的事物和过程,看做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英国影片《简·爱》中,结尾部分的场面调度所取得的意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场戏的场面调度是这样设计的:当简·爱最终回到罗切斯特的住处时,她在花园中发现已经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这时她慢慢走过去,坐在他的身边,二人各自述说自己的心声。导演运用平稳的对切镜头、舒缓抒情的节奏来处理这场戏的调度。最后一个镜头从二人的近景缓缓拉出并同时升起,成为一个俯拍的大远景镜头,在广阔的背景空间中结束影片。导演采用这种调度方法,显然是为了营造一种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的意境,以便给观众留下更多的遐想空间。

假如对这场戏的调度做另一种处理,让镜头不是拉出和升起,成为远景,而是缓缓向二人推近,成为二人的面部特写,表现二人沉浸在幸福中的情绪,然后再来个定格。这样的调度处理未尝不可,也显得非常完整和顺理成章,但它只能说明一个爱情故事的完满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人物面部的特写填满了整个画面空间,留给观众回味、思索、遐想的通道也就被堵塞了。如果说这种结尾,画的是个“。”,那么影片中的结尾,用的则是“……”号。

毋庸置疑,以上两种调度方法虽然都能完成表现内容的任务,但是由于各自的处理方式不同,其艺术境界则不大一样,留给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就各异。

在我国影片《城南旧事》中,有一场戏表现英子和母亲告别父亲的墓地,坐上马车远去。当马车拐过路边的斜坡,被斜坡遮住时,导演让摄影机升起,继续盯着马车,直到其消失在地平线后,方才停机。当时导演同摄影师发生了争议,导演坚持使用升起镜头。他的用意在于表现远走他乡的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马车走远了,看不见了,还要翘起脚跟,望着它,再送一程。这种离愁别绪的氛围,朦胧、含蓄的意境的营造,与整部影片的基调达到了和谐与统一。

又如,在伊朗导演阿巴斯执导的影片《橄榄树下的情人》中,青年荷辛一直追求心爱的姑娘费娴,尽管遭到拒绝,他却从不灰心,仍苦苦追求。在影片结尾时,导演拍了一个长长的镜头,一直拍摄荷辛尾随姑娘的身后,向她求婚,从近处一直走至大远景。最后我们看到荷辛终于反身跑了回来。其结果是姑娘答应了他,还是又遭到了拒绝,观众不得而知。其结果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为银幕营造了一个含蓄而又朦胧的审美的意境,令观众获得了艺术的陶冶与享受。如果导演真的表现了明确的结果,也许观众会大失所望的。

从以上所举的一些例证可以看出,场面调度的作用常常与摄影、美工的造型设计以及视觉语言的运用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和演员的表演相关。因此,场面调度不可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如果仅就场面调度来谈场面调度,它的作用将被局限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所发挥的能量也就有限了。所以导演要想充分发挥场面调度的作用,就必须在进行影片艺术构思和设计时,将摄影、美工的造型设计,视觉语言的技巧,演员的表演等诸多艺术因素一起考虑进去,使之形成完整的艺术构思,并在实施操作中发挥它的更大的作用。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电影场面调度与戏剧场面调度的不同?有哪些深切的感受与体会?

2.大量运用运动镜头调度是否有利于影片的表现力?说出是与否的理由和依据。

练习题

从自己喜欢的影片中选出一个段落,画出场面调度图,再对照画面效果,思考导演的构思和设计,并作出分析。

【注释】

[1]〔日〕桥本忍、山田洋次:《砂器》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页。

[2]〔日〕桥本忍、山田洋次:《砂器》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