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年到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改变,“攻击”的格局

从年到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改变,“攻击”的格局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伴随着电影人的阵痛发生历史位移。可是,从1994年至2001年的八年中,引进片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攻击”虚化了“填补市场”一说。中国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进片对中国电影来说,已经不是激活萎靡的电影市场的“灵药”,而是能够导致中国电影殒命的“毒药”。

大片引进20年,引进片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攻击到反击的博弈过程。以1994年《亡命天涯》为肇始,引进片“发动攻击”,中国电影在“与狼共舞”的“丛林规则”中,曾经“遍体鳞伤”,在“置于死地而后生”中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存格局,也锻炼了中国电影的“肌肉筋骨”,本土创作力量逐渐提升,出现了中国式大片、档期电影,同时,类型电影逐步成熟,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影院建设不断生温,国际市场票房份额加大。中国电影在“反击”中也壮大了自身,中国式大片“冲奥”以及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在大片引进20年之际,如何在出口片、合拍片以及中国梦的展示上进行有效反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务之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引进片其实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票房“灵药”,用来拯救日渐萧条的中国电影市场。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1991年,电影观众总人次共下降了一半,293—144亿,放映场次下降了20%……1992年的四大指标又一次幅度下降:观众总人次降至105亿,发行、放映收入分别减少了17.9%和15.7%[1]。可以说,中国电影业各个制片、放映单位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适应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为了激活中国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更是为了寻求一条中国电影的生存之路,中国电影启动了机制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举措是,作为经营进口影片的唯一合法单位的中影公司以分账发行的方式引进国外影片。这就是后来被业界广为熟知的“进口分账电影”。当时的这一举措,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意味深长。

1994年11月12日,在一片“狼来了”的惊呼中,首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登陆中国。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伴随着电影人的阵痛发生历史位移。

表1 1994年前十位的国产电影票房[2]

表2 《亡命天涯》登陆中国后的电影票房[3]

通过上述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亡命天涯》的首轮票房收入已经逼近1994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一(《重庆谈判》)和第二(《画魂》)的票房收入总和。《亡命天涯》在中国放映的最终票房收入2 500万,相当于1994年前五位国产电影票房收入总和。一部《亡命天涯》吹响了引进片“抢滩”中国电影市场的号角,而中国电影也开始了“亡命”和“搏命”之旅。

郑洞天曾经指出,进口大片是民族电影的支持和补贴,是填补市场而不是抢占市场。可是,从1994年至2001年的八年中,引进片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攻击”虚化了“填补市场”一说。中国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3 1995—2001年国产片单片最高票房一览表[4]

续 表

表4 1994—2000年部分分账片票房[5]

续 表

从表3和表4所显示的票房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1994年到2000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彻底改变,国产片以惨败画上了二十世纪中国电影市场的句点。引进片对中国电影来说,已经不是激活萎靡的电影市场的“灵药”,而是能够导致中国电影殒命的“毒药”。

然而,历史总有它深意的地方。正当引进片在中国电影视野中风光无限的时候,却也逐渐激起了中国电影的创作力量。这支力量按年龄梯次排开,他们形成了一股前仆后继的“浪潮”,在此后的双方博弈中,成为旗手与中坚力量。这批人中有些是在当时已经有成熟艺术创作的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有初出茅庐的陆川、徐静蕾,更有当时正在求学等待成长的徐峥、宁浩、滕华涛、金依萌、程耳等。2003年CEPA签订之后,香港导演、演员的大批北上,也更加壮大了本土电影的创作力量。给中国电影带来意外惊喜的是,赵薇、郭敬明等一批人以电影导演身份投入电影制作,他们自身极高的商业价值成为电影票房的最大筹码。中国电影创作力量多元的现象,是中国电影有意识与无意识地共同作用,是市场化下各方的自由组合,是政治、经济、社会与美学的集体合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