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电影的紧张性是如何看出来的?

微电影的紧张性是如何看出来的?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电影的高潮又很重要,短短三十分钟形成高潮还是很有难度的。这是微电影高潮很重要的点。上升动作是创造戏剧紧张性的枢纽。紧张性是戏剧艺术所不可缺少的恃点。他把紧张性看成戏剧性的关键是完全正确的。阿契尔说,紧张就是心力伸张或意向向前。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构成戏剧的紧张性。受到好评的《法官老张》是序列设计的佼佼者。

一部电影一般在开场之后不久,一定要出现根据主题思想所规定的戏剧冲突的第一次爆发。两种对立力量第一次发生冲撞,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从平衡中开始出现不平衡,在平静中出现第一次波动。

有人把电影一开场比作在晴朗的天空最初出现一块“像拳头大的乌云”,逐渐扩大,到戏的开端就响起了第一声雷鸣,于是风也起来了,乌云滚滚,在天上越聚越多,直到高潮时狂风暴雨在雷电交加中倾盆而下。有人把戏剧冲突线索比作炸弹导火线,戏的开端就是点燃导火线,这根线通过几幕几场,火越烧越近,到高潮,炸弹最后爆炸了。也有人把电影的开场比作两军对垒,摆开阵势,开端就是第一次发生冲突,发动进攻。所以,开端有各种不同的称呼,有人叫它“上升动作”,有人叫它“攻击”、“导火线燃烧点”、“上路时刻”、“兴奋的力量”等等。为了统一起见,我们姑且称之为“上升动作”。电影的开端或上升动作在每一部电影里都应该非常明确,绝不含糊;上升动作的酝酿,即“拳头大小的乌云”的出现,可以在开场之前,或开场之后,并不固定,但上升动作却是固定的,一般都在剧本第一幕或第一场的后半段或结尾。还有,开端的上升动作必须与后面的高潮遥相呼应,上升动作是因,高潮是果,所以上升动作和高潮是戏剧冲突的两端,不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上升动作将影响到以后剧情的进展,也影响到每一个有关人物的态度,它使平衡的状态变成不平衡,使平静的事物发生波动。开端的冲突也许是极其微小的,不足道的,但在发展过程中掀起了巨大的变化和翻天覆地的风波。

高潮是最后一个拐点加结局。换句话说,这是划句号的地方,虎头蛇尾是最可惜的。想好结尾,成败几乎就定了。所以最好先想好结局,依次往前推,这样才有层次感,逐渐达到最高点。高潮,尤其是微电影的高潮不好写,因为长片铺垫很长。微电影的高潮又很重要,短短三十分钟形成高潮还是很有难度的。我们要想到几点:第一是奇特,不能太离奇,但要有相当程度的新。但新奇往往不合理,所以第二就是合理化,能合理化就用,实在不能就抛弃,不能上来就合理化。得有选择过程。第三就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微电影高潮很重要的点。

上升动作是创造戏剧紧张性的枢纽。紧张性是戏剧艺术所不可缺少的恃点。阿契尔在《剧作法》里说:“紧张是戏剧结构的秘密,是戏剧技巧的主要目的。”他把紧张性看成戏剧性的关键是完全正确的。不懂得怎样在剧本中营造紧张情节是无法写出动人的戏来的,导演不懂得如何在演出中构造紧张气势是不可能排出吸引人的演出的。

什么叫紧张?阿契尔说,紧张就是心力伸张或意向向前。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戏剧冲突的双方保持着相持不下而又时刻向前运动着的客观状况,就像劳逊说的:“紧张是来自冲突中双方力量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在观众心理上造成迫切期待下文的心情。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构成戏剧的紧张性。比如,最紧张的足球赛是甲乙双方的实力和球技势均力敌的比赛。因为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胜负难分,就造成紧张;但这相持不下并不造成僵死静止的局面,而是甲进一球,接着乙进一球,或者出现许多险球而没有胜负的局面。换句话说,一方面相持不下,一方面却又向前运动着,这样就是戏剧的紧张性。要是甲乙双方的实力和球技相去很远,甲方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而乙方无力招架,一再挨打,那样的比赛就不紧张,观众也不爱看了。

有许多电影也是这样,冲突的双方并不势均力敌,但如果必然失败的一方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意志,竭尽一切的努力,也会造成紧张的戏剧性场面。

1.障碍让故事更精彩

随着主体、愿望客体和行为动机的确立,主体和辅助者联手应付反对者、永恒追求愿望客体,构成了叙事的主体,其深层的叙事语法是“设置障碍,克服障碍”。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类型片的推进需要反复出现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动能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境地,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冒险的抉择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将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并将故事带到主线的终点:一个辉煌而令人满足的高潮。

在叙事序列中,每个功能都面临着两种选择:在故事开始时,人物感到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他采取行动,设法保护自己。他可能完成行动,实现目标,保护了自己;也可能没完成行动,未达目标,没能保护自己。所以,故事可能有完满结局,也可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成功的创作者常常采用这个序列或者插入这个序列,从而扩展这个序列。每个基本序列的最后环节,往往是下一序列的开头,也就是说,每当主人公完成一个行动,同时又使自己陷入下一个危险情境。像《007》系列,每一集的叙事主干几乎完全由詹姆斯·邦德逐个追踪坏人(实现方案的通路)和逐个消灭坏人(行动完成)的基本叙事序列嵌入数次组成。许多类型化电影也许有更为复杂的叙事环节,但控制全部故事的仍是最简单的叙事语法样式。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法官老张”系列之《审牛记》来证实这一点。

受到好评的《法官老张》是序列设计的佼佼者。它有清晰可辨的主题:每一集中都给法官老张设计一个法与情冲突的大难题:“乡里乡亲的”,它成了影片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也成了每一集的“障碍”。《审牛记》是老栓家一头心爱的牛走丢了,他在来顺妈家找到了丢的牛后牵走,结果被来顺妈告上法庭。这次法与情的冲突是:一方是爱牛成痴的老汉(他把这头牛比作“闺女”);另一方是正在生活温饱线上挣扎的孤儿寡母,没有牛就意味着孩子的辍学。心地善良、憨厚的张法官是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交织着古老人情的社会群体中长大的,他深深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所以每次他都会先不顾一切地劝说,在双方间进行调节,一切努力都宣告失败之后再进行庭审。这构成影片的第一组序列:乡亲间的纠纷出现(老栓家走丢了牛,在来顺妈家找到并牵走,被来顺妈告上法庭)——老张向A方说和——失败——老张向B方说和——失败——初审(牛被判给来顺家)。第一组序列中的第二个叙述环节(即庭审的环节)是《法官老张》系列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无论情节还是台词都充满了戏剧性。这个叙事链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并不意味着叙事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下一个叙述序列的开始。《法官老张》系列中,初审结束之后,输掉的一方一般都会出现棘手的心理反应,比如《审树记》中的老婆婆因为没有得到自己预想中的审判结果气病了,老张只好解决新的障碍:找谁承担医药费、找谁陪床等一系列问题,故事得以继续推动,叙事因此进入下一个序列中。在《法官老张》系列之《审牛记》中,因为初审中牛被判给来顺家,这引发了倔脾气的老栓的行动。老栓决定为自己这头800元的牛,花7000元钱做亲子鉴定。这引发老张的下一轮调节或者说是“说和”活动。这引起了第二组序列:牛被判给来顺家——老栓决定做亲子鉴定,并上诉——老张向A方说和——说和失败——老张向B方说和——说和失败——二审(牛被判给老栓家)。

第二组序列中的第二次庭审是全片的第二个戏剧性场合。因为这并非一个圆满的结局,所以二审的结果是作为引发新的行动的“障碍”,而不是作为结果出现的。表现在《审牛记》中,老栓打赢官司后,来顺妈因为无力负担7000元的鉴定费,喝了农药,导致了新的危机。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法官老张》系列总是那么能赢得点击率的原因,叙述的终点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结局,它将判案过程中老张体会到的焦虑、困惑、尴尬甚至痛苦都非常真实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了观众,并以下一序列动态的开始作为上一系列的结尾,因而总是给观众带来希望。

一些著名电影的叙事主干其实也是按照类型片“设置障碍,克服障碍”的序列去操作的。比如伊朗影片《小鞋子》中,小男孩的愿望客体是“给妹妹一双球鞋”,他的妹妹是行动的“辅助者”,主体和辅助者先后遭遇了以下障碍:他试着和妹妹换着鞋子上学,结果是双方迟到,遭到老师痛骂;经过细心观察,他们终于找到拾到妹妹的旧鞋子的小姑娘,结果发现对方是比他们还要艰难的盲人家庭,于是他们不能开口讨回;小男孩和父亲去帮富人清理花园,挣够了给妹妹买双新鞋子的钱,结果回家路上父亲骑自行车出事,挣来的钱差点不够父亲的医药费;最后小男孩决定去参加长跑比赛赢得奖品:一双球鞋。他要克服的障碍是跑得比他快的别的小男孩。如果它不是以无数次的延宕,使行动者数次与成功擦肩而过,几乎就要品尝到胜利的果实,最终却徒劳而返,就不能紧紧抓住观众,也不会出现观众最后甚至热泪盈眶地给小男孩打气加油的场景。反之,有些影片则是一枚哑炮。它们或许引起了期待,却在松散的叙事中令观众忘记了心理需求,或者突然改变了行动的走向令观众看得一头雾水,或者“设置障碍,克服障碍”的环节薄弱到令观众在中途就沮丧地离场。观众看完这类影片的时候充满迷茫和遗憾。

只有喜剧才允许停止叙事动力,穿插一个完全是为了逗乐的段子。如果说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最后给观众留下的是章子怡穿着大红棉袄奔跑的印象,但至少还有通宵织布装饰房梁、蒸饺子送饺子、风雪中寻找初恋情人等两三个“设置障碍,克服障碍”的回合。而这已经基本上是观众所能宽容和接受的“诗意电影”的底线了,再淡化和减弱“设置障碍,克服障碍”,叙事就失去驱动力,无法抓住观众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另一部电影:费穆的《小城之春》存在一个“三角恋爱关系”的基本构架(为分析的便捷,暂且将礼言妹妹戴秀暗恋志忱这一条线忽略),也同样有艺术上的追求,可是《小城之春》在淡雅忧郁的氛围之中,把一个爱情故事讲得波澜起伏,暗潮激涌。《小城之春》中的期待对象是“爱情”,玉纹/礼言、玉纹/志忱、礼言/志忱构成三组行动关系。随着深夜探访、湖面荡舟、生日醉酒,每一组人物的行动都影响另两组的行动,他们的命运彼此勾连、相互推动,最后形成非常紧张的“真情败露”的悬念,他们当中将可能有人在这种“行动”的推动下走向死亡

经过重重的延宕,一次次地设置障碍,再一次次地克服障碍,行动者终于抵达终点,叙事也到了“实现愿望”这一环节。生命要得到拯救,美德要得到报偿,恶行要受到惩罚,爱情要如期而至。这些规则不能违背,因为这是对观众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在高潮来临前,所有的人物和观众都像是等待良医疗救的痛苦的病人。在高潮到来后,叙事将画下完美的句号,一切复归平衡和圆满。人物的心理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社会的秩序由不和谐走向和谐,观众身心进入愉悦状态。

2.做好剧情转折

电影讲究的就是最后20分钟。这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环。一般来说,它是全片的华彩乐章,所有的磨难、挫折到此了结,编剧可以在这里浓墨重彩地书写,观众畅快淋漓地释放了焦虑,彻底满足了基本心理需要。叙事要在这里实现一飞冲天,以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飞跃满足观众在叙事一开头就缺失了的本能。一部影片想要在世上有成功的机会,最后一幕和高潮必须是最令人满足的体验。

伊朗影片《小鞋子》票房奇迹的取得,跟最后那场宛若神迹的赛跑场面有着巨大的关系。观众看到这段时的反应,称得上是举座皆狂。人们欢呼着,噙着热泪看着小男孩冲到了终点线,得到了第一名。导演巧妙埋下的“奔跑情节”的效果在这里被顺理成章地夸大,并被人们二话不说地接受了,这种巨大的心理满足是人们到电影院中看该片的潜在驱动力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