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佛教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立志出家:10岁被破格录取为僧在哥哥的影响下,小玄奘对佛学发生了兴趣,心中竟也萌发了出家的渴望。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大力倡导下,出家为僧遂成为一时的风尚。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出家为僧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2节 旅行准备:出家为僧 待机“释游”

导 航 汉地佛教 出家 度僧 白马 佛经

一、唐僧成长记:立志学佛的“神童”

玄奘不是什么“佛学世家”出身,祖辈也没有佛学造诣高深的人。他的祖父陈康,在北齐做过官,担任国子博士。他的父亲叫做陈慧(一作陈惠),是一个读书人,在文化方面有不错的修养,通晓儒家经书,曾在隋朝做过江陵县令。可惜陈慧生逢隋朝末年,政治黑暗,他见大局败坏,国是日非,遂闭门不仕。地方官好几次推荐他,都被他托病拒绝了。

天资聪明:被亲邻誉为“神童”

陈慧有四个儿子,玄奘排行最小,却是最聪明的一个。他从小聪敏好学,性情温厚。8岁的时候,陈慧为小儿子玄奘讲授《孝经》,讲到“曾子避席”一段,玄奘忽然整理好衣服坐得端端正正。陈慧十分奇怪,问他为什么。玄奘恭敬答道:“曾子一闻师命,即起立避席;儿子今奉慈训,难道还应该安坐不动?”陈慧见玄奘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异常高兴。

自此以后,玄奘更加好学不倦,他浏览了许多史书但仍十分谦恭,所以街坊邻居都很喜欢他,亲戚朋友也都称赞他是“神童”。此时,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已经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做和尚。当时的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还是佛教圣地。长捷见弟弟自幼聪明,可以传授佛教,就把他带到庙里,早晚教他诵习一些佛经。

立志出家:10岁被破格录取为僧

在哥哥的影响下,小玄奘对佛学发生了兴趣,心中竟也萌发了出家的渴望。玄奘13岁时,正值隋末隋炀帝大业时代,敕旨下来说,要在洛阳选度(佛教以离俗出生死为度)27个和尚。当时报名的人很多,候选的有好几百人。玄奘因为自己年纪太小,没有报名参加,只是立在一旁观看,徘徊着不肯离开。

奉旨前来选拔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在人群中看到了玄奘,见他气宇非凡,大为惊奇。郑善果把玄奘叫过一边,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玄奘不慌不忙,回答了自己的姓名。郑善果又问道:“你是不是也想出家?”玄奘答道:“想是想,但我学业未精,年纪又小,所以没报名。”郑善果又追问:“你小小年纪就要出家,为什么?”玄奘答道:“远绍如来(佛名),近光遗法”。他说自己是为了继承如来佛祖的衣钵,宣扬佛法。郑善果见他对答如流,志存高远,深为嘉许,遂破格录取。

郑善果向同事夸奖玄奘,说一般出家的人,念经拜佛容易,独有风骨最是难得,我们现在破格录取的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佛门有名的人物,可惜我同诸公恐怕有生之年都来不及亲见。“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郑善果也真是慧眼识高僧,玄奘以后的成就,果被言中。

二、旅行背景:佛教兴起

玄奘小小年纪为什么立志学佛、出家为僧?这固然和他哥哥的有意教导有关,但也离不开当时整个社会土壤的培育。

佛教是什么?一般人听到佛教想到的就是身披袈裟的僧人、一炷明灭的黄香或一组神秘的梵文。对于佛教的信众来说,“佛”翻译成梵语是“佛陀”,也即是“觉者”——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界的人。而“佛教”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陀对众生智善圆满的教育。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的理解,“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那么佛教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的?佛教创始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开始流传于印度。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从西域传入中国的。根据记载,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并翻译《四十二章经》,这些房屋也就是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玄奘时代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间的战乱,人民在长年颠沛流离之中,成天担惊受怕,心灵属于极度脆弱状态。于是,看破王道社稷、铁血征战、家族荣辱……引导人们聚焦自身的生老病死,探索摆脱人生苦难办法的佛教遂成为劳苦大众的心灵创可贴。“世间的人总是被各种烦恼所束缚,而佛法找到了烦恼的根源——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对自我的执著。学佛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把自身烦恼清除,另一方面是要帮助所有众生清除烦恼。”这正是佛教之于普通人的魅力。

为了让佛教更加立体,佛教传播者塑造了“佛陀”的最佳代言人释迦牟尼佛,描绘了一个佛陀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来安慰人们,教人们将忍受现实的痛苦视为通往极乐世界的台阶,许诺美好的来世为人们点亮黑暗中的希望。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大力倡导下,出家为僧遂成为一时的风尚。

佛教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后来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三、旅行准备:玄奘的佛经与白马

玄奘的旅途必备品:佛经

玄奘出家之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洛阳净土寺,向寺中景法师学习《涅槃经》(佛教经典,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向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简称《摄论》,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玄奘学习得很投入,他通常听读一遍便不忘。

当时寺里的和尚都觉得玄奘记性太好了,有一次,严法师讲完课,大家就让玄奘当场复述。玄奘不仅当场复述,还把经义分析得细致透彻,使全寺和尚都为之惊叹。这一年他才不过13岁,“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佛经对于玄奘来说简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即使旅途中也是手不释卷。

玄奘的旅行工具:白马

白马与唐僧经常是同一时间出现在画面中,白马之上的唐僧总是风度翩翩,“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唐僧骑白马”的形象在近代以来被诸多文学艺术作品加工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即使不说艺术加工,玄奘本人和佛教中人对白马也有特殊的情感。前面说过中国第一部佛经是由两位高僧骑着白马从西域驮回来的,白马可谓劳苦功高。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正是以白马命名,所以白马之于僧人就像是一个西方世界派来的使者,可以引领着僧人不迷途。

最后,踏上旅途之前玄奘还下定了义无反顾“西行”的决心,他发誓如不到达天竺,决不东归一步。这一信念在他后来的旅途中也确实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玄奘行至玉门关第一道哨卡时,正是以西行取经的决心打动了守卫,才得以继续西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