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受殖民者的文化身份构建

受殖民者的文化身份构建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Simran的父亲对于印度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以身作则而且还试图让别人也接受印度传统文化。在爱情方面,Simran的父亲也是严格遵守“儿时婚约”这种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态度,从Raj的口中说出来,就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其实存在任何人的心中。

现代性学术话语中,身份认同主要指在主体间的关系中确立自我意识,并在普遍有效的价值承诺和特殊身份意识的张力中获得自我归属感和方向感的过程,它往往给人一种空间的想象,一种在家的感觉,一种本体性的安全感与历史感,其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反思意识。这种反思意识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关系中形成的,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终扬弃他者、回归自我的过程;第二,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需求具有本体性的生存论意义;第三,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结果,它会受到性别、阶级、民族、种族等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也会被文化、历史、社会的想象所塑造。因此,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其支配性的身份认同形式是不同的。如果说在殖民历史的扩张中,种族记忆与民族认同的想象占据核心的位置,那么,在后殖民情景中,文化认同与历史的想象则是主流的形式。

《勇夺芳心》这部电影,在主干上讲述的是,居住在伦敦的印度青年男女Raj和Simran在一次欧洲旅行的途中相识相爱,在男方Raj得知Simran已经订婚之后,为了追求两人纯真的爱情,Raj和Simran冲破了印度传统婚姻制度的糟粕的阻碍,最终走到了一起。

这部影片的深层含义就是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种碰撞和冲突,而这种冲突和碰撞在这部影片中不是以战争、宗教、历史等角度来表达,而是用了一个爱情的故事来传递思想。

一、后殖民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的碰撞

既然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一种在影片中的多处情节和歌舞语言方面可以确定,即印度传统思想,另一种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后的本土印度人独特的、东西方杂糅后的思想。在这部影片中,承载西方文化的印度人,对自己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是很深的,就拿Raj来讲,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影片后半部分,Raj和Simran的父亲在印度乡间草地看鸽子的时候,在鸽子受伤之后,Raj说他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自己国家的土地具有神奇的力量,而且在Raj回到印度之后,在Simran未婚夫的家里,对印度传统礼仪做的也是井井有条。以上这些就能说明,其实在这部电影中和印度传统文化的对立的就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并且与之融合的印度文化”,这句话中,这种影响后的印度文化,在思想的层面看来,其实也类似西方殖民,只不过这种殖民,不是在武力、政治、宗教、教育方面,而是直接在思想方面。

在这部影片印度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爱情阻碍最大的种姓制度并没有太多的体现,更多的是印度人传统习俗的电影传达。传达的载体,就是Simran的父亲,在影片一开始的部分中,以Simran的父亲在伦敦一个小广场上喂鸽子的场景引出一段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旁白歌曲,在内心旁白中Simran的父亲说自己是一个折翼的鸽子,无法飞翔。这句话再联系到旁白的歌曲的时候歌词中唱到,祖国在呼唤那些离家的人。这两句话的融合,就能使人认识到,为什么Simran的父亲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以一种苦闷的心情出现,即对自己家乡的想念与对于异乡漂泊的厌倦。之后,Simran的父亲在回到自己的超市的时候,在英国伦敦开的超市中,摆放着印度传统中的类似中国财神的神像,并且在后来的内容中可以得知,Simran的父亲对于这个神像是很重视的,对于打碎神像的人是无法原谅的。

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重视除了Simran父亲在自己的身上体现以外,他还以一种旁人的视角去看待别的在伦敦的印度人,对于那些被西方文化感染的印度年轻人,Simran的父亲感到的是非常的气愤,认为这种人不是印度人,这种人应该淹死。Simran的父亲对于印度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以身作则而且还试图让别人也接受印度传统文化。在爱情方面,Simran的父亲也是严格遵守“儿时婚约”这种印度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并且得知女儿在欧洲旅行中产生了自由恋爱的影子之后,感到很气愤,虽然Simran什么也没干,也没和Raj去私奔,但是女儿拥有了自己的爱情观,在Simran父亲的眼里就是不符合传统的,不符合自己意志的。

为什么对于一个已经移居伦敦的印度人来说,还有如此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执念呢?在影片中,或许有两句话可以解释:第一,就是Simran的母亲所说的:“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惯。”虽然这句话在影片中是Simran的母亲用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爱意的,但是想想,确实如此,一种想法,如果把它付诸实践只有一天两天或许对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一年365天都会如此去做,那么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会潜伏在人的潜意识里,不必刻意为之,但必为之。文化也是如此,也会在刻意坚持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融入到人的思维之中,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都无法再摆脱。更何况在影片中Simran的父亲还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刻意去维护传统文化了。另外在影片中Raj在乡间草地上也对Simran的父亲说过,自己国家的土地有种神奇的力量能愈合伤口,这句话多少有些诗意的色彩,但是反观来看,无论这句话诗意也好,理性也好,但是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自己本民族文化相比其他文化的优越性,具有别的文化所不具有的能力。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态度,从Raj的口中说出来,就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其实存在任何人的心中。

“在后殖民文学作品中,‘流放’的复合状态表现为主人公往往同时经历着地域、文化、血缘和心灵的‘流放’,这些‘流放’的感觉彼此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种‘流放’的生存状态显得更为复杂和深沉,心灵的‘流放’似乎是地域、文化和血缘的‘流放’的必然结果,心灵‘流放’可以理解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在《勇夺芳心》中,印度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有很多的,在被传统文化深深植根的内心中,加之对于自己文化的无比的优越感,使得影片中,印度传统文化和“殖民文化”相比中占据了上风。在影片内容里,这也成为了Raj和Simran爱情阻碍的最大因素。

在这一点中,其实不想用影片中的某个个体的人来表达这种思想在电影中的体现,而是以一个“故事”一个“过程”来体现。这个故事和过程就是Raj和Simran的爱情。

在这部影片中,有人说如果要找“殖民文化”的代表,那就应该是Raj了,但是Raj在影片中的作用是营造一个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里的另外一个主角Simran,在离开家之前,在遇到Raj之前、之中、之后的故事中,更多体现的就是由传统文化的载体,慢慢受到另外一种思想的影响,最终去冲破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就是Simran和Raj在一起的过程。

在影片一开始,Raj和Simran第一次直接的产生交集,是在两人都要去欧洲旅行的列车上。Raj在第一次和Simran有直接对话的时候,他更多的表现出来的形态是“纨绔子弟”、“花花公子”的形态,而Simran,她所表现的是,一种很传统的女孩,自己有意识地不和陌生男子对话,并且对妇女观有着很深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听到Raj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大话时,Simran是一种很抵触的态度,并且希望Raj能够在别人面前出丑,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Simran很久。在他们共同因为自己误时错过火车之后,Simran对于Raj的帮助依然是一种抵触的心态。在两人的旅行中,有一段是很有意思的,Simran在被Raj帮助之后,说了句“对不起”。如果不考虑两个主人公的心境,而是考虑之前的两人的行为,那就是Simran的依据传统文化对事情的做法,是不适应Raj的,而后来Raj对Simran同样说了对不起,也是认为,在传统文化中,自己的“殖民文化”是不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两个人的两句相同的,字数不多的台词,就在表现,传统文化和“殖民文化”无法融合的情况。

但是故事继续发展,当Simran第一次喝醉之后,面对Raj对于自己的玩笑,Simran首先是根据传统文化的思维,几乎抓狂,但是得知一切都是假的之后,Simran的反应,呆呆地坐着,并没有因为害怕玩笑成为现实而逃跑,就说明Simran这个时候就已经接受了Raj的说话方式,就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的思想。

但是Simran这个女孩悲哀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女孩一方面是严格受到传统文化的代表,她的父亲的教育和看管,另一方面,她不排斥“殖民文化”的载体Raj,并且自己也受到影响,与Raj自由恋爱,违背了父亲的意志,但是纵观整部电影,Simran似乎并没有在两种不能融合的思想中做出决断,她没有大胆地作出选择,所以最后险些酿出悲剧。

谈到两种文化的碰撞,就要说道Simran的父亲和Raj的交集,首先看到的是,两个人在第一次相遇的时候,Simran的父亲并没有对Raj产生好的印象,并且认为他不配成为印度人。在这个时候,电影体现出的就是两种文化碰撞之后的敌视态度。而快进到Raj回到印度之后,这两个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而和好。在这种情节中,说明了在Simran的父亲心中,只要传统文化的地位占据上风,没有完全的被西方文化吞噬,那么两种文化的载体还是可以在一起和平相处的。

这种文化的碰撞更多的体现也是之前内容讲到的Simran和Raj的爱情故事和过程,这两个人的故事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的最好体现。

二、殖民文化下的印度女性

另外,在影片中Simran的母亲角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影片后半部分中,Simran的母亲在面对Raj和Simran的爱情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死死束缚,在她联想到自己之后,她支持了两人的爱情。在Simran母亲口中,自己的童年,在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是受到传统文化摧残的,而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和自己走一样的路,所以在所谓的“叛逆爱情”面前,她选择了支持。那么从Simran的母亲小时候,一直到她面对自己女儿的爱情的时候,这个过程总可以看出Simran母亲的想法是发生过改变的,最起码要说,她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是坚决反对的。那么为什么她的想法会发生改变,会反对传统文化,她一定是接触了另外一种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思想,在两种思想的对比下,她才会认为女儿的叛逆行为其实是正确的,是对自己负责的,而在整部影片中,这种影响她的思想是什么,也不需要多说了,就是西方自由、平等。这种思想在面对印度传统中重男轻女、教育歧视等落后思想的时候,有着绝对的优势。

首先在这部影片内部,走入故事当中的话,两种文化,一种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一种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印度人文化,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成为了爱情故事线外的另外一条主线。导演通过故事,表达了碰撞和冲突。但是导演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印度在历史上经历过长达200年的殖民历史,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不愿接受西方文化的印度人,另外一部分人就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印度人,这种影响,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并没有因为英国殖民者的离开而离开印度人的生活,这种磨合一直持续到现在,导演正是通过这部影片,表现了现代印度人关于这两种文化的看法和态度,这两种文化,其实没有谁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而且谁也不可能消灭另一方,而两种文化的冲突又不会给人们带来好的结果,只能是悲剧的导火线,而影片的故事也告诉了人们,这两种文化其实是可以共存的,类似于阴阳鱼的割据,不必划清楚界限,Raj和Simran的爱情其实就是两种文化在接触后的那条模糊的界限的体现。二者在明面里对立,但是在分界线上却是融合的。

另外一部印度优秀影片《芭萨提的颜色》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爱国思想进行了融合,将殖民时期的印度爱国思想与当代印度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既然是把老殖民时期的印度人的反抗,放到今天来进行展现,那么《芭萨提的颜色》这部影片反映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后殖民文化在当代印度的体现。

《芭萨提的颜色》是由Rakesh导演的印度电影,曾获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等诸多奖项的提名。导演通过女孩Sue与DJ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来表达唤醒,树立信仰,提倡革命的精神没有时间和年龄的界限这一主题。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爱国色彩在《芭萨提的颜色》中最直接的表达便是影片的名字,芭萨提,basanti:春季,又意金黄,是印度的爱国色彩。这一点在影片开始的字幕中便给出了解释。观众可以直接在了解片名之后,便对影片的主旨思想有了一个大概认识。

《芭萨提的颜色》简述了英国女孩Sue,为拍摄印度反殖民的纪录片而到德里大学选角,在此过程中,Sue遇到了印度男孩DJ以及他的朋友们,但是Sue却发现,本来朝气蓬勃的青年们,竟然对爱国思想死气沉沉,在带领DJ等人进入角色后,由于一场飞行事故,引发了DJ等人对印度腐败政府的报复,最终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故事。

爱国色彩是充斥整部电影的主色调,但是爱国主义在影片中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体现,影片中,爱国主义在前后两个部分中被导演赋予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本书则要从此入手,探究这两种“爱国色彩”的意义。

三、殖民造就的爱国主义

大家一定还记得影片开始,在昏黄的背景下,若干印度反殖民革命者被处死的镜头,在初始的这些镜头,导演便为人们展示了影片前半部分的矛盾,就是印度革命者与英殖民者的矛盾。影片故事主线也是由此入手,引出Sue拍摄纪录片的故事。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是属于历史问题,印度之所以在现在属于一个在政治经济独立的国家,有绝大部分的因素取决于当年那些印度革命者。在影片开始大量的诗歌的引用,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当时印度革命者对祖国的热爱。

Sue到达德里大学之后迅速完成她的目标,而是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带领DJ和朋友们去体验那种反殖民的爱国情绪,为了能让演员们完全融入情绪,可以看出,对由殖民给印度带来的爱国色彩的理解,在Sue的计划中是最重要的。虽然影片没有把过多的镜头用来描绘几十年前的印度革命,但是在此种种现象中,却早已经凸显了早期,也就是本书称之为“旧爱国色彩”的地位。

由殖民给印度文化造成的影响,在影片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影片角色之一的Laxman,在影片前半部分中被塑造成一个狂热的国家、民族、宗教主义者,在影片中从Laxman对Aslan的态度上便可以看出,Laxman在处理DJ以及其他人的集会的时候,大骂Aslan为可恶的巴基斯坦人,那么在这里,就引发出一个问题,为何Laxman对Aslan的国籍仇恨如此之大,这要归结于英国殖民印度一直演绎到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这里不做过多解释。Laxman是一名印度人,但是他却一直把殖民问题带入到新时期的生活中,在Laxman身上可以看出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荼毒。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问题上,敌视情绪已经融入到Laxman这种民族狂者者的内心。

四、印度新时期的爱国色彩

在影片中DJ以及普遍的印度青年对于历史上殖民者的仇恨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的,完全无视儿戏的态度,那么所谓的新爱国色彩在影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在影片中角色之一的Ajay,一个并没有参加到Sue拍摄计划中的人身上,这种新爱国色彩就得到了体现,如果把Ajay的死亡只归结于飞机的质量问题的话,那就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影片中,在一名电视记者的口中,Ajay是因为在飞行中在能够逃脱的情况下,考虑到飞机失事到平民区带来的经济生命损失之后,做出决定,自己将出了问题的飞机飞向旷野区,而导致自己与飞机一起灭亡。归结起来,Ajay是为了人民生命与国家财产而死亡的。

第二,在DJ与朋友们死亡的原因上,他们因为什么而死,他们最后被击毙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此之前刺杀了国防部长,那么他们为什么偏偏要刺杀国防部长呢,当然国防部的腐败,贪污,导致了他们好友Ajay生命的消失是一部分原因,但是在电台,DJ他们对民众的回应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刺杀行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的觉醒,他们并不是单单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为了惊醒他人,虽说DJ他们的行为在人们看来是偏激的,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在台词中: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不能奉献给祖国!在这里就已经很明显,DJ以及他的朋友们的做法,百分之九十都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

五、新旧爱国主义色彩的关系

从该部影片的故事发展主线上人们可以看出,主导电影发展的就是本书提到的新旧爱国主义的表现。那么为什么要将爱国分为新旧呢,在Sue刚刚来到德里大学的时候,她看到的印度年轻人,对纪录片中的思想是完全不理解的,这让Sue也很难接受,在Laxman的口中则是如此表达的:在这帮向往西方物质的人身上,怎么可能得到爱国这么伟大的思想。在影片中,印度的年轻人已经麻醉于现有的物质生活中。旧的爱国思想他们是无法融入其中的,但是在Sue的带领下,DJ和他的朋友们的思想开始觉醒,在后来他们的演绎中,他们已经能够或多或少理解几十年前的爱国主义,但是这时他们所体会到的爱国情怀能运用到生活中吗?明显是不可以,他们不可能就以5个人的队伍,一把手枪就去为印度复仇,去反对英国殖民,虽然这种表达很可笑,但事实确是如此,印度已经独立,英国早已撤出对印度的殖民军队,DJ他们所体会的当时的爱国色彩在当下社会是完全不适用的,那么他们的爱国情绪如何得到宣泄呢?

在他们建立原始的旧爱国感情之后,发生了Ajay牺牲的事情,在得知Ajay牺牲的原因之后,DJ他们对Ajay表达了敬意,在这个时候,他们则是从Ajay的身上,彻底明白了爱国的含义,找到了新时期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因为Ajay的牺牲,DJ与朋友们和Ajay的母亲、群众组织了一场游行,在这场游行中,DJ他们反对的绝对不是印度政府,而是反对印度政府的腐败(Laxman所说),但是他们却受到了军警的暴打,这些场景与当年英殖民者对印度人们的压制如出一辙,英殖民者对印度人的残暴,是因为印度企图推翻英国殖民,自行走向独立,而军警暴打游行群众,则是为了快速压制因自身腐败而带来的人民愤怒。在此事件之后,DJ与朋友们便采取了激进的刺杀行动,来表示自己对印度腐败现状的不满。

可以说Ajay的死亡事件是DJ与他的朋友们心中对爱国思想转变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爱国思想不再是单纯地停留在“殖民”与“自由”身上,而是把这种情感上升到“国家”与“人民”身上。正是DJ一干人等对旧爱国色彩的理解直接催生了他们在新时期对祖国的热爱。也正是这种思想的转变方式,这种在旧爱国主义中杀戮占主导因素的思想的转变,使得DJ他们最终采取的是如此激进的方式来表达爱国。

在这一系列事件里,Laxman的变化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在影片开始,由于影响到Laxman的是旧爱国主义,所以Laxman对于Aslan的态度非常的敌视,但是在影片故事进行中,Laxman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变化,在最后电台大厦里,Laxman对Aslan表达出的是爱国面前不分种族、信仰与国家。而且在当Laxman对印度的单纯狂热转变为他看到印度腐败一面之后,他得到的是党对他的打击,这使得Laxman自身的爱国情绪也发生了转变。

DJ与Laxman分别代表了印度不同的人的对国家的理解,DJ他们,在最初是对爱国思想嗤之以鼻的,完全不能理解的,而Laxman对国家有着最基本的热爱,但是这种爱国是偏激的。当他们所有人在完成新旧爱国情怀的转变之后,使得他们的精神得到了统一,DJ他们在刺杀国防部长的事件上,在Laxman对待Aslan的态度上,在Kasan杀掉自己父亲的事情中,表现了这些青年人,在祖国和人民的认识上得到了统一,在种族,亲情,法制面前,DJ一干青年人,选择了自己对祖国热爱最直接的体现。

在这部影片中,新旧爱国主义的对照,不仅在人物身上有所表达,在镜头,音乐等诸多方面也有着很多的表现。如在影片中,Sue在爷爷的笔记中,向DJ他们描述了英殖民者对印度革命者,对印度人民的屠杀。在Ajay的死亡上,导演运用了同样的镜头,只不过英殖民者换成了国防部长,被屠杀的印度人被换成了Ajay,这是否就能说明,在旧时代殖民带来的杀戮,是因为旧爱国思想对英殖民者的打击。而在当今社会,这种杀戮依旧在进行,只不过殖民者的维护统治变为了印度政府对自身腐败的掩盖。

在影片中,DJ一干人等,树立理想,提倡革命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表达方式不为人们所提倡,但是他们对于新旧爱国主义的理解转化,在影片结尾处,得到了最好的结局,那就是他们的精神唤醒了“沉睡”的印度民众。导演通过这样一个故事,绝对不是在宣扬杀戮,殖民,刺杀等行为,而是旨在对爱国主义的赞美上,通过影片描绘的故事,来唤醒在和平年代人们对祖国最基本的热爱。

疆域、传统和民族认同确实给人以重要的归属感,但如果我们太过强调甚至崇拜,文化、民族认同或传统,或者如果这种链接变成强烈的民族主义,就会导向一种限制性共谋,会将我们带回到19世纪那陈旧的社会文化范式中。对民族身份的本真性太过专注,将导致一种“权威性的”或“严父式”的凝视。本真性会放纵一种本土或土著“归属”的限制性感觉;种种不同历史的结果,被归化为民族神话本身。

《印式英语》是由GauriShinde导演的印度影片,由希里黛玉主演,主要讲述了,一名印度家庭主妇莎希,在当今的印度发展大潮中,因为语言上的问题,感到了自己在家人和社会面前的危机感,为了能够取悦家人,她决心学习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明白,自己要博得的是尊严和爱,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收获到了友谊、尊敬和一段意外的情愫。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将故事塑造得完整,并且用诙谐、幽默的手段表现了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另外关于当今印度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这一敏感话题也展现得很充分。甚至可以延伸到后殖民与反殖民的问题上。

影片可以说是三种文化的展现,一种就是莎希所代表的对于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印度传统文化,另外一种,就是以莎希的丈夫等人代表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却畸形的印度文化,还有一种就是以劳伦特等人代表的纯粹的西方文化。这三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在这部电影之中是以语言的接触为主要线索的,导演通过三方语言之间的联系,将这个故事完美地架构起来。

印地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要追溯到印度被英国殖民的历史问题中去,在英国殖民印度长达200年的时间中,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首先做的就是瓦解被殖民国家的文化,而瓦解文化的突破口,就是殖民印度的语言。所以,在英国殖民印度的期间,英语的教育使用是占绝大部分的,在当时的印度,由于上层社会对于殖民者的文化殖民没有意识,导致许多印度的上层人民认为说英语是很高贵的,这样的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在印度,印地语的使用完全比不上了英语的使用,可以说,在印度,英语是他们国家的第一语言。在这部影片之中,莎希的丈夫可以看出是一名白领阶层,而他使用的语言,在影片之中,绝大多数是英语,甚至在家庭生活中,使用的也是英语。

六、西印文化结合的畸形表现

如果说,在影片之中,莎希的丈夫是纯粹的西方文化的代言者,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影片结尾处的婚礼之中,莎希的丈夫还是根据印度的传统文化打扮了自己。所以莎希的丈夫并不是排斥印度传统文化的印度人。那么结合上述的内容,莎希的丈夫是一名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在影片开头,莎希因为在饭桌上说错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英文单词,被家中的人嘲笑,而笑的人是她的女儿和丈夫,虽然丈夫的反应并不很强烈,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丈夫对于莎希的看法,在影片之中莎希的丈夫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妻子做点心很在行,甚至说自己的妻子就是为了做点心而生的,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在莎希的丈夫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名印度传统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之中缺少对妻子的最低应有的尊重,因为有时的无心之言,正是心中缺少尊重的最佳体现。另外在这部电影之中,莎希的女儿也是属于这种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畸形体现者,这种畸形在她女儿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刚才说过,当莎希说错一个单词的时候,嘲笑最激烈的就是她的女儿,她的女儿可以说在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嘲笑着莎希的生活方式,莎希的生活方式是纯粹的印度妇女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她的女儿,在父亲和学校的影响之下,对于西方文化已经接触颇深,在电影之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就是莎希的女儿所在的学校要开家长会,莎希的女儿本来是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去,原因何在呢,首先,在电影的多处情节之中,莎希的女儿觉得自己的父亲懂得用英语沟通,在同学,以及同学的家长面前,这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另外,对于希望父亲可以参加家长会,也是由莎希的衬托出来的想法,当莎希的丈夫因为工作而无法参加的时候,莎希的女儿说自己的母亲甚至不知道PDA是什么,这是事实,但是当莎希和班主任沟通之后,又惹来女儿的嘲讽和不快,原因就是在两人的沟通方式上,莎希认为老师的人很好,用印度传统淳朴的方式去沟通,而且因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和老师用印地语沟通,但是女儿却因为自己的母亲和老师聊到了香蕉片和印地语沟通的问题而大发脾气,如今观众想想,在一次家长会上,家长肯定是要和老师沟通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才是主要的,但是莎希的女儿在家长会之中把重点放在了,母亲是否就会说英语这个问题之上,为的就是满足自己在老师同学面前的面子问题,而同学和老师对莎希的母亲是否会说英语,并没有表示出嘲笑的态度。那么也就是说,莎希的女儿已经把“英语”作为了一种虚荣的工具,反而对于自己国家的母语持有一种鄙视的态度。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莎希的女儿已经出于一种畸形的心理。

七、当今西方文化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态度

另外在影片中所展示的一种文化就是以劳伦特等人代表的西方文化,这类的代表在影片之中可以说是有很多的,比如说法国厨师劳伦特、咖啡馆服务员、纽约地铁的安保人员以及英语班的接待人员和英语教师。这些人都可以说是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西方文化的载体,首先来说,莎希来到美国之后,独自面对的西方文化的第一个纯粹载体,就是当莎希独自一人接触的咖啡馆服务员,在影片的情节之中,莎希是为了帮助姐妹完成侄女的婚礼而被丈夫独自现行派往美国,这是莎希独自一个人的旅行,一个对于异乡文化一无所知的传统的印度妇女,独自来接触一无所知的事物,在陪小侄女去学校之后,莎希因为饥饿独自来到一家咖啡店,想要购买些事物,但是,观众也看到,很明显,莎希的这次购物行动并不是很开心的,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来到咖啡店之后,莎希因为语言问题,在与点餐的服务员的沟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而过多的问题导致了莎希一人的购物时间过长,导致了后排人和服务员的不满。大家在这个情节之中肯定对于咖啡馆的服务人员感到不满,但是请大家想想,服务员是否因为莎希不会英文而嘲笑她,而戏弄她,很明显是没有的,反而在点餐的时间中,服务员发现莎希的英文能力不是很好,而故意放慢了语速,只能说服务员不知道,英文水准的问题和语速快慢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如果大家能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生意出于高峰时段的时候,在面对如此缓慢的购物人员的时候,是谁都会有一种不耐烦的心理。但是要明白,不耐烦是不耐烦,却没有一丝嘲笑的意味。另外要说到那个地铁的安保人员,同样,对于新奇的西方事物的不了解,让莎希在地铁刷卡处不知所措,但是安保人员同样没有表示出嘲笑,反而是帮助莎希,虽然在整部影片之中,地铁安保人员和莎希没有一句语言的沟通,但是每次莎希和安保人员的微笑,让我们知道,文化差异和陌生是谁都会有的,但是帮助比嘲笑要有益得多,而英文补习班的老师和接待人员,他们接触的就是英文水平有问题的人,他们作为教育者,对于莎希这种沟通障碍的人,应该是很常见的,他们没有嘲笑是应该的。莎希在英文班之中与英文老师的长期相处,通过一件事可以看出在英文班之中,莎希和老师的关系和态度,同学因为老师是名同性恋者失恋而议论纷纷,但是莎希说,人对人的不了解是互相的,不能相互嘲笑,应该相互尊重。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感动了同学和在教室外偷听到的英文老师。另外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的劳伦特,这名法国的厨师,莎希的英文班同学,当莎希在咖啡店遭遇尴尬的时候,劳伦特帮助了莎希,并且劳伦特在莎希遭到家人的嘲笑主要是莎希的女儿对于莎希的伤害的时候,劳伦特给予了莎希鼓励和安慰,两个人在长期的接触中,劳伦特对于莎希产生了微妙的感情。在影片之中,莎希在纽约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无论她面对的是谁,在西方人的眼中,莎希都是印度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而他在纽约独自接触的这些人,都是纯粹的西方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法国人还是美国人,但是在两种陌生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之间,西方文化的载体,对于莎希完全没有那种嘲笑的态度,反而是帮助、安慰、鼓励占了几乎所有的部分。那么在这些西方人和莎希的家人对比之下,就有着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莎希的家人是受到西方殖民的印度人,他们接触了长期的西方文化,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是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结合体。而劳伦特等人这些从来没有接触过印度文化的,纯粹的西方文化的代表对得莎希和她的家人对待莎希的态度完全是不一样的,劳伦特这些纯粹的西方人,都没有因为英文能力而嘲笑莎希,反而是她的那些只是受到了殖民文化影响的,印度人嘲笑了自己传统文化的载体、家人,莎希。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心酸。

八、当今印度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

莎希是这部电影的主角,那为何要把她放到最后来说呢,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所有情节都是关于莎希关于家人、关于那些纽约的朋友们的故事组合而成的,莎希在这部电影之中,是对于西方文化比较陌生的印度传统文化的代表,她在电影之中对于西方文化只是单纯的不了解而已,她并没有对于西方文化产生那些以往反后殖民文化电影中的那种反感情绪,反而莎希是有着一颗想要了解的心理,一直在尝试着接触。但是莎希这种心理,在影片之中,是受到家人的不尊重和嘲笑的,这点在她女儿的身上反映得最明显,在一个简单的事件上,莎希的女儿在莎希离开之后,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画册而打电话对着母亲大吼大叫,莎希反问我看那种东西做什么,她的女儿本来就是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忘掉了画册的地点,这时没有悔意,反而大吼母亲,反正你也看不懂,在影片之中,莎希的女儿一直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荣,甚至是以印度传统文化为耻,认为莎希这种不懂英文的人,是很丢脸的事情。而丈夫在生活中的嘲笑,让莎希感到自己在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不能说莎希的女儿和丈夫对于莎希这个人有什么反感,只能说,这种对于自己国家文化的敌视感,让他们把这种情绪放在了莎希的身上。而莎希,对西方文化也是不了解,在丈夫和同事展现西方的礼仪的时候,莎希很明显是很不理解的。其实简单地来说,莎希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之中,是受到西印文化结合体排斥,受到西方文化帮助的,印度传统妇女形象,在这些故事之中,莎希努力要得到的只不过是家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这部电影之中,也有一些重要的配角值得一看,比如说,由巴强饰演的乘机者。当美国人问他来美国的目的的时候,他说,他是来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的,这是很明显的被殖民国家当今对于西方殖民者的反击行为和话语。所以说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谈及了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

这部影片的故事主线是关于语言和家庭情感的问题,但是在深层之中又有着后殖民文化对于当今印度人的影响,以及受这些影响的印度人对于印度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以及当今西方世界对于印度人的态度,以及印度人对于西方国家的殖民反击情绪。这部电影通过简单的话题,延伸出的这些话题是很值得人思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