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绪管理训练的策略

情绪管理训练的策略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绪管理训练的过程会一帆风顺。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提供一些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在这些情况下,家长最好推迟情绪管理训练,尝试使用别的技巧。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被称得上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贬低孩子。相比那些过分苛责的家长,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很少通过指责或羞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在 日常生活中经常练习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步骤,你和孩子都会变得越来越精通,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并且更加愿意表达情感。你的孩子也将逐渐品尝到与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共处所带来的益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绪管理训练的过程会一帆风顺。每个家庭都会不可避免地碰上一些阻碍。有很多次,你很想和孩子进行情绪上的沟通,却苦于不能收到孩子情绪苗头发出的信号。又有时,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似乎永远不能将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你会觉得,他在自己的世界里迷失了,而你就像在和墙壁讲话。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提供一些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如果你的家庭存在上述问题,你会发现这些策略很有帮助。这些策略基于我们在亲子小组、临床工作以及观察性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在这一章中,你还将了解一些不太适合家长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景。在这些情况下,家长最好推迟情绪管理训练,尝试使用别的技巧。最后,在这一章的结尾部分,你将看到一份帮你评估情绪管理训练技能的测试,这能帮你提高在情绪管理训练方面的技巧。

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

|避免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你的孩子|

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贬低性的表达方式对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极为有害,对孩子的自尊心也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在对家庭所做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在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比如,父母会用轻蔑的语气逐字重复孩子的话语(“我不记得那个故事了。”孩子说。“你不记得了?”父母嘲讽地回应道)。在电子游戏环节的实验中,有些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过分在意,对每一次错误都不放过,猛烈地批评孩子,让孩子难以承受。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把孩子一把推开,代替他们进行游戏,借此表达他们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些家长表示,面对自己学龄前孩子的脾气,他们时常一笑了之。

三年后,当再度回访这些家庭时,我们发现,这些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们都表现出相同的特征。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低下,和朋友们相处得不好。我们在他们的尿液中检测到更高水平的压力荷尔蒙。据他们的老师报告,这些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据他们的母亲反映,这些孩子生病的次数更多。

这种负面的、贬低性的教养方式在实验室中很普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鲜见。通过不停地纠正孩子的行为举止,嘲笑他们所犯的错误,在孩子尝试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强势介入,这些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他们无意中给幼小的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这些标签凝固在孩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鲍比“很好动”,卡莉“很安静”,比尔“很懒”,安吉是“我们的小傻瓜”)。家长当着其他大人的面取笑孩子,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当孩子伤心时,父母也会嘲笑着说:“别像个小孩子。”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真正体会到孩子感受的父母决不会那样奚落孩子。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被称得上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贬低孩子。所以,我要再次呼吁父母们对自己这种隐性习惯保持警觉,避免批评、嘲讽或贬低孩子,别拿孩子开玩笑。当他们学习新事物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哪怕他们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与孩子交流时,针对具体的行为,而非用粗线条来勾勒他们的形象,避免为孩子的品格贴上标签。对他说“别在奶奶家的家具上登梯爬高的”,而不是“你这家伙真烦”。

虽然有些孩子脸皮很厚,常常对父母的嘲讽和批评采取隐忍的态度,但他们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塑料做的。孩子试图从父母身上得到身份认同感,他们相信父母口中说出的每句话。如果父母常用嘲笑、苛刻的评论或强势介入的态度来贬低或羞辱孩子,孩子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缺少了信任作基础,亲密感也会不翼而飞,倾听将变成辩论会,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将不可能实现。

|使用“鹰架式教育”,通过称赞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情商关键词

鹰架式教育

“鹰架”原意是建筑业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孩子解决 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 作用的概念框架。

在电子游戏实验环节,我们发现,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成功地使用了一种“鹰架式教育” (scaffolding)的技巧。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与上面提到的过分苛责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会用平静、沉着的口气,告诉孩子开始游戏前所必需的基本信息。然后,他们等着孩子作出行动,然后针对其表现作出具体而非泛泛的称赞。比如,一位父亲说:“好样的!在最关键的时刻成功按下按钮!”在教育孩子时,这种有针对性的称赞方式比宽泛的夸奖更有效果,比如:“太棒了!你已经掌握这个游戏的要领了!”在说完小小的夸奖后,这些父母会进一步给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提示。然后会重复以上的步骤,和孩子一起递进式地掌握更多游戏技巧。我们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鹰架式教育”。这些家长通常会借助小小的成就来鼓舞孩子的自信心,带他实现下一个阶段的进步。

相比那些过分苛责的家长,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很少通过指责或羞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更不会强势介入,把游戏抢过来自己玩。

在鹰架式教育中,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使用的平静、沉着的口气,可以媲美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邻居》(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中主持人对孩子说话时的口气。相比起来,《罗杰斯先生的邻居》这一节目与另一档著名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有着很大的不同。《芝麻街》借助鲜亮、机智的人物角色和较快的节奏迅速抓住并保持孩子的注意力;而《罗杰斯先生的邻居》则是用平和、温柔的话语与电视机前的孩子们直接对话,这让小孩子们很容易跟上它的节奏。《芝麻街》通过机械式地重复来教孩子识记数字、字母等知识。但《罗杰斯先生的邻居》中柔和、安慰性的话语,则更适合教孩子懂得感受、行为等更为复杂的概念。

|忽略你的“养育任务”|

情商关键词

养育任务

指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某个具体问题时,父母认为孩子必须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关系到孩子未来的 成长。

情绪化的时刻,往往也是家长进行共情,建立感情联结,对孩子进行指导的绝佳时机。然而,对于一些父母来说,这却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因为他们脑海里装着自己的“养育任务” (parental agenda) ——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某个具体问题时,父母认为孩子必须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这些养育任务往往关于塑造孩子可贵的品质,如勇敢、节俭、善良、 自律等。这些“养育任务”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不同的体现。例如,父母会担心自己的一个孩子太强势,而另一个孩子太怯懦;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太懒惰,不守纪律,而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较真,不够自然,缺乏幽默感。当父母的大脑中充斥着这些“任务”时,他们就会忽略具体的问题,而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并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纠正孩子。而一旦孩子的行为与自己心中的“养育任务”发生冲突时,警觉的父母就会认为,在这个时刻自己有必要向孩子传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觉得这样做是一种道德职责。他们会说:“就是因为你总是疏忽大意,所以才又一次忘记喂猫,你这样做太残忍了。”或者:“就是因为你太冲动了,所以才用大学学费去买音乐会门票,真是愚蠢。”

当然,我赞成父母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父母要知道,如果不能通过微妙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养育任务,它很可能成为父母与孩子亲密关系中的一个极大障碍。养育任务让父母无法感同身受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养育任务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导致父母无力影响孩子的决定。

在我们的亲子小组中,简是一个敏感、有责任心的妈妈。9岁的儿子安德鲁常常心情悲观,她因此一直很担心。她在心里知道,安德鲁总是主动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因此很担心这会影响到他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因此, 当有一次安德鲁和妈妈提起了自己和姐姐的争吵时,简的养育任务就浮现了——要求安德鲁在与姐姐相处时要有更多的责任感。

“亲爱的,发生了什么事?”简问道,“你看起来有点难过。”

“我只是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友好的姐姐。”安德鲁回答道。

“好吧,那你觉得自己对她友好吗?”简这样问道。

想象一下,当听到妈妈这样反问自己,安德鲁会怎么想。这位妈妈表面上装作很关心孩子的感受,但儿子一开口,她就用批评来回应他。的确,这是一个温柔的、出于好意的批评,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是批评。

现在,设想一下,如果简以“我理解你有时为什么会那样想”来回应,安德鲁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话语,让安德鲁感到妈妈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的悲伤情绪,妈妈要和自己一起面对这些情绪,找出解决与姐姐之间的问题的方法。但事实上,简却直接对安德鲁进行了指责,这种行为只能让他更加敌对,更不愿意对自己的角色有所担当。

艾丽斯·吉诺特-科恩(Alice Ginott-Cohen)表示,在孩子做出了不好的行为,父母需要和孩子谈话时,养育任务也会成为他们与孩子沟通的拦路虎。艾丽斯是家庭治疗师,曾和已故的丈夫海姆·吉诺特一起对千万家庭进行指导和教育。艾丽斯建议父母应该首先认同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然后再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谈话。

为了发现不良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父母应尽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那样做”,这听起来很像在指责或批评孩子。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极有可能会更加防备,而不愿意提供有效的信息。相反,父母应该试着用一种更关切的方式,了解他做出这些行为时的感受。

的确,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做到忽略自己的养育任务真的很难,尤其是当你感到说教的话已经到了嘴边时。然而,只关注于孩子的行为,而忽略其背后的情绪,这种做法往往不会带来效果。这就好像当孩子发烧时,用冰块控制额头的高温,而不去理会孩子生病的原因一样。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妈妈来托儿所接3岁的儿子,到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小时。平日里,这位妈妈就常说自己的孩子很“倔强”。这天,孩子表现得怒气冲冲,拒绝穿上外套出门。现在,这位妈妈面临两种选择:责骂孩子,让他顺从;或者停下来,想想今天的情况,试着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情绪化。如果选择后者,妈妈可能会说:“妈妈今天来晚了,是吗?你的朋友们大多都已经回家了,这让你有点担心,对吗?”孩子在听到自己的焦虑感和紧张感被认同后,可能会感到如释重负,给妈妈一个拥抱。关于穿外套的争执就会化解,两个人会很顺利地出发回家。

为了与孩子顺利建立起感情联结,这位妈妈需要忽略自己的长期养育任务,也就是让儿子不那么“倔强”,更乐意配合。大多数情况下,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会紧抓着养育任务不放,表达自己对孩子自身存在问题的担忧,好像那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性格瑕疵。他们会批评孩子的性格:安德鲁太敏感了,珍妮特太霸道了,鲍比太羞涩了,萨拉太疏忽大意了。这些标签会成为父母与孩子共情的障碍。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这些标签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为很不幸,这些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话,把父母的观点当作一种神圣的预言;他们甚至会试着满足父母的预期。

作家克里斯托弗·哈洛韦尔(Christopher Hallowell)在回忆录《男人眼中的父亲》(Father to the Man)一书中,回忆起童年时父亲教自己做木盒子的情景。“如果你不能建一个结实的盒子,”父亲说,“你就什么都建造不了。”费了一番工夫后,哈洛韦尔做好了一个盒子,但它并不稳固。追忆这件往事时,哈洛韦尔这样写道:“每一次检查这个盒子,父亲都会愁容满面地说道:‘它还是不结实。除非你把每样东西都做得牢固,否则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最后,父亲放弃了,不再皱眉,也不再过问关于盒子的事。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用这个盒子装着七零八碎的物品。每一次打开盒盖,我对它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此同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父亲那不赞许的表情。”

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来说,和父亲不愉快的交流成了他与父亲关系中持久的记忆。对我们而言,哈洛韦尔的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让我们常常记得,父母的批评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没有人愿意看到孩子做出一个松松垮垮的木盒子。我们既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懒惰、孤僻,也不希望孩子蠢笨、怯懦,更不希望他们好斗或欺骗他人。然而,我们更不会希望孩子们按照以上这些标签来定义自己。如何才能避免使用这些负面标签呢?答案就在于,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避免使用一些宽泛、持久的批评。当指正孩子时,应该关注于生活中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不要对孩子说“你真马虎,粗心大意”,而要说“你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玩具”;不要说“你阅读速度真慢”,而要说“每天晚上阅读30分钟,你看书的速度就会提高”;不要说“你那么羞怯干吗”,而要说“如果你说话声音大一点,服务员就会听见”。

|在脑海中绘制一份孩子日常生活的地图|

孩子不可能每次都能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你的孩子可能会看起来很不高兴,却没有能力告诉你自己的感受,说不上来心情为什么会这样糟糕。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人和事,熟悉他经常出没的场所。这样做的同时,你也在告诉孩子,他的世界对你来说很重要。这将让他感觉和你更亲近。

喜欢把这种基本知识的结构称作一种“地图”,一种父母刻意绘制在脑海中的地图。当联想到这幅地图时,家长会说:“这是我家孩子的小世界,那些就是这个小国度中的居民。我知道他们的名字、面孔和性格。我也知道我的孩子对他们的感觉。这些是他最好的朋友,那个人是他的仇敌。我的孩子觉得这个老师人很好,那个教练很有趣,而那个老师却经常吓唬他。这是他校园的布局,我知道他待在哪儿感觉最舒服,也知道他在另一个地方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这是他一天的日程表,这些是他最喜欢的学科,而那几门却令他头大。”

在脑海中创制一幅关于孩子情绪世界的地图,需要投入很大的努力,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费神。父母需要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日托中心或学校,参与孩子的课外活动。他们需要常常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们的朋友和老师。和许多真实社区的地图一样,这张地图也需要定期更新。但这些努力都是有回报的,这张地图资源将为父母提供很多有用的基础信息,让他们与孩子沟通时更得心应手。

|避免和“敌人”站在一边|

当孩子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会找自己的父母寻求安慰、理解和支持,这正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好时机。然而,如果父母不小心犯了“和敌人站在一边”的习惯性错误,他们就会错失良机。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父母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当孩子的“敌人”是老师、教练、老板或其他孩子的家长等权威人物时,父母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和“敌人”站在一边。

想象一下这种情况:一个体型肥胖的女孩回到家,脸上闷闷不乐的,因为她的舞蹈教练不留情面地评论了她的体型。如果她的妈妈因为着急想让女儿节食减肥,她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表示认同老师的说法。这样一来,女孩就会觉得全世界都在和自己过不去。然而,如果妈妈懂得共情,这样对女儿说:“发生这样的事,我真的很为你难过。你一定感到很尴尬,很伤心。”这样的话语能让女儿和妈妈的心灵更加靠近。如果妈妈能继续以这样一种共情和支持的姿态来与女儿交流,或许小女孩真的会愿意让妈妈帮她想想办法。

然而,如果你就是孩子眼中的“敌人”,孩子愤怒的对象,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共情依然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当你对孩子坦诚相待,不为自己做任何辩护的时候。比如,你对孩子宣布,在成绩回升以前禁止看电视。孩子对此极为生气,而你知道自己绝不会改变主意。这时,你可以对他说:“我理解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一样会生气。”

发生冲突时,父母诚实、开明的态度,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父母能这样说:“在这件事上,或许我真的做得不对。作为父母,我的言行不是每次都正确。我很愿意听听你的想法。”这实际上也在邀请孩子参加辩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很难放下姿态、卸掉防备,但一旦真的做到了,你就会收到回报:在孩子眼中,你是一个公平并愿意倾听的家长。

要记住,你们的谈话目标并不是为了达成统一意见,而是为了交换对彼此的理解之情。如果你的孩子忽然说“乘法表真弱智”或“打鼻环很有型”,你会有冲动,想要发表一通纠正他观点的长篇大论。然而,如果你的回应能开启一段对话,将起到更好的效果。听到上面的话语,你可以说“我学乘法表那会儿也很头大”或者“我一点都不觉得带鼻环有什么好看的,你为什么会喜欢呢”。

|将孩子的经历转化为成人相似的经历|

这种转化经历的技巧适用于父母感觉很难与孩子共情的时刻。你或许认为孩子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紧张,或认为那是孩子气的表现。比方说,当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同学弄坏了自己的眼镜;或者他在为即将到来的夏令营的第一天感到担心。因为你心里知道他一定会扛过这些小事(还有很多其他事情),你会很想轻视或者忽略他的感受。尽管这种回应方式很符合你的意愿,但却不会令孩子感到好受。事实上,这样做还会让他们原本糟糕的心情变得更差,因为他们会感觉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认为自己的样子很蠢。

而如果你能把孩子的处境,转化成大人相似的处境来理解,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更加理解孩子经受的一切。想象一下,当你站起来准备做销售报告时,却无意间听到一个同事在下面议论你的穿衣打扮,你会有何感受?你还记得参加新工作第一天紧张的心情吗?

在《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一书中,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家长体会孩子在迎接家庭新成员时的嫉妒心情:想象一下,你的爱人带回家一个新情人,宣布你们三人将幸福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把你的解决方案强加给他们|

当孩子伤心或生气时,父母迫不及待地把脑海中跳出的解决方法告诉了他。这种表面上看似直截了当的方式,却会让情绪管理训练刚一开始就发生短路,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理解这一点,不妨想象一下婚姻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幕:妻子下班回到家,因为刚刚在公司和同事发生了一场争执,心情非常烦躁。丈夫分析了妻子面临的问题,不出几分钟的时间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妻子不但没有感激丈夫提供的建议,心情反而更糟糕了。这是因为,丈夫的回应方式并没有让妻子感到他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多么伤心、愤怒和沮丧。他仅仅是向妻子证明了问题有多么容易解决。在妻子听起来,这无疑是在暗示她的脑袋不够灵光,暗示自己早就应该想出这样一个答案。

想象一下,如果丈夫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建议,而是抚摸妻子的后背,安慰她,妻子一定能好受许多。当抚摸妻子时,他也了解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妻子对这件事的感受。倾诉完以后,妻子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时,因为她对丈夫很信任,心情也因为丈夫的关心而逐渐平复,她会愿意听听他的见解。最后,丈夫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建议,而这时妻子也更能听得进去他的建议。她不但没感觉受打击,还会因为感受到配偶的支持,身心充满能量。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当孩子不肯接受父母主动提供的建议时,家长们经常感到很受打击,尤其是当考虑到自己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要与他们分享时。然而,孩子通常不是按照这种方式学习和成长的。在与孩子共情之前,直接让孩子接受你提供的建议,无疑等同于在地基还未打好之前就开始建房屋的主体结构。

|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尊重他的意愿|

在成人的世界里生活久了,我们就常常会忘记,小孩子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无助。但是,如果你能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待生活的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孩子遵从大人的意愿,配合社会既定的秩序。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丝毫的掌控权。熟睡的孩子从睡梦中被叫醒,被大人开车送去日托中心。听到铃声,操场上的孩子们快速奔跑至教室门前,排好队一个接一个进入教室。父母给孩子下令:“不清理干净盘子,不许吃点心。”又或者:“穿成那样,不许出门。”还有那句经典的:“因为我那样说的,所以你要那样做。”你能想象,如果这个听众是你的配偶或者朋友,情况会怎样吗?

我并不是说,要求孩子遵从、配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与健康,也为了让父母安心,孩子当然不能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但据我的观察,父母常常会忽略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或者合理的要求,加深孩子的无助感。当然,很多情况下,家长并非故意这样做,而是因为时间仓促,或者承受的压力过大。“不行,你不能再玩颜料了。我们刚刚收拾完,现在也没有时间了。”

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要求孩子配合,这种对孩子顺从性的过分强调,意味着孩子愿望和选择权通常会被忽视;很多孩子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选择权力都没有,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大都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没有强烈的意识;有些甚至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做选择。而所有这些都会阻碍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能力。

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权衡自己的选择,找出解决方法。他们需要知道,如果按照家庭规矩做事,结果是什么样的;而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又会发生什么。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尽管这些错误有时是痛苦的,但借助情绪管理训练,父母能把这些错误当成给孩子提供指引的绝佳时机。

家长应该知道,孩子越早学会表达意向、作出选择,对孩子而言就越好。因为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这时如果作出不负责任的决定,就会让孩子置身危险之中。

父母允许孩子作出选择,除了赋予孩子责任感以外,还在帮他们建立一种自尊感。如果父母总是限制孩子的选择权,孩子就会得到这样的讯息:“我是个小孩子,我的愿望是不被重视的。”如果说这种方式真的有效的话,那只是让这个孩子变得顺从、配合,却对自我认同感完全没有头绪。

的确,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尊重他们的意愿,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一位研究者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平均每20秒就会向父母(或养育者)提出一个要求。当然,你不需要回应所有的要求,尽管这其中大部分要求对父母来说都是举手之劳。比如,女儿想让你帮她整理下盘子,别让豌豆和土豆粘在一起;儿子想再看一遍“芝麻街”里的大鸟,请求你先不要换台;女儿不想让你买带坚果的冰激凌;儿子想让你把门厅的灯开着。你相信吗?当他们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如果你能聆听并给他们一句赞许,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孩子的身份感正在通过这些选择和取向而塑造。当愿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他们会想:“我的想法爸爸妈妈原来很重视;我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女儿会这样对自己说:“没错,这正是我喜欢的方式。我是那种不喜欢盘子上的食物乱作一团的小孩儿。我有能力让这盘食物变得美味。”时间长了,得到多次肯定以后,孩子将变得更加自信。他们会想“在攀爬架上,我是那种喜欢挑战自己的人”或者“我是一个喜欢数学的人”。

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对你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渺小和孩子气,请不要尝试和他进行一场意志的较量。相反,问问自己,接受这个请求,真的有那么难吗?何况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受益,帮助他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

|分享孩子的梦想与渴望|

这种技巧能轻松地帮你和孩子处在同一个频道上,让共情这一过程变得简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当孩子表达一种没有可能实现的愿望时。例如,十几岁的儿子对你说,他想要一辆新的山地自行车,你却担心是否有预算满足他的愿望。如果你和许多家长一样,听到这些话的第一反应便是反感,你就会想告诉孩子:“别忘了,我去年已经给你买了一辆赛车了。难道你认为我是摇钱树吗?”

现在,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花一丁点时间体会他的愿望,跟着他的渴望去幻想。你或许就会这样回答:“是的,我能理解你为什么渴望拥有一辆山地自行车。你想骑上它出去兜风,是这样吗?”你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幻想:“如果身边的好朋友每人都有一辆山地自行车该多好啊!想象一下,如果爸爸能带你们这帮小家伙去露营一个星期,该有多棒!我们会带上帐篷、渔具……”

说到这里,你就可以在谈话中带他探索露营的美妙,这时,你的故事中还有没有山地自行车已经不重要了。当然,你依然可以向他说明,你不会花钱给他买山地自行车。你也可以和儿子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想出一些挣钱购买山地自行车的方法。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儿子知道你了解到了他的愿望,并认为他的需求是正当的。

|对孩子要诚实|

说起来,父母是否在说实话,很多孩子似乎都有一种第六感,尤其是对自己的父亲。因此,情绪管理训练不应该只停留在鹦鹉学舌的阶段,如反复重复“我理解”或“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一样会很生气”。当然,你依然可以这样说,但如果那不是你的心里话,那么它不会让你和孩子的距离拉近哪怕一点点。事实上,这种表面的敷衍,会让孩子逐渐失去对你的信任,让你们的关系产生隔阂。所以,父母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说出“我理解你”这样的话。如果还不太确定是否理解孩子,你不妨采用映射的方法回应孩子,重复孩子的话语,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问几个问题,保证彼此的交流是敞开的。但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在孩子面前作假。

|和孩子一起阅读|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高品质的儿童图书是父母教孩子认识情绪的好帮手。通过这些故事,孩子将建立一个关于感觉的词汇库。这些故事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人们是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的,如愤怒、恐惧和悲伤。通过精心挑选适合孩子年龄段阅读的图书,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谈论一些很难开口的问题,如“孩子是从哪里来的”“爷爷为什么离开人世”等。

电视节目和少儿电影也是家庭谈话的重要资源。但在我看来,阅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讲者和听者能随时停下来,讨论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大声地朗读,让孩子感觉全家都参与到讲故事当中,这会让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书中的角色更感兴趣。

精心创作的儿童文学,能让父母近距离接触儿童的情绪世界。我们亲子小组中的一位妈妈谈起了和10岁的女儿一起读书的情景。这本书讲到一群十来岁的女孩因为一个好朋友要搬到别的地方而伤心难过的事。这个故事让妈妈很受触动,因为这让她记起了当年自己因为搬到另外一个州而和朋友伤心离别的情景。这位妈妈再度回忆起这个时期孩子的友谊有多么感性,因而更加理解女儿现在友谊的重要性。

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以后,就不再给孩子朗读了。但也有一些家长一直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到孩子十几岁时也依然如此;他们轮流朗读,阅读的题材也更深刻一些。这种阅读习惯,已经演变成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的习惯;它让父母和孩子有了一个固定的共同相处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生活中美妙的事物。

|全程保持耐心|

为了成为一名高效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内心的感受。当女儿伤心时,她可能会哭一场;当儿子生气时,他可能会跺脚。当孩子处于这样的状态时,和孩子共度时光的确会让父母头大。你会感觉自己的脑门上简直贴上了“麻烦”的标签。

然而,如果你记起情绪管理训练的目标是要探索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抑他们的情绪,就会对你很有帮助。短期来看,轻视并忽略孩子的消极情绪,把一切交给时间处理,父母会感觉轻松许多。你甚至会相信这样的虚假理论:时间能让一切变美好。然而,这种态度在短期内或许能减少你的麻烦,但长期来看你的麻烦只会更多。一旦你习惯性地忽视孩子的感受,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疏远。当需要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更不愿意配合你。

相反,专注于孩子的情绪会给父母带来回报。如果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你希望它们统统消失,这样是很难接纳并认可孩子的感受的。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认可是与共情相伴而生的,也就是说要体会孩子在那一刻的感受。当你对孩子共情时,体会身体对这种情绪共享的感觉。就像听到撩人的音乐时,心中升起的那种情感,让你感觉兴奋、悲伤,还能带给你热情与启迪。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感受孩子的情绪,让你的心情与孩子的感受和谐共振。如果你真的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话:“爸爸丢下你一个人,很让你伤心,对吗?”“要是朋友出手打我,我一定也很气愤。”“看得出来,你讨厌我指正你。”

要记得,有时你不借助语言,一样可以传递你的理解之情。当你愿意和孩子坐下来一起面对问题时,这种行为背后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首先,你在向孩子说明,你对待他的事很认真。其次,你的态度表明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投入精力去思考。当你坐下来面对情绪时,要知道,一个拥抱或者温柔的抚摸比言语更有力量,尤其是当孩子伤心或害怕时。

有时,孩子会说,现在还不想谈论某件事。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应该尊重他的意见。但别忘了和他约定一个时间,下次再坐下来聊。记得用备忘录记下这件事,按照约定的计划及时跟进。

当孩子变得情绪化时,全身心地陪在他身旁,面对他的感受——如果有这样的决心,你每天都会发现很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那些看似平凡的琐事,你会逐渐与孩子建立一种坚固、长久的感情联结。你将逐渐变成我的朋友、发展心理学家罗斯·帕克口中的“美好瞬间收集者”(a collector of moments )。你将感觉和孩子相处的每一次机会都是珍贵无比的;而在那些被很多人忽略的方面,你能看到独一无二的价值。当回望与孩子相处的经历时,你将发现,它们已经串成了无价的珍珠,值得回味。

|理解父母要有的权力基础|

“权力基础”,是父母对孩子不良行为划定界限的基础——这是一种所有孩子都希望拥有,也都需要的事物。对一些父母来说,威胁、羞辱和体罚就是他们的权力基础。对另一些过分纵容型的家长来说,他们感觉自己似乎没有权力基础。对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而言,权力基础就是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

当你在情感上与孩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划定行为界限这件事,在你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就已经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你的愤怒、失望和担忧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孩子你的态度,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作出回应。你无需动用一些负面的惩罚措施,如体罚或“计时隔离”等方法来诠释你的感受。父母与孩子间的尊重与爱意就是对孩子行为进行约束的基础与动力。

如果你过去采用过棍棒或恶语相向的管教方式,你可能会考虑,转变为一种建立在彼此分享、积极的情感上的教养方式是否可能。我相信这种转变是可能的,只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你需要改正旧有的管教方法,纠正自己面对孩子时的言行,将情绪管理训练的全过程融进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将感情基础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非建立在威胁之上。

在进行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你需要把海姆·吉诺特总结的两条原则牢记在心: (1)允许所有的感受,但不允许所有的行为。 (2)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民主关系,该由父母决定何种行为是可允许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0岁,教孩子纪律时,你完全可以直接和孩子谈论这些与权力基础相关的话题。试着通过彼此尊重、协商的方式设定纪律,以及违反纪律时受什么样的惩罚。如果关系到孩子的安全问题和幸福,而要求你严厉时,别退缩。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你更知道哪些行为是有潜在危险的。要知道,研究表明,留意孩子周围的朋友、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去处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面临风险的概率要更低。这些孩子更不容易进入偏常群体(deviant group )、与警察发生冲突、嗑药、做恶作剧、犯罪、生活混乱,或离家出走。

情商关键词

偏常群体

与正常人群不同的一类群体,如会与警察发生冲突、嗑药、犯罪、生 活混乱或离家出走的 群体。

在向更积极的权力基础转变时,有些父母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尤其是当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尊重与感情已经开始淡薄时。这种情况下,家庭心理咨询是有效的方式,我也鼓励父母们考虑这个选择。如果你的心理理疗师想单独和你的孩子谈话,别太惊讶。在你们这个“家庭法庭”上,你的理疗师可能会担当你孩子的辩护人。这种家庭心理理疗多长时间能见效,真的很难说。就像看牙医一样,修复的过程长短与牙齿被忽视的程度成正比。研究表明,家庭理疗师已经具备多种帮助家庭重新建立信任与沟通的有效方法。所以,不要放弃希望。

|相信人性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对孩子的更多理解,我更加相信人类的发展历程是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发现从孩子出生起,他们的大脑天生就在寻找安全感、爱和理解,并开始获取知识:他们希望自己富于感情,希望自己是无私的;他好奇地探索周围的环境,渴望发现是什么制造了闪电,小狗的身体里装着什么;他想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邪恶的;他想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什么样的危险,而自己又该如何避免它们;他想做正确的事,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壮,越来越有能力。你的孩子希望成为那个你欣赏和热爱的人。

如果知道孩子身上有这么多积极面,父母们更应该信任孩子的情感,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孩子也在和自己一起努力。

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形

关于父母利用情绪管理训练来增进亲密感、教孩子配合的频率,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学着与他人相处,需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父母们会发现,生活中将有越来越多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机会。

即便如此,情绪管理训练也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在每一次消极情绪出现时都有效。首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需要有耐心和创造性,父母应该在平静或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与此同时,孩子也需要保持一种愿意学习的状态。试想一下,你肯定更想抓住那些孩子处在愿意接受状态的时机。

显而易见,情绪管理训练在一些情形中并不适合进行,这时,父母就应该推迟情绪管理训练。我总结出以下5种情形。

|当你赶时间时|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看着钟表过日子的,孩子需要去托儿所、去学校,家长要准时赶去上班。尽管这些紧张的时刻也是孩子情绪最容易出现波动的时候,但它们却不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理想时机,因为情绪管理训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保障。孩子们不是机器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根据我们的时间表调整情绪。

我们亲子小组中的一个职场妈妈,就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赶时间时,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失败经验。这天早晨,她需要把女儿送到托儿所,紧接着再赶去公司接待一个重要的客户。到了托儿所门口时,4岁的女儿忽然间不合作起来。“凯蒂老师 今天不在,”小女孩对妈妈说,“我不想待在这儿。”

这位妈妈看了看手表,知道自己只有5分钟时间来处理这件事。在脑海里快速地回忆了情绪管理训练的几个步骤后,她把女儿放在腿上,开始处理女儿的情绪。“宝贝,你看起来很不高兴……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因为你最喜欢的老师今天不在,所以你会感觉很不舒服……我理解你的感受……开始新的一天,最喜爱的老师却没在……我一会儿就要走了……我们做点什么才能让你好受一些呢?”

与此同时,女儿坐在那儿,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语无伦次地回答着妈妈的话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她们还是没有找到解决方案。小女孩似乎察觉到妈妈很着急,这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妈妈问得越多,女儿看起来就越难过。经过20分钟不太令人满意的谈话后,这位妈妈终于停止了情绪管理训练,把泪眼汪汪的女儿推到代课老师的怀里。赶时间的她疯也似的奔赴那个重要的会面。“当我赶到那儿的时候,我的客户已经走了。”这位妈妈惋惜地说道。

回顾这次失败的经历,这位妈妈总结了自己犯的错误:“我当时向她传递了复杂的信息。一方面,我告诉她我很关心她,愿意帮助她;另一方面,我却在看表,而她完全看在眼里,这让她被遗弃的感觉更强烈了。”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这位妈妈说自己当时应该直接告诉女儿,她必须待在托儿所,这一点是没得商量的;同时也告诉女儿,她们会在晚些时候讨论她的难过之情。把她交给代课老师,让女儿凭借自己的社交能力面对这一天,然后离开,去参加原定的会面。

在理想情况下,当情绪出现时,我们总能有时间和孩子坐下来,谈论他们的感受。但对很多家长而言,例外的情况也有很多。因此,父母应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在不赶时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和孩子谈谈心。对低龄孩子而言,这个时间段通常安排在睡觉前,或者洗澡的时候。对小学生或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谈心的时间可以安排在一起做家务时,如洗盘子、叠衣服时,开车去上音乐课或游玩的途中也是进行谈话的好机会。这样的时间安排能让你避免因为时间限制而把情绪管理训练搁置。

|当有旁人在场时|

当有旁人在场时,你将很难与孩子建立信任与亲密感。因此,我建议父母一对一地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而不要当着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或陌生人的面进行。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让你的孩子感到尴尬,你们会感到更自在,回答的时候更诚恳,而不用去担心旁边的人会怎么看。

在处理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时,这种方法尤为重要。我们亲子小组中的一位妈妈,就和我们分享了自己使用情绪管理训练来干预两个孩子间争论的例子。“只要我开始和其中一个孩子共情,另外一个孩子就会很激动。”

在理想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就可以帮助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化解冲突,重归于好。然而,情绪管理训练要求更深层面的交流——共情、倾听。当你需要同时面对冲突中的两个当事人时,要想对其中一个进行共情,而又不站在他的立场上,是件很难的事。因此,只有在父母和孩子都无需考虑其他兄弟姐妹的感受,不用担心被打断、被质疑时,情绪管理训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理解自己的家长单独相处时,孩子将更愿意卸掉防备,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给每个孩子同等的时间。安排固定的时间,定期和每个孩子单独相处,能帮你顺利实现目标。

与此同时,父母应该考虑到, 自己的同龄人、亲戚,尤其是长辈在场时也会影响到自己对孩子共情和倾听的能力。当着母亲的面,听着她说(或感受到她的潜台词)“揍他一顿就什么事没有了”,你将很难认同孩子的感受。所以,在需要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却有旁人在场时,你可以记下这件事,把情绪管理训练推迟。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将再安排时间和他讨论这件事;说话时要讲究方式,不要让他感到尴尬。别忘了随后跟进这件事。

|当你太累或太难过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时|

情绪管理训练需要有一定的创意思考,因而必须在父母有精力的时候进行。极度的愤怒或疲劳很难让你有清晰的思路,因而不能与孩子有效地交流。你会发现, 自己很难打起精神,有足够的耐心和意愿去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或倾听他们的话语。有时,你仅仅是因为太累了,不能有效处理孩子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延迟情绪管理训练,直到你得到足够的休息,身心得到安慰, 自己充满能量。去散步、睡个午觉、洗个热水澡、看一场电影,都能让你得到足够的放松。如果这些方法对你不管用,焦虑、紧张和愤怒等情绪依然在困扰着你,让你无法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那就需要考虑换一种生活方式了。一个好的精神健康顾问或保健师或许能给你提供有效的建议。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时|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讲过,在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五个步骤中,父母需要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然而,有些时候,你对孩子的纪律要求需要跳出简单意义上的行为界限的划定。当孩子的行为令你失望,明显违背你的道德准则时,你需要站出来,说出你的反对意见。这时,尽管你理解导致孩子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情绪,但这时却不是你进行共情的好时机。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认同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这个步骤也需要完成,只不过需要暂时推迟。这时,你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你为什么会那样认为。恰当地表达你的愤怒和失望,避免用贬低性的方式。同时,这时与孩子分享你的价值观也是可行的。

面对孩子做出的不良行为,有些父母对导致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情绪很敏感,还有些父母感觉自己对孩子产生这些情绪负有责任;对他们而言,做到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认同孩子的情绪就更难。例如,正在协议离婚的夫妻发现13岁的女儿最近开始逃学,他们对如何回应孩子感到左右为难。因为理解女儿的困惑和悲伤,他们可能希望跳过训斥孩子这个环节,而直接处理孩子对离婚这件事的感受。然而,如果他们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找借口开脱,从长期来看只能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最好的方法是把她旷课这件事和她对父母离婚的感受当成两回事分开处理。

下面,我想要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当然,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比起父母离异那种要缓和得多。

当我女儿莫利亚3岁的时候,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要在家里住上几天。一天,晚饭后,我看到莫利亚一个人站在客厅里,手里拿着红色的记号笔。在她前面是我们新买的桃红色沙发。而沙发的一侧,赫然有一道鲜红色的涂鸦。

“这儿怎么了?”我清楚而关切地问道。

莫利亚抬起头看着我,眼睛睁得很大,手里还抓着那支笔。“我不太清楚。”她支吾着说。

我心里想:好极了。现在我们有两个问题要处理:破坏公物 和撒谎。与此同时,我观察到,在过去的24小时里,莫利亚不像往常那样高兴了。据我猜想,她应该是因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被一个突然而至的陌生人打乱而感到无奈。直觉告诉我,她还有点嫉妒,因为我和妻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客人聊天, 占用了和她 一起玩耍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她才用笔乱画,做出不好的行为,而她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而对于后来的说谎,原因很明显:她怕我会生气。

我知道自己可以用一种更有同理心的方式来回应她,说一些诸如“莫利亚,是不是你很生气,所以才在沙发上写字的”,然 后,可能会接着说“我理解你很生气,但在沙发上涂鸦可是不对 的”。然而,这一切显然都绕开了面前一个更大的问题:撒谎。

因此,我决定晚点再去处理莫利亚的气愤和嫉妒情绪。这天晚上,我要告诉她,说真话的重要性。我告诉她,我对沙发上的印 迹很生气,也很失望,但我更失望的是她说谎隐瞒这件事的行为。

最后,我们一起把沙发上的印迹擦掉后,我、妻子和莫利亚一起探讨了这件事背后的情绪。我和妻子用心聆听莫利亚的话语,试着理解她的愤怒、孤独和沮丧感。我们还和女儿聊了关于表达情绪的其他可行的方法,比如找我们谈,要求我们给她关注。

尽管我没有在事情发生后立刻对莫利亚进行情绪管理训练,但我相信,基于以往的情绪管理训练,我们之间已经形成的感情联结将会发挥作用。如果孩子与父母有着坚固的感情联结,当父母伤心、失望或生气时,孩子的心里会很难受,以至于他们愿意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这时,孩子的目标就是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恢复原有的情感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你在情感上距离更近。她将明白, 自己必须遵循特定的规矩,才能享受情感上的舒适。

|当孩子伪装情绪来操控你时|

在这里,我要讲的不是普通的哭哭啼啼或发脾气,而是孩子为了让大人满足自己的想法而假装哭闹和发脾气。这些情绪表达不是发自内心的。

为了理解什么是伪装情绪,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我们亲子小组中的一对夫妻谈起过发生在5岁儿子肖恩身上的经历: 当儿子得知父母第二天晚上要去庆祝结婚纪念日,到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留给保姆照看时,他很生气。这对夫妻和肖恩花了很长时间,讨论他的感受,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肖恩表示,他唯一满意的解决方案是让父母带着他一起去庆祝。终于,这对夫妻决定中止谈话,留肖恩一个人在房间里。他开始大声啼哭,持续了3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隔一会儿会去窥看儿子的情况。 肖恩的爸爸说,有一回, 当他走近儿子的房间时,发现肖 恩一边平静地堆着积木,一边继续放声大哭。“他回过头,看着我,声音更大了,”这位爸爸叙述道,“然后我看见他尴尬地笑了。他知道自己的诡计被揭穿了。”

肖恩希望自己的哭声能让父母改变主意,但他装哭并不表示他对父母把自己留给保姆这件事不生气。然而,当孩子试着用这种情绪来操控父母时,父母在情绪管理训练过程中的共情和倾听恐怕会毫无收获。这时,父母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哭声不会让他们改变想法。这位父亲正是这样做的。他温柔而坚定地对儿子说:“我知道你对这件事很生气,但哭并不能让我和妈妈改变主意。我们还是会去外面用餐,而你要和保姆留在家里。”肖恩终于明白,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就停止了哭闹。过了一会儿,爸爸问肖恩,愿不愿想一些主意让自己的夜晚变得更开心,比如想想和保姆玩哪些游戏,准备一些零食等等,小男孩欣然同意了。

当你决定要推迟情绪管理训练时,要对自己同时也对孩子保证,你们会另找一个时间来谈这件事。但除非你们感觉有必要,否则不要随意延迟情绪管理训练。总体而言,你需要尽量用更多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对很多父母而言,这意味着改正自己旧有的育儿理念,例如觉得谈论感受会让孩子更加恣意妄为,或者会惯坏孩子。正如我们的研究所证明的那样,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们会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行为方面表现得更出色。同时,也不要相信关注消极情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父母应该支持孩子,教他们学会应对这件事。而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那么谈论关于这件事的感受当然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伤害。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情绪管理训练不是一种魔鬼方程式,它不能消灭所有的家庭冲突,也不能取代为孩子划定界限的需求。情绪管理训练能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结,为日后一起协作解决问题铺好基石。孩子将懂得,面对自己的情绪时,父母是值得信任的盟友。当孩子有问题时,他们会来找你,因为他们知道你能给他们的,除了老生常谈和说教,还有更多。因为你懂得倾听。

情绪管理训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效果能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后。到那时,他们已经吸收了你传授的价值观,成就了自己的高情商。他们将知道如何保持专注,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应对激烈情绪。相比那些没有掌握这些技能的孩子,他们还能避免许多生活中的风险。

测试 The Heart of Parenting

◆你的情绪管理训练技能如何?

下面这项练习,将帮你检测自己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能力。下面列举了一些容易导致情绪紧张的时刻,测试你认同孩子感受和权衡养育任务的技能。它还能帮你锻炼如何在情绪管理训练过程中对孩子的消极情绪给出恰当的回应。每一项都给出了一个错误的回应。你需要通过情形的描述和这个回应,猜测父母的养育任务是什么,孩子在这种情形中有何感受。最后,你需要给出一个新的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认同的回应方式。

◆举例:

在一个大型百货商场中,一个孩子走丢了,父母都很着急。过了一会儿,商场员工发现了这个神情慌张的孩子,并帮他找到了父母。

◎错误的回应:“你这个傻孩子!气死我了,再也不带你来商场购物了。”

◎父母的任务:事情发生后,这位家长很担心。他希望保障孩子的安全,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孩子的感受:恐惧。

◎正确的回应:“你刚才一定很害怕。我也担心死了。过来,让我抱抱你。过会儿,咱们再讨论发生了什么。”

◆开始测试:

1.孩子放学回到家,说道:“我再也不去学校上学了。老师当着我朋友的面,大声冲我嚷嚷。”

◎错误的回应:“你做了什么事,让老师这么生气?”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2.在澡盆里洗澡时,孩子对你说:“我恨哥哥。真希望他死掉算了。”

◎错误的回应:“你居然说出这么恐怖的话。在我们家没有人可以这样说话。你不恨你哥哥。你爱他。我再也不想听到你说这样的话。”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3.吃晚饭时,孩子对你说:“呃……我最讨厌吃这个。我不吃了。”

◎错误的回应:“有什么你就得吃什么,不管你喜不喜欢。”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4.孩子从外面回来,说道:“我恨那帮孩子。他们不跟我玩。他们对我真残忍。”

◎错误的回应:“如果你不是个胆小鬼,他们肯定就和你玩了。不要发生什么屁大点的事就小题大做。受点打击没什么,你得扛过去。”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5.孩子对你说:“真希望今天陪在我身边的人不是你。我希望 (你可以自己设定相应人物)来照顾我。”

◎错误的回应:“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个没良心的孩子。”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6.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孩子对伙伴说:“我不想和你分享这个玩具。我不想让你玩!”

◎错误的回应:“你真是个自私的孩子。你要学会分享。”

◎父母的任务:

◎孩子的感受:

◎正确的回应:

◆答案:

当然,对于上面的测试,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然而,下面的回应却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典型的回应方式。通过对比“错误的回应”和“正确的回应”,观察父母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养育任务的。其区别之处就在于,“正确的回应”对孩子进行了共情,并对孩子进行指导。

1.◎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名优秀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喜爱。他很担心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做了什么事,才让老师那么对待他。

◎孩子的感受:感到很尴尬。

◎正确的回应:“发生那样的事,你一定感到很尴尬。”

2. ◎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和平相处。

◎孩子的感受:愤怒。

◎正确的回应:“我知道,有时你哥哥会让你失望,甚至让你很生气。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3. ◎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孩子不挑食,做什么就吃什么。家长不想再去做别的食物了。

◎孩子的感受:没胃口。

◎正确的回应:“似乎晚餐不太合你的胃口。你想吃点什么呢?”

4. ◎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更好地相处,不要因为受点委屈就太过伤心。

◎孩子的感受:伤心。

◎正确的回应:“那一定让你很伤心。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5. ◎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孩子懂得, 自己花了时间和精力在陪着他,希望他能够珍惜。

◎孩子的感受:伤心。

◎正确的回应:“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念 _________。我能理解。我也很想念_________。”

6. ◎父母的任务:这位家长希望孩子懂得分享,对来家里做客的小伙伴更大方一点。

◎孩子的感受:生气。

◎正确的回应:“有时,和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是一件很难的事。让我们把这个玩具收起来,拿一些你更愿意和别人共享的玩具出来吧。”

高情商教养要点

◎与孩子交流时,针对具体的行为,而非用粗线条来勾勒他们的形象,避免为孩子的品格贴上标签。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避免使用一些宽泛、持久的批评。当指正孩子时,应该关注于生活中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

◎谈话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达成统一意见,而是为了交换对彼此的理解之情。

◎为了成为一名高效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内心的感受。

◎留意孩子周围的朋友、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去处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面临风险的概率要更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