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介子推是被烧死的吗

介子推是被烧死的吗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介子推坚持不出,母子同被烧死山中。介子推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介子推也是其中之一。直到重耳回国途中,《史记·晋世家》中才出现介子推的名字。介子推“割股事君”,说的是重耳在逃亡途中没有吃的,眼看就要饿死了,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让重耳充饥,从而救了重耳一命。实际上,介子推与重耳以及他的数十名随从共事19年,对这些人是非常了解的,包括重耳在内。

《焚绵山》剧情: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介子推忠心护驾。重耳复国后,称文公,大封功臣。介子推不言功,未受封赏,偕母隐居绵山。邻居解张代写怨词,张贴朝门,重耳知而亲往访请,介子推躲避山中不出。重耳火烧绵山,想逼出介子推。介子推坚持不出,母子同被烧死山中。文公追悔,为介子推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以寒食寄托哀思。

介子推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为了避难,在外逃亡19年,跟随他的人除了他舅舅狐偃咎犯(也叫狐偃子犯)外,还有赵衰、魏武子等数十人。介子推也是其中之一。

重耳从晋国出逃的时候是43岁,回国的时候已经62岁了。在这19年中,介子推为重耳做了哪些事?史书中没有记载。直到重耳回国途中,《史记·晋世家》中才出现介子推的名字。

关于介子推“割股事君”的故事,《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记载,有记载的一部书叫《韩诗外传》。这本成书于西汉初年的著作,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组成的杂编,严格地说并不是史书。

介子推“割股事君”,说的是重耳在逃亡途中没有吃的,眼看就要饿死了,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让重耳充饥,从而救了重耳一命。重耳当时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这个故事真实与否呢?因为《左传》和《史记》中都没有记载这件事,所以很可能是《韩诗外传》的作者杜撰的,目的是想说明介子推对重耳的忠诚。

公元前636年春天,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到了黄河,重耳的舅舅狐偃咎犯因为在19年的逃亡生涯中多有冒犯重耳之处,害怕重耳当了国君后报复,所以主动请求离开重耳,但重耳不准。这时,介子推正在船中,他知道了这件事,就笑着说:“公子(指重耳)历尽艰辛,回国就要当国君了,咎犯以功要挟公子,真是太可耻了,我不能跟这样的人共事。”

实际上,介子推与重耳以及他的数十名随从共事19年,对这些人是非常了解的,包括重耳在内。介子推发现了他们品格上的诸多缺点,觉得将来跟他们共事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他早就有了离开重耳的打算。于是,介子推独自一人悄悄渡过了黄河。

重耳渡过黄河后,依靠秦军的力量,掌握了晋国的军队。然后,重耳到达曲沃,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随后,晋文公杀了晋怀公,平定了晋国的内乱,开始封赏跟随他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劳大的封邑,功劳小的封爵。然而,封赏还没有完毕,周襄王因为他弟弟发难而被迫逃往郑国,周襄王派人向晋文公告急。晋文公准备发兵去救周襄王,但考虑到自己刚刚当了国君,国内随时都可能出现动乱,所以他的封赏还没有轮到已经隐藏起来的介子推。晋文公忙着处理其他大事,就把封赏的事情暂时搁置起来,介子推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主动请求封赏。

现在,一些人认为晋文公忘记了封赏介子推,这是以讹传讹,事实并不是那样。

介子推对那些主动请功封赏的人感到耻辱,他说:“晋献公有9个儿子,现在只剩下国君(晋文公)一人了,说明上天不让晋国灭亡。可有些人(指跟随重耳逃亡的那些人)却认为这是他们的功劳,真是太荒谬了。偷别人财物的人是盗贼,何况是把上天的功劳说成是自己力量所致的人呢?臣子把罪恶当作正义的行为,而国君却赏赐这些奸佞小人,上下互相欺骗,我实在难以跟他们相处。”

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何不也去请求封赏?否则的话,你就是死了,又能怨谁呢?”

介子推回答说:“明知他们是错的而我又去效仿,那罪过就更大了。再说,我已经口出怨言,决不能再接受他的俸禄。”

母亲说:“即使是这样,也应该让国君知道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

介子推说:“话是身体上的装饰,身体将要隐藏起来了,还要装饰干什么?如果跟国君说了,反而意味着你要求取富贵。”

这样,介子推和母亲一同到了绵山隐居起来。

介子推的随从觉得这样很不公平,就在宫门上挂了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这里的龙指的是晋文公,“五蛇”指的是跟随重耳逃亡的五个人,即狐偃咎犯、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意思是说,当年重耳逃亡,五个人忠心耿耿辅佐他;现在,重耳当了国君,其他四人都封官晋爵,只有介子推一人独自哀怨,最终没有自己的归宿。

晋文公看到这个牌子,说:“这说的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的事情担忧,还没有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晋文公赶紧派人去叫介子推,可此时的介子推早已到绵山去了。晋文公派人四处寻找,最后知道了介子推的去向。于是,他把整座绵山都封给了介子推,作为介子推的封国,并起名为“介山”。晋文公这样做,就是以此记载自己的过失,表彰那些好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和《史记·晋世家》对这件事都作了记载,说明晋文公并没有忘记介子推的功劳,只是由于政务繁忙来不及封赏而已。介子推隐居绵山,是他不愿意与那帮“奸佞小人”相处共事的缘故,并非因为晋文公忘记了给他封赏,他才赌气隐居的。

那么,晋文公火烧绵山的事情是真的吗?《左传》和《史记》中同样没有记载,有记载的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如果火烧绵山的故事是真实的,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采纳呢?所以,晋文公火烧绵山的事情是不可靠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先生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春秋五霸》中,也讲到了介子推“割股事君”和晋文公火烧绵山的故事,但李山先生同样认为这些都是传说而已,并非历史的真实。至于今天我们过的“寒食节”,大家一致认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实际上也是一种传说而已。其实,寒食节的来源,与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有关。古人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经常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祭祀。每年祭祀的时候,各家要熄火一次,然后重新燃起新火,这叫改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节,后来又转化成寒食节,用来纪念介子推,从而使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